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孟子》赏析(15)知言与养气
《孟子》赏析(15)知言与养气
——第四单元 论涵养 第二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四单元的第二节,节选自《公孙丑上》,孟子阐述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知言的重要性。
学生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有何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知言”,就是对于言论思想的是非、善恶、诚伪、得失,都能洞察明辨。“浩然之气”的“浩然”二字,形容盛大而流动的样子。朱熹作注说:“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孟子在这里认可自己有两大特长:一是“善于分辨别人的言辞”;二是“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首先指出了浩然之气的基本特征,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大至刚”的“至”字,与“最”或“极”同义。意思是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是极其博大的,也是极其刚强的。”孟子用“至大至刚”四个字来概括浩然之气的特征,说明他所说的“浩然之气”,乃是超越生理的血气,是伟大人格在形体上的表现。
紧接着,孟子指出了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要点是:
第一,“以直养而无害”。孟子说:“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直养”的“直”字,指道义,正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正道来培养它,不用邪事干扰危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二,“配义与道”。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无是”的“是”字,指道义。“馁”字,本意指饥乏,这里引申为胆怯、心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气,必须配合仁义与正道,没有道义,就会气馁心虚。”
第三,要“集义所生”。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音qiè)于心,则馁矣。”“集义所生”的“集”字,指聚集。“袭而取之”的“袭”字,指从外部袭取我们的心。“慊”字,读四声,与惬意的“惬”字同音同义,指快心,满意。“不慊”,就是心有不安,问心有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是平日不断积聚内在的正义力量而产生的,并不是靠偶尔一事符合道义就可以从外部袭取而得。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就会气馁心虚。”孟子接着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指出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之说,认为仁与义是两件事,仁的决定权掌握在能认识的主体,是内在的;义的决定权掌握在所认识的客体,是外在的。而孟子则认为,义是发自于内心的价值判断,一件事情应当做还是不应当做,不在于外在的事物,而在于自己内心的判断。因此,他说告子“未尝知义”。
第四,“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里的“事”字,指集义之事。“正”字,指预期。意思是说:“一定要时时集义,但不要有预期的心理;虽然没有预期的心理,也不要忘记它,不要勉强地助长这种念头。”这就是说,集义这件事,既要持之以恒,常存于心,又不可寄希望于速成,不可违背规律地去助长它。为了进一步说明违背规律助长这种念头的危害,孟子在这里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音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音gǎo)矣!”这里的“闵”字,指担心,忧愁。“揠”字,读四声,就是拔的意思。“芒芒然”,形容身心疲惫,精神恍惚的样子。“病”字,指疲倦,劳累。“槁”字,读三声,指枯萎。故事的大意是,宋国有个农夫,担忧他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然后身心疲惫地回到家里, 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我总算帮助秧苗一下子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枯萎了。这个故事因其讽刺的尖锐泼辣,寓意深刻而广为流传,并从中出典了成语“揠苗助长”。孟子不无感慨地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气没有益处而不去管它的,就像只种秧苗而不除草的懒汉。知道养气有益处却一厢情愿地去助长它的,就像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妨害了它。
公孙丑接着问道:“怎样才算善于分辨别人的言辞呢?”孟子说:“诐(音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这里的“诐”字,读四声,指偏颇不正。“淫”字,指放荡,过度。“邪”字,指不合正道。“遁”字,指逃避,躲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听那偏颇的话,就知道他被私念遮蔽之所在;听那放荡的话,就知道他陷溺失足之所在;听那邪僻的话,就知道他背离正道之所在;听那躲闪的话,就知道他理屈辞穷之所在。拿治理天下的人来说,这四种病生在他的心里,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能表现于政治上,又必然会对各种事情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认同我这番道理的。”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语文章是一个人观念和思想的反映,孟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透过知言可以知人之心,进而知人。
这一节讲知言与养气,是孟子论涵养的重要部分。养浩然之气,可以使人心志刚正,无所畏惧;善于知言,可以使人广交益友,拒绝损友。养气与知言,是君子修身养性必须抓住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孔子和孟子都予以高度重视。宋代大儒程子认为:孟子此论“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
“气”,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充塞于宇宙之中的微小物质,二是指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也来源于铮铮铁骨的骨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创新的志气、无所畏惧的正气。这种“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邓小平在领导我们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时强调,“没有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要求上海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附:
【原文】
(公孙丑①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②?”
