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学而不厌:孔子的人生写照

孔子,这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其实并不神秘。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给予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孔子为“至圣”。他说:天下的君王太多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很荣耀,死后就无声无息、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留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以他为师,他的影响还那么大,以至于天子、王侯讨论“六艺”的时候,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为标准,“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他认为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并引用《诗经》中“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和思想,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的真诚愿望。

孔子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自己说得非常清楚:“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学问是“学而知之”,是靠学习,靠后天的勤奋努力获得的。“好古”,就是对古代留下的文化典籍非常喜爱,“敏以求之”,就是非常勤奋敏捷地去学习,去追求、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就是说即使在有十来户人家这样的小村子里,也必然会有像我孔丘这样讲忠信的人,但是未必有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因此我们说,“好学”、“有恒”、“学而不厌”,这就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

孔子对我们民族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学术思想上的贡献。他晚年倾其所学,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历史记载叫做修《诗》、《书》,定《礼》、《乐》,序《易经》,作《春秋》。孔子虽然不可能一个人把这些事情全部完成,但是,他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些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播发挥了杰出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正是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孔子对待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他把学习看做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这就是孔子切身的感受。现在,有很多人把学习当作是“苦差事”,也有一些人仅仅把学习当成“敲门砖”,当成谋生的工具,这样的境界就过于功利化了。而孔子却把学习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和生活方式。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这是他关于学习态度的几种不同境界的认识和评价。“知之者”,就是学习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点知识,满足于“我知道了”,这个境界是比较低的。“好之者”,就是对学问有一种喜好,有一种追求,这就比“知之者”进了一步。然而,喜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是最高的境界。《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学习研究《易经》,“韦编三绝”。当时的书是竹简,需要用绳子把它编起来,这叫“韦编”,孔子反复翻阅竹简,竟然把“韦编”多次折断,他学习的刻苦认真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路说:“你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一时回答不出来,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个人立志读书,用起功来连吃饭都忘了,获得知识以后,高兴得连忧愁都忘了,甚至不知道衰老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孔子对自己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对待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学思结合,求真求新。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就是对古代的文化非常笃信而喜爱。但是,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就是说,学而不思,死啃书本,缺乏智慧的思想,就会迷茫受骗,学的再多也没有用。而不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却在那里苦思冥想,就会缺乏信心,那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知识的积累就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孔子自己也好,他教学生也好,就是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所谓“温故”,就是指对古代典籍的学习,所谓“知新”,就是在学习的同时要进行思考,经过自己动脑筋思考,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如果孔子对古代的典籍没有自己新的认识、体会、概括和总结,他怎么能成为人类杰出的思想家呢?自古名师出高徒,但孔子的老师是谁?学生子贡说,孔子是学无常师。他非常注重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就是他的经验之谈。他也非常注重向实际生活学习,他来到周公庙,事事向人请教,有人就讥笑他不懂礼,孔子却说,不懂就问,这才叫礼呀!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一直启迪着人们,注重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会有“学问”。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号召共产党人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以此去洗刷唯心精神。“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批判孔子,说他教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的学习,一是注重向书本学习,温故而知新;二是注重向他人学习,取长而补短;三是注重向实际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是永远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孔子对待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习要实实在在,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有我们懂得的东西,也有我们不懂的东西。只有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通过学习变不懂为懂。这也就是“是知也”的道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现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提高的过程。如果不懂装懂,就阻塞了自己继续学习和进步的道路。孔子认为做学问和做人要相一致,他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的行动比言语更重要。你做得到再说,做不到就不要说。不像有些人,没做之前先吹一顿,做不做是另外一回事。他还强调“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就是说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有了错误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

纵观孔子一生的治学精神,一是学而不厌的求知欲望,这是他学习的动力源;二是学思结合的求真精神,他对知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追问为什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这才叫学到了真正的知识;三是学用一致的求实态度,学是为了用,为了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与用要相结合。正因为如此,孔子登上了他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峰。

勤于学习,加上善于思考,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汉代的纬书把六经神秘化,把儒家思想宗教化,把孔子打扮成一个超人的宗教主,但这并非儒家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主流,是真实、客观地记载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肯定了孔子通过勤奋学习、成功教化、整理传承古代典籍而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历史过程。

我们也要看到,孔子所说的“行”,主要指人的道德修养。我们今天讲“行”,还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调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学习、实践、提高,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每一个人成长进步的规律。

(0)

相关推荐

  • 网上论语百日学习第31天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2019年6月12日星期三(第31日) 7组侯保成的打卡记录: 1. 听录音,读原文:<论语·雍也第六>6.3  [ 2 分] 2. ...

  • 傅佩荣:一部典籍可以让人落泪?感动之外,你不能错过的还有这些…

    端午假期,大型综合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推出第5期--<论语>. 节目演绎了弟子们如何凝聚在孔子的周围,追求仁的理想世界: 以及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 ...

  • 敏学问者名可扬——《论语》悟读【103】

    砥砺行人志当成,敏学问者名可扬. <论语>第五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

  •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一)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一) 2020年9月1日--10月27日       <学而第一>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 ...

  •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 经典影视推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这段话是央视一 ...

  • 《经典赏析》孔子的人生自述

    孔子的人生自述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转瞬即逝.古往今来,人们在感叹光阴似箭的同时,更体悟到生命的短暂,人生的可贵.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看看孔子的人生自述,将会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

  • 《经典赏析》孔子论为官之道

    孔子论为官之道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的苟且之事,他是不干的.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典型地说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对孔子学说的精辟概括.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孔子把人的素质的提高过程叫做"修己&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教化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所谓"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