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始于平凡,陷于梦想 ,忠于自我
朴树:始于平凡,陷于梦想,忠于自我
遇见吧啦签约作者:三水
点击上方绿标
主播韩枫为你播读
0 1
第一次听到朴树的歌是在自己的高中时代,当然也是他那首风靡至今的《那些花儿》《生如夏花》等曲目。那个时候,我们倔强着坚持自己,我们渴望着他人理解,我们追求着梦想,我们放纵着自己,我们矛盾、不安、彷徨、迷惘,却找不到一个向这个世界表达的出口,直至我们听到了朴树的歌,拿到了朴树的词,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瞬间被击中。
那,就是我们一直想说清却怎么也说不清的东西,是来自心底的呐喊。
如今,再次看到朴树,略经世事的我早已褪去了年少的纯真,逐渐向着中年阿姨的方向靠近,朴树也从长发遮面的少年郎走向了中年大叔。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无法抹掉他天性中的单纯。
他只是单纯的想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正如雷晓宇在《Hello 朴树》中讲的那样,他的天性想要照着自己的意思来,他的教养又希望让别人舒服,二者一旦发生冲突,他就特别容易走极端。这种“极端”,放在北京话里就叫作“轴”“拧巴”。
这么说,或许也就解释了我们在《奇遇人生》中看到的他的状态,与其说他还没有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如讲他在尽力地向这个世界妥协的时候,更多的是仍要坚持自我,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打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众,却早已在现实面前丢盔弃甲,选择了人云亦云。
0 2
他也曾是我们人群中的一份子
纵观朴树半生,他在做学生期间,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还不如一般学生,他逃课,他打架,他弃学,老师眼中坏学生干的事儿,他几乎都干了。
后来历尽波折,虽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但不到两年,他就选择了退学。退学后的他,对于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凭着喜爱和兴趣,追逐着自己弹琴唱歌的梦想罢了。因为他曾对他的父母讲:“音乐是他的生命”。
这就是朴树最初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个时候我们忙着学业,忙着早恋,忙着一切和青春有关的事情,至于朴树是谁,我们还不知道。而对于他身边的人来讲,他有可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混混。
就这样晃悠迷糊地过了一年多,直至母亲有一天问他要不要去端盘子,他知道他该出去挣钱了。于是他就揣着自己写的歌,去找高晓松卖歌。
当时他也就纯粹的想卖歌挣钱,但高晓松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朴树的人生不应该只限于写歌卖歌,他有更远的路要走。而他就是那个愿意在朴树成长道路上把他向前推一步的第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他相继认识了宋珂、张亚东等人,就这样他敲开了通往音乐界的大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0 3
他用他的生命来完成他的歌和梦想
1999年至2003年,朴树相继推出了《那些花儿》《在希望的田野上》《白桦林》《生如夏花》等一首首脍炙人手却又直击心底的民谣歌曲,我们也从他的歌中探寻出了更多与朴树相关的内容。我们发疯一样的爱上了他,吃饭听他,看书听他,睡觉听他,甚至上课也心痒痒的想听他。我们喜欢那种优美的旋律中夹杂着伤感的字词,像在诉说我们的青春——绚丽耀眼却又带着不能为他人所道的伤痛,而我们正好在这种唯美与愁苦的矛盾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出口。
他和他的歌,一时成了我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和目标。这是他第一次用他的歌给听者带去快感和希望。
成名,带给朴树的困扰与麻烦大过于快乐和喜悦,不堪商业化模式运营的种种“折磨”。最终他还是在众人的声声呼唤中和他的自我迷失里仓皇出逃了。这一逃,便是12年。
12年时光不是一两句话便能说明白的。我们只知道,他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带着一副饱经沧桑的中年人的面孔和那恒久不变的天真和孩子气。
我们不能用中年人该有的模式去套朴树的形象,那样的他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和他一起归来的,还有他的歌——《平凡之路》《且听风吟》《猎户星座》等等,与12年前不同,这是他历经过痛苦的挣扎和自我的回归后,用他生命所写的歌,字字都渗透着他的执着和坚持。
他说:“每做一张唱片,就像把自己逼上绝境。我知道我还会不停地面对它,就是你说的艺术家的宿命,想往前走,又痛苦又艰难,但没法不这么做。接受了,我不是来享受这个世界的。”
对于音乐,他说,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在这条路上,他拒绝所有商业化的模式,同时他又不容任何瑕疵的追求完美,这也就注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既艰难又痛苦。虽然这条路荆棘满途,坎坷曲折,他却如受虐徒一般,越走越远,不曾逃离。
0 4
他只忠于内心的自我
朴树说:“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不去迎合别人,去看到自己。就在压抑和放纵之间,我在找那个平衡。”
看到朴树,不免会想起英国文学家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为了梦想打破了原有的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抛下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子女,虽历经坎坷却初心不改,因为他的生命只属于他的画。
朴树虽然没有小说中的人物如此极端,却也是一个忠于梦想与自我的一个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的推翻、打破、重建,循环往复,直到找到那个最想要的自己和最想要的生命状态。与其说我们喜欢这样的朴树,不如说我们喜爱的是朴树做到了我们内心一直骚动不安的另一个自己。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现实的压力,我们逐渐甩掉了少年人的特立独行和天真直率,变成了大人们眼中的随波逐流和成熟稳重,长成了我们父母和成年人该有的样子,却忘记了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另一方面却又难以按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我们渴求着做最真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却又深深的害怕打破常规后的改变。
其实,我们都忘记了,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我们不必介怀于未曾到达的诗和远方,也不必懊恼眼下的一地鸡毛,它们都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亦如朴树要历经老鹰拔毛断喙般的痛苦方可重生,这是他的宿命。而我们则要在日常的琐碎中磨练心性,方可日久天长,这也是我们要走的人生之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尽了全力,用全力去过我们这平凡的一生,足矣。
因为平凡才是生命的真谛,当下方是人生的正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