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截止至2020/2/29
来源于豆瓣
关于《巨人的陨落》有这样的评价: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就能看完。我用了两个白天加一个晚上终将这“世纪三部曲”读完。读完后的几点感受:真实的历史小说、个人命运随时代动荡的不确定性、对人性与社会复杂的无奈。历史小说的阅读于我最大的困难是:你始终需要警惕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是小说虚构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依托的情况下,几乎对此没有辨识能力。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儒生将古文经书埋藏起来,直至汉代才被相继发现,经学便出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个学派。为了谁能准确解释儒家经书,两个学派在历史上发生多次的今古文之争。历史上的宗教,即便是有着共同起源,可随着后人的释义的不同,基督教也分成了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即便亲身经历着历史事件的人,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只能从自己所见所闻去猜测历史全貌,难免偏倚。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商铺的老板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只野生动物上携带了这次肺炎病毒。而所有事后回顾性的讨论、演绎和分析,都不能保证准确还原历史本身,只能无限接近。甚至会因为缺少某个史实依据而无法演绎。这是一个矛盾,还原历史很困难,不然就不会有“罗生门”的存在。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读正史无疑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可是文言文本身的阅读障碍以及相应枯燥乏味的阅读体验成为了门槛,筛选淘汰了大多数人。不幸我是其中的一位,对于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很难提起兴趣,即便偶尔的阅读也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小说,便成为这类人的爱好之一。脱胎于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后者远比前者被更多人熟悉。可历史上关羽根本就没有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的也是孙坚;更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的情节。这又是一个矛盾,小说是需要情节的跌宕起伏及扣人心弦;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枯燥无味,经不起杜撰演绎。历史小说本身就是矛盾的,只存在架空历史的小说,借着历史背景讲作者想表达的核心。《三国演义》讲仁、义、礼、智、信、勇;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讲百姓拥戴明君、向往和平。在书的首页的作者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为此,在书的每本分册最后都会有张人物表,列出书中出现的每个重要人物。特殊之处是其中有个类别“真实的历史人物”。意味着告诉读者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会是杜撰虚构的。在小说完结的最后,作者回答了读者“如何划分历史和虚构的界限”。真实人物的演讲都符合当时的记录;真实人物到访某个虚构场景也是符合当时人物习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对话也是其实际上说过的话。作者在书中是绝不会出现“那些不可能真正出现的对话和场景,比如真实人物历史上此时在另一个国家,在小说中却出现在这个国家”作者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有诚意的作者,他用自己的原则尝试冲破困境。读完《巨人的陨落》,再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或许能听懂的更多;也想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也更能懂《共产党宣言》中那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比利、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格斯、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格雷戈里和列夫、富有而英俊的英格兰伯爵菲茨伯爵、痴情的德国特工罗伯特、冲破世俗的女勋爵茉黛、敢爱敢恨的女管家艾瑟尔……在社会阶层的动荡中,所有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被推动着发生:英国女性获得投票的权利,本来令父母蒙羞,未婚先孕的女儿艾瑟尔用自己的努力争取男女平等,成为议员;本来高高在上的贵族失去了权威,瘸着腿的菲茨伯爵让路于曾经的女管家艾瑟尔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沙皇被推翻,二月革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被推翻,十月革命的炮声将布尔什维传遍世界各地,苏俄国内战争即将尾声。