【楚北傅氏】重要文献:“荆楚傅氏谱系”初探

2018年第2天,你那里下雪了吗?


谱学家定义:“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将大家绑在了“血缘世系”的战车上,于是乎,老百姓用家谱来“找共祖,攀辈份”,修谱者通过考证血缘世系来“正本清源”。凡此种种,都是在谱中寻找“人生人”的信息,也就是按照惯性思维由己身向上追溯,自己的父亲是谁?父亲的父亲又是谁?试图无限穷尽之。

值得注意的是:“人生人”虽是家谱叙说家史的主流,也是家谱传承的主因,对于近、现代而言,以“人生人”的方式向上追溯,直到始迁祖基本上是清楚的。但是,按谱书从始迁祖往上的“人生人”记载大多是演义出来的,它严重掩盖了“谱生谱”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谱书有从皇谱到官谱;再到民谱的三个阶段。民谱在创修时,转抄已有谱书中的“人生人”信息作为源流以示渊远流长;综合多本谱书编成自己风格的“引谱式”是常见现象,这些都是“谱生谱”的实例。区域相近的同姓族群间为了团结进行溶合,也只能以手头拥有的谱书或脉谱为基础,“文化认同”后生成新谱书,这也是“人生人”掩盖“谱生谱”的典型,但是,在敬宗收族和认祖归宗的过程中,它是必要手段,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讲中庸、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在修谱热高涨的今天,对于这些由“谱生谱”而形成的大范围族群团结溶合的文化现象理应予以重视,深入研究,以解众人之困惑。

本文通过探索“荆楚傅氏谱系”(以下简称荆楚傅氏)的形成与发展,说明谱书在“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同时,以“谱生谱”的方式修成善意“伪作”,其宗旨是为了“同姓”集团的团结溶合,亦既:由“谱生谱”而形成的以血缘为主,地缘为辅的“谱缘集团谱系”是大范围修谱的实质,它是“同姓”集团团结的纽带,是构成谱书的重要元素。

:谱缘,因谱而生缘,谱缘包容血缘;谱系,因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世系源流谱或使用相同的世序字辈而成为同一体系,谱系包容世系。这些概念,对于研究“人生人”和“谱生谱”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观念转换。)

一、荆楚傅氏谱系是洪桥傅氏谱系的传承的发展

细考1948年傅之鹏、傅云鹏等人所编《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中“甲二类”的世系源流(以下简称“甲二类”),不难得出结论:“甲二类”是将荆楚大地(特别是江汉平原上)流行的傅氏源流世系进行“同类项合并”之后以“谱生谱”的形式生成的,它是以洪桥傅氏谱系为基础,将“武宁志公”和“澄、潞二公”等谱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荆楚傅氏谱系(亦即“甲二类”)源自江西洪桥傅氏谱系。考察洪桥傅氏谱系的形成,有如下二点不可忽视:

1、父子二人,擎起了“洪桥傅氏”一面旗帜

江西进贤“洪桥傅氏”之《傅氏宗谱》创修人为宣公后裔肇修和瑭夫父子二人,据《江西傅氏通谱》载:“宣公  字公达,号守吾,别号守正,行什三(生父大士,立继尧俞位下)。生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公元1042年)。殁于宋政和四年甲午(公元1114年)。仕宋任庐陵司户参军,迁隆兴路司户参军。遂居隆兴钟陵(今南昌进贤)之洪桥焉。致政荣归后,值宋南渡兵阻难归,时值从侄自修(为新建县令)殁于官舍,而修子曰敏思道路难通,遂卜葬父于本邑之西山玉隆冈并守之。宣与曰敏同建居玉隆冈焉。后宣公携子自握举家徙居钟陵洪桥(龙安寺)。是故宣公为洪桥始祖”。

由洪桥傅氏四十字“世序原歌”推知:创修人肇修和瑭夫父子与洪桥始祖宣公有六、七代之遥,相距一百多年。创修谱以已知始祖宣公为第一世是合理的(江西洪桥谱系也有以尧俞公为第一世者),但是,宣公官阶不高,朝廷不可能为他修“官谱”,而尧俞公仕宋四朝,有“金玉君子”之称,定有“官谱”加身。创修人肇修和瑭夫父子所修之“民谱”,要想渊远流长,门楣光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宣公“立继尧俞位下”,从尧俞官谱平稳过渡到宣公民谱。肇修和瑭夫父子用“立继法”将民谱与官谱平滑对接的同时,以宋高宗所赐“说公赞”——

公自曰安中,肇夫一大宗,

国元其允应,文良汝正崇,

懋思惟绍述,善学必登庸,

朝廷方有道,万世永昌隆。

——作为世序字派(又称“宋高宗敕赐四十字辈”),以宣公为“公”字辈(第一世)顺序往下编列,确立了完整的洪桥傅氏谱系。因此,“洪桥傅氏谱系”本身就是“谱生谱”的实例,无须用狭义血缘论去考证宣公是否真是尧俞第三子,也没有必要用“血缘法”向上追究前人的是与非。无论怎么看,洪桥傅氏宗谱的创修对于族众团结可谓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正是肇修和瑭夫父子二人擎起的“洪桥傅氏”这面旗帜,为中华傅氏的“民谱”开辟了一大谱系,传遍全国,传承至今。

2、叔侄情深,铸就了“洪桥傅氏”两支并峙

前已述及:宣公“致政荣归后,值宋南渡兵阻难归,时值从侄自修(为新建县令)殁于官舍,而修子曰敏思道路难通,遂卜葬父于本邑之西山玉隆冈并守之。宣与曰敏同建居玉隆冈焉。”