(孟子)曰:“我知言③,我善养吾浩然④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⑤,以直养而无害⑥,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⑦。是集义所生⑧者,非义袭而取之⑨也。行有不慊⑩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⑾。必有事焉而勿正⑿,心勿忘,勿助长也⒀。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⒁者,芒芒然⒂归,谓其人⒃曰:‘今日病⒄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⒅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⒆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⒇;淫辞,知其所陷 (21);邪辞,知其所离(22),遁辞,知其所穷(23)。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24)。”
——《公孙丑上》
【注释】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姓公孙,名丑,齐国人。
②恶乎长:有何优点呢?恶,音wū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长,优点。长处。
③知言:指对于言论思想的是非、善恶、诚伪、得失,都能洞察明辨。
④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朱熹集注:“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⑤至大至刚:极其博大,极其刚强。至,最,极。
⑥以直养而无害:用道义来培养它,不用邪事干扰危害它。直,指道义,正道。
⑦无是馁也:没有道义就会气馁心虚。是,指道义。馁,饥乏,引申有胆怯心虚之意。
⑧集义所生:指平日不断积聚内在的义而产生的。集,聚集。
⑨非义袭而取之:不是义从外部袭取我们的心而取得的。
⑩慊:音qiè,通“惬”,快心,满意。即所行合义,心安理得之意。
⑾以其外之也:因为他认为义是外在的。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之说,认为仁与义是两件事,仁的决定权掌握在能认识的主体,是内在的;义的决定权掌握在所认识的客体,是外在的。而孟子则认为,义是发自于内心的价值判断,一件事情应当做还是不应当做,不在于外在的事物,而在于自己内心的判断。因此他说告子“未尝知义”。
⑿必有事焉而勿正:一定要时时集义,但不要去预期它。事,指集义之事。正:预期。
⒀心勿忘勿助长也:心里存着这集义之事,不要忘记它,也不要勉强地助长这种念头。
⒁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担忧他的禾苗不长而将它拔高。闵,担心,忧愁。揠,音yà,拨。成语“揠苗助长”典出于此。
⒂芒芒然:身心疲惫,精神恍惚的样子。
⒃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⒄病:疲倦,劳累。
⒅槁:音gǎo ,枯萎。
⒆耘:除草。
⒇诐辞,知其所蔽:(听到他)偏执一端的言辞,就知道他被遮蔽不明的所在。诐,音 bì ,偏颇不正。
淫辞,知其所陷:(听到他)放荡过分的言辞,就知道他陷溺失足的所在。淫,放荡,过度。
邪辞,知其所离:(听到他)不合正道的言辞,就知道他与正道分歧的所在。离,背离。
遁辞,知其所穷:(听到他)逃避躲闪的言辞,就知道他理屈的所在。遁, 逃避,躲闪。穷,困屈。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如有圣人再世,一定会认同我这番道理的。
【译文】
(公孙丑问道):“请问老师有何特长?”
(孟子)说:“我善于分辨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是极博大的,也是极刚强的,要用正道来培养它,不用邪事干扰危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配合仁义与正道,没有道义,就会气馁心虚。这是平日不断积聚内在的正义力量而产生的,并不是靠偶尔一事符合道义就可从外部袭取而得。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就会气馁心虚。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一定要时时集义,但不要有预期的心理;虽然没有预期的心理,也不可忘记它,不可违背规律地去助长它。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农夫,担忧他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然后疲倦地回到家里,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我总算帮助秧苗一下子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枯萎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气没有益处而不去管它的,就像只种秧苗而不除草的懒汉。知道养气有益处却一厢情愿地去助长它的,就像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妨害了它。”
“怎样才算善于分辨别人的言辞呢?”
(孟子)说:“听那偏颇的话,就知道他被私念遮蔽之所在;听那放荡的话,就知道他陷溺失足之所在;听那邪僻的话,就知道他背离正道之所在;听那躲闪的话,就知道他理屈辞穷之所在。拿治理天下的人来说,这四种病生在他的心里,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表现于政治上,必然会对各种事情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认同我这番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