参与这场革命的格雷戈里以为自己的子女不会再过上自己那样的生活,可是却发现那个欺压无辜、残暴成性的沙皇警察平斯基如今成为秘密警察,继续以革命之名欺压无辜、实施暴力。那些被控有反革命罪的普通工人被枪决,在倒下的躯体周围,鲜血浸染雪地,那颜色与飘扬的赤旗相映衬,令人毛骨悚然。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14个历史特写中,威尔逊“国际联盟的梦想与失败”和列宁乘坐“封闭的列车”从流亡地回归沙俄,两者被称为是划破黑夜的星辰。可谁又知道威尔逊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国际联盟的支持,摆脱对手的打击,搭乘火车发表全国演讲。只有这种独裁才能打消内外势力勾结,只有这种独裁才能终结那只企图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的黑手。多数人还是被裹挟着,就像书中的俄国工人格雷戈里那样。因为父亲在属于贵族的土地上放牛,亲眼看着父亲被当众实行绞刑。和母亲一起罢工游行,试图推翻沙皇和那些贵族,却迎来无情的射击。抱着母亲的尸体,十一岁的弟弟列夫在身旁,一直在哭。老实木讷的他救下了被沙皇警察平斯基欺负的乡下女人卡捷琳娜,他喜欢这个女人,却发现她喜欢自己的弟弟。当他终于攒够去美国的船票钱,却因为弟弟杀人的缘故将船票给了弟弟,自己留下来照顾怀有弟弟骨肉的卡捷琳娜。因为和沙皇警察结怨的缘故,自己被迫离开工厂,去往生死未卜的战场。在部队中,这个俄国工人认识到军官的愚蠢、无情和腐败,为了活着,为了照顾远方的卡捷琳娜,他甚至射杀愚蠢的军官。因为他能让部队活着,渐渐获得普通士兵的认可,建立自己的威信。最终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成为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官,成为了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可是却发现曾经与他工厂共事,带给他布尔什维克启蒙的朋友被秘密警察以叛国罪抓捕而枪毙。这是多么魔幻,雪地中的鲜血与飘扬的赤旗相映衬,令人毛骨悚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对书中刻画的人物从极度厌恶转变至同情。列夫在美国担任维亚洛夫家族的司机,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以及长相,诱骗老板的女儿奥尔加发生关系,加上抛弃怀孕的俄国女友以及对哥哥的善意绑架,使其放弃去美国的船票。可是在被老板发现女儿怀孕,此时女儿已经和美国的参议员贵族订婚,意味着家族丑闻的曝光。“暴君”维亚洛夫将列夫带到仓库,暴打一顿。这一刻我意识到其实奥尔加有这样的严苛父亲,让其禁止和男性交往才会促使他没能拒绝列夫的诱惑。列夫为何变得如此不负责任,是因为有个始终为他承担责任、替他收尾的哥哥。俄国误杀了人,哥哥将去美国的船票给了他,列夫从小到大都在哥哥的保护下。哥哥本来就不应该是个合格的父母,本来应该有的父母在哪?后来列夫在俄国战争再次见到久违的哥哥,将欠哥哥的船票付清,也拒绝哥哥让其回到俄国的念头。因为如果他回到俄国,会在格雷戈里与卡捷琳娜造成隔阂,毕竟卡捷琳娜怀有他的骨肉,伤害到爱自己的哥哥。在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同盟国中的德国、奥匈德国是邪恶的;协约国中的英国、法国、美国是正义的。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被暗杀。俄国担心奥匈帝国攻击塞尔维亚会影响自己黑海的贸易路线,于是调动军队。德国于是在俄国军团调动的同时,启动施里芬计划,举大军压境法国,至此一战爆发。德国由于地处法国和俄国之间,法国觊觎着普法战争中被德国侵占的阿尔萨斯-洛林,所以法国和俄国结盟,意味着德国需要双线作战。为了避免双线作战的情况,俄国制定施里芬计划。德国大军先调往西线,举全国之力用六周的时间解决法国,后再反击俄国。书中罗伯特、茉黛、格斯都尝试和平解决萨拉热窝所带来的困境。比如让德国与法国、俄国谈判,可是被罗伯特的父亲否决。因为在德国看来,施里芬计划所需要的是时间,所谓的谈判是缓兵之计,也是对盟友奥匈帝国的背叛。德国为了让俄国革命,从而促使俄国脱离战场,暗地给列宁资金支持,无产阶级的革命资本来源于资产阶级国家;英国保守党领袖因为支持女性拥有投票权意味能增加几百万保守选民,而拒绝党内贵族对男女平等的非议,因为有党派利益才推动变革;德国为了牵制美国,甚至希望和墨西哥结盟,对美国宣战,夺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为了拖延美国参战,甚至不惜牺牲另一个国家的人民。英国政府那些为了避免报纸等媒体报道损伤国民士气而对媒体进行审查控制,进行偏颇的报道。回到书的标题《巨人的陨落》,我理解其中包含着三个层次:传统强国英、法、德、俄在一战中伤筋动骨,失去了传统强国的地位,暗指巨人的陨落。沙皇俄国的贵族阶级以及中产资产阶级被工人等无产阶级推翻,暗指巨人的陨落。资产阶级国家中男性政治的传统风俗被男女平等观念的消解,暗示巨人的陨落。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