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退休生活(十五)
2014年9月10日,我接到《光明网》理论频道编辑宋雅娟女士的电话,说理论频道开设了一个栏目,叫“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专家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音频,又有文章,已采访了一些专家。下一期是对我的电话采访,谈谈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公民的日常言行中。我按照她的要求,准备了一个稿子。9月13日下午,接受了电话采访。9月15日,采访的音频和文章在理论频道发出,宋雅娟女士最后敲定的题目是: “于生活细微处见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光明网》理论频道音频页面获取的3张截图:
听——光明网电话访谈2
文本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立足于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牢固的根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才能通俗化、大众化,“接地气”,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在这方面,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创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国传统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炼,主要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去掉这三种表述形式中重复的内容,有10个字堪称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这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和。按照古为今用,推冻出新的要求,用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鲜活话语,对“10字美德”进行新的诠释,“仁”就是关爱他人,“义”就是公平正义,“礼”就是文明礼仪,“智”就是崇尚科学,“信”就是诚实守信,“忠”就是爱国敬业,“孝”就是孝老爱亲,“廉”就是清正廉洁,“耻”就是行己有耻,“和”就是和谐友善。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炼和概括的24个字,借鉴了传统文化简洁、凝练而又易懂、易记、易行的特点,与“10字美德”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和传承创新关系。
前两年,我到地处太原盆地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开会,看到在这个村的广场上高高矗立着八根大柱,每根大柱上面都镌刻着一个醒目的大字,南面一排从西向东分别是:忠、孝、仁、和;北面一排从西向东分别是:礼、义、诚、信,每个字的下面,还配有古今流传的动人故事。这八根大柱上的8个字,都包含在“10字美德”之中,是他们用以教育村民,凝聚人心的价值导向,可以作为“10字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动例证。
儒学中凝结的“10字美德”,为什么今天在广大群众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呢?一是它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检验和实践淬炼,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它准确反映了中国人立世、处世、行世的基本准则,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和印记;三是它言简意赅,鲜活凝练,通俗易懂,具有易于传播和传承的品格;四是它底蕴深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10字美德”不但是社会精英阶层追求的人生境界,而且也是广大平民阶层普遍认同、接受并奉行的行为准则。十八大报告概括的“24字核心价值观”,汲取了“10字美德”的精华,既尊重了历史,又立足于现实,汇通于世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真正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因而更容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人们的心灵、启蒙人们的心智、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地展开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要抓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形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舆论力量、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二要抓学习提高。组织广大群众联系实际深入开展学习讨论,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和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工作。
三要抓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化为家庭、社区、行业的道德规范,以及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并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等工作,引导群众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
四要抓文化涵养。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关于“家风”问题的街头采访,关于清华等名校的校训报导,还有“他乡是故乡”的典型群体,这都很好地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更好地感知、领悟、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要抓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都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特别要加强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要勤奋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有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才能逐渐改变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二要修身立德。“德者,本也。”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要明辨是非。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人们面对的困惑、诱惑乃至“陷阱”也纷繁复杂,难以把握。因此必须学会思考、善于分析,对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四要身体力行。《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坐而论道,而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在笃行上下功夫。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以滴水穿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