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三十三:学应务本


【原文】

徐子(孟子的学生,名辟)曰:“仲尼亟(亟:音qì,屡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水啊!水啊!对水的赞美之辞)!’何取于水也(对于水有什么可称赞的呢?取,认可,称赞)?”

孟子曰:“原泉混混(有源头的水是不断地涌出的。原泉,有源之水。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混,通“滚”),不舍(舍:止,停)昼夜,盈科(充满坑砍。盈,满。科,砍,坑洞)而后进,放乎四海(流到海里);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水才是这个样子),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意为取这个罢了。是,此,指水之有本。之,助词,表宾语提前。尔,通“耳”,而已)!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为田间水道)皆盈;其涸(涸,音hé,水干竭)也,可立而待(立而待:站立一会儿就能等到。引申为立刻,一会儿。立,站着。待,等待)也。故声闻过情(声闻过情:名过其实。声闻,名声,名誉。情,实际,实情),君子耻之(耻之,以之为耻。之,指声闻过情)。”

——《离娄下》

【译文】

徐辟问道:“仲尼屡次赞美水,说:‘水啊!水啊!’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涌出来,日夜不停地流着,充满坑砍而后继续向前流,一直流到大海里去。有本源的水才是这个样子,孔子所取的就是这一点啊!假如是没有本源的水,就像七、八月间的大雨,雨水聚积到田间的水道,一时间大小沟渠都涨满了;雨一停,站在那里看一会儿它就干了。所以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评析

孟子指出:水所蕴含的特性是“有本不竭,无本则涸”,并借以阐发为学的道理。

弟子徐辟提出仲尼“何取于水”的问题,孟子的回答包含四个要点:

一是“原泉混混”,指明水有源头才能不断涌出的特点,用以比喻人应当从事有本之学。

二是“不舍昼夜”,指明水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动的特点,用以比喻人要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绝不可半途而废。

三是“盈科而后进”,指明水充满坑砍之后方才继续前进的特点,用以比喻人的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可超越等次。

四是“放乎四海”,指明水流千遍归大海的特点,用以比喻人的学习一定要有目标,不达目的绝不中止。

总之,学应务本。先立其本,才能自强不息;循序渐进,才能达致目标;毅力顽强,才能止于至善。学不务本,则如无源之水,立待而涸,只能是“声闻过情”,这种行为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荀子·宥坐》详细记载了孔子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的回答生动而深刻,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这里略作翻译:“夫水,遍助万物成长,而有其功,似德。其流卑下,起伏曲折,必循轨遵理,似义。浩大汹涌,不竭不穷,似道。如决破堤岸,奔腾而流,有如回响之应声,流往百仞深谷而不畏惧,似勇。用水衡量地表,地表必平,似法。盈满之后,不用拿概刮平,似正。体质柔软而无不到之处,似察。万物经过水之洗涤后,必然鲜美洁净,似善于教化。虽经许多周折,仍然不断地向前流,似君子之志。因此,君子见大水,一定要观看。”水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教化,似君子之志,无怪乎仲尼亟称“水哉!水哉!”(参见《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师用书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