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求、顿悟认知简介

三、内求、顿悟认知简介

辩证唯物论指出,真正的知识,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已有的科学知识,都是以研究者的认知主体,研究与主体对立的外在事物得来的知识。这一过程,主体的认知能力的指向是向外的,是求知于外物的,我们把这种求得知识的方法称作外求法。外求法之认识客观事物,先是靠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形身——的感知能力。得来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思维领域的整理、加工,升华成理性认识。换言之,我们得到的真知,都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的,是客观事物的各种能量作用到不同感官的结果。我们知道,各个感官能接受的内容是不同的,如眼的视觉接受光波,耳的听觉接受声波,鼻的嗅觉、舌的味觉接受的是某些化学特性,身的触觉接受的是某些物理特性。由是而知,不同的感官,所反映的是整体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局部特性,因而事物的整体特性,是不能从单一感官得来,必须经由意识领域的思维加工得来。这表明,意识领域存有整合认知事物整体特性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第二阶段展现出来的。这是人们熟知的科学的认知规律。

传统文化中的心学,研究、认识的对象是心这个主体,是以心本具的认知能力认识心自体。这一认识过程认知的指向不是发散于外而是回归自身,古人称此为“如珠发光,光还自照”,以达到对心的体、性、用的认识,这是有异于已知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称此为内求法。这是指对心认知的内求法。在传统文化中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也多以内求法,所以内求法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内求,泛指认知能力指向自身的认知,此中有不同层次,如武术修炼对身形的体察,道家修炼对气的体认,儒家对情志的体察,佛家对心意的体认等,都属广义内求的范畴。狭义的内求是单指对心的体、性、用的认知而言,它是最基本、最经典的内求。是心学认知的方法学、方法论的统合称谓。鉴于心自体是精爽之气,是有“相体”而无形体,有动之性而无动能的混元时空整体,没有普通事物的各种局部属性,人的感官对此特殊物态难以察知,必须通过心学的修炼以开启心体本具的异于常人的感官感知能力的特殊察识功能,近似于搞人体科学研究称述的“第六感官”,这种察识功能的内在感受难以言喻,似乎是各种感觉综合的内在感受。内求法的认知就其属性来说,是所谓的顿悟认知,是认知“气”这类特殊物质顿时呈现出认知对象的整体本质特有的体象,没有感性到理性,没有分析、综合、逻辑推理过程,这是由气的不可分割的时空整体特性所决定的,要么不显现而察知不到它,要么全体暴露无遗而突然全体显现,而且往往是在不经意的状态下显现。过去称此为自显、自证、自知的过程,有如“大醉初醒”“迷而复觉”之感。鉴于气有不同层面,各层面兼容的特点,故认知到心的体象后,不仅尚须行“净化”“纯化”之功,还有使心体扩充的功夫与过程。这一切对没有实际体验的人来说,往往视之为神秘,无法理解,不知所云。其实对任何事物,在没有认识它以前,谈起来都是空洞无意味的,难以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论得到理解。这是因为,如果已有的知识体系涵盖有未知事物,那么该事物就不是新事物。如果新事物在已有知识体系之外,那么已有的知识体系就认识、理解不了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实践出真知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来认识它。古人称此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与今人称道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同一道理。

我们把内求法、顿悟认知提到心学方法论、方法学的高度论述,并非杜撰,而是从先人证悟的成果的论述中抽绎出来的。诚然,古人虽无“内求法”“顿悟认知”的完整语汇,但把内求、开悟作为圣修的重要原则乃不争之事实。战国屈原就有“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对此中之“求正气”之正气,无论是作“浩然正气”解,还是作“神,正气也”的神来解,都可视为心学的内求。道教典籍记述的“仙道内求,内密则道来矣”,已是直接用了内求二字,只是没从“内求法”层面阐释罢了。对于内求,儒家多以“反求诸已”“求诸己”论说修身之要,虽未阐述与外求的区别,但已有类似表述。程颢有说:

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何谓不求于内而求于外?以文为主者是也。学也者,使人求于本也。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学也。何谓不求于本而求于末?考详略、采同异者是也。是二者皆无益于身,君子弗学也。……名数之学,君子学之而不以为本也。言语有序,君子知之而不以为始也。……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学而不自得,则至老而益衰。……解义理若一向靠书册,何由得居之安、资之深,不惟自失,兼亦误人……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问:如何学可谓之有得?曰: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

以上引录内容(也有认为是二程之语)当属广义的内求而非单指认知心体的内求。魏、晋以前,对心体的直接表述较少,后经禅宗标举“直指心源,见性成佛”,高扬顿悟之旨,使内求于心之修持在传统文化中盛行起来,只是儒释道三家各依自家教义宗旨进行内求修炼,追求的目的各有不同罢了。

(0)

相关推荐

  • 认知心语(一百零三)

    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 准确掌握事物的动向, 也许你就会事半功倍, 然后取得最后的成功.

  • 王阳明:中西哲学坐标的交汇点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 这是一个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创新人生的连载系列,你将读到: 1.为什么你值得一读 2.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心学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5.心学对儒释 ...

  • 为什么99.9%的成功品牌都有这个特性?

    事实上,99.9%的成功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熟悉度 为什么具有熟悉度的品牌更容易获得成功? 1.我们会下意识地以大脑回忆某样事物的熟悉度为标准来评估信息: 2.自动式思维系统会赋予熟悉度的事物最多 ...

  • 从“心”观时空:人心认知时空,时空观念的主观特点

    法相宗的"万法唯识",他们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和世界万事万物,其本体都可以归于"心识".由此观时空,即认为时空都是"心识&quo ...

  • 沐言恋爱学:恋爱关系中无往不利的心锚理论

    沐言恋爱学:恋爱关系中无往不利的心锚理论 关于"心锚",这个名词我曾经多次提到过,也有很多所谓的情感机构教学会提及这个名词. 因为在实际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在使用过程和方法上, ...

  • 儒释道三教都讲心

    ​2020-11-8摘于程东心学 儒释道三教都讲心: 佛讲心之根本: 道讲心之自然: 儒讲心之世用. 三教都立心为学,也都是名副其实的"心学".三教互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这 ...

  •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简介

    岳刚cd 2018-01-02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当今解决失眠症的首选的非药物疗法,长期效果远超药物.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摘抄于<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第4版)> ...

  • 看了于和伟抖音简介中的4个字,我顿悟他50岁还能爆火的真相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爆火,和在电影<悬崖之上>的精湛演技,50岁的演员于和伟终于迎来了事业的小高峰.28岁才接到第一部电视剧饰演配角,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qu ...

  • 我这里整理了一个关于中药剂量的一个常识的简介,分享给各位朋友。

    关于度量: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但是通过中医的学习会发现度量衡还是很混乱,半斤八两,那么一两是多少呢?还有论钱论厘的,有的说一小勺,有的说一小杯,有的说一小碗,你怎么弄?我这里整理了一个关于中药 ...

  • 趋势丨蔗糖理想替代品——阿洛酮糖简介

    导语 作为蔗糖的理想替代品,阿洛酮糖是什么?有何特点? 文:中国食品报网丨欣文 图:Stockfood 我们曾分享过一篇关于甜味剂的解读文章,对甜味剂的优点及工业应用进行了介绍,指出世界范围内无糖和低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八)

    我们把人生的目标比喻是盖房子,砖.水泥等材料就如同财富.权势.地位等. 大部分人在这过程中忽略目标是盖房子,等穷其一生终于收集到大量的材料后, 却发现自己也已年老力衰,没有力气再去盖这幢房子了,所以耗 ...

  • 李默飞个人简介

    易学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古就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学科.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都在易学上有突出成就,如谷鬼子.诸葛亮.袁天罡等名人.近当代更是涌现出数不胜数 ...

  • 冉龙清老师个人简介

    国际易学联盟副主席 四川易经协会名誉会长 中华易经风水学院常务院长 中国易经协会会员 四川周易研究院副院长 本人于五十年代中期出生于寺庙林立的大巴山中麓,其间多有大贤隐士深隐于此.上小学初中适逢&qu ...

  • 我们在这个宇宙有多渺小,看完这个视频,重新认知这个星球

    我们在这个宇宙有多渺小,看完这个视频,重新认知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