由此可见,宣公与察公之子自修“同地为官”,叔侄情深,其情之深的体现是:自修殁于官舍后,宣公与自修之子曰敏同建居于新建玉隆冈,以便曰敏为父守墓,此后才携子自握举家迁钟陵洪桥(今进贤民和镇龙安寺)。

宣公徙居洪桥后,曰敏公的第三子安澄公从玉隆冈徙居萧桥,其后裔也以“四十字辈”为世序,以察公为公字辈,以安澄公为第一世,世序往下编列,修成“萧桥傅氏”宗谱,虽然“萧桥傅氏”有过与“洪桥傅氏”联宗修谱之意,终因狭义血缘论和“唯恐乱宗”而分道扬镳。但是,“萧桥傅氏”宗谱仍属于洪桥傅氏谱系。这样,铸就了洪桥傅氏谱系的两大世家:宣公世家和察公世家,形成了两支并峙。洪桥傅氏谱系的形成和“两支并峙”的局面为荆楚傅氏谱系奠定了基石,也留下了一些疑团。

二、荆楚傅氏谋求团结溶合的漫漫长路

荆楚大地(特别是江汉平原上)的傅氏族群采用洪桥傅氏谱系编修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康、雍年间,而荆楚傅氏族群的团结溶合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沔阳《傅氏宗谱·楚北相国第》中“与汉川订宗盟记”一文。文中记述了荆楚傅氏谋求大团结、大溶合的历史事件。

光绪年间,居汉川的傅氏宗贤泽铣公续修宗谱时,为了谋求更广泛的宗族团结,雄心勃勃,期望能像江西一样编修成整个湖广区域的“傅氏大宗谱”,(江西在雍正八年(1730年)就已修成了《豫章十三郡傅氏大宗谱》)。于是,他四处派员查访傅氏同宗,有据可考的事例有三件:

一是派员与沔阳通海口接官亭傅氏宗祠所属的傅氏后裔取得了联络,并统一了四大宗支的字辈(即将不同字辈四大宗支中的“克、继、立、楚”四字统一于第103代),约定合修“楚北傅氏”宗谱,后因“天不佑衷”,未能如愿。在《楚北傅氏宗谱·光绪谱》出版六年之后,沔阳和洪湖的伯寿公后裔修成了《傅氏族谱》,取堂号为“楚北相国第”,该谱中“与汉川订宗盟记”和“派名叙例”。详录了这一团结溶合的大事。1948年,傅之鹏以该谱为主要依据编成了《傅氏源流世系汇集甲集·甲二类》,这是事实。

二是与沔阳麻港傅氏后裔联络,希望联谱,但遭到了拒绝,理由是“避免乱宗”(详见沔阳麻港等地《傅氏宗谱·山阴堂》1908年版中之“合族谱说”)。

三是找到了汉川境内的两个宗支“双凤科公世系”和“桃园仁公世系”,并将这两个支系编入了《楚北傅氏宗谱·光绪谱》之中。在联入“双凤科公世系”和“桃园仁公世系”时,泽铣公采用了“和而不同”的办法,将两支单独放在四房之后,作为相对独立的世系,但统一了字辈,延续至今,异地萃若同堂(详见《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文化谱”中“读《楚北傅氏宗谱》,赞先祖胸襟和智慧”一文)。由此可见,《楚北傅氏宗谱》和“甲二类”的产生都是荆楚傅氏谋求团结兴族,通过文化认同后的“谱生谱”的产物。

1988年,傅之鹏之子傅继业以“甲二类”为蓝本谋求江汉平原上(含天门、沔阳、汉川等地)傅氏族群的团结溶合,试图用欧式体例将伯寿、伯颜、伯诚、傅履四公后裔(“甲二类”的主体)用“全国通谱”之名统一起来,并声称采用傅作义将军当年留下的“百字辈”作统一字辈,但因行事唐突,无法统一思想而告失败。

历史上,荆楚大地(特别是江汉平原)的傅氏族群有过无数次的“分分合合”,大家团结兴族的愿望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因为受传统宗谱体例的制约,无法跳出“人生人”的迷宫,看不到为了族群团结而“谱生谱”的实质,自始至终用“找共祖,攀辈份”方式联谱,最后都是不欢而散、终致失败。光绪年间的“天不佑衷”;1948年之鹏、云鹏等先贤的“半途而废”;1988年之鹏之子继业等人的“唐突”之举,都是因为以一个“统”字而失败。

总之,对于大范围的联修宗谱,如果按照传统思维行事,会受到诸多制约,诸如:共祖的查找和确认;文化共祖与血缘共祖的区分;一世祖的界定及一世祖与始迁祖的关系;字辈的统一;人力财力的统筹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用“人生人”的方式考证后进行溶合,是很难实现的。为了圆满实现荆楚傅氏“团结兴族”的百年宿愿,需要广大宗亲用博大的胸怀、超凡的智慧去组织实施。

三、“和而不同”是荆楚傅氏团结兴族的必由之路

《荆楚傅氏通谱》中“荆楚傅氏”的行政区域涵盖了现在湖北省全境及周边,共祖体系以“甲二类”为共祖群,决非某一支或某几支宗谱的简单合修,因此需要荆楚大地上的全体傅氏宗亲以博大的胸怀,以“团结兴族”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手段,用全新的模块式对接方式完成《荆楚傅氏通谱》系列谱书的编纂工程,它将是一代又一代人“愚公移山”后的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