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的伯乐是谁?慧眼识珠,将粟裕从班长直接提为连长
作者:小橘子
粟裕是我军优秀军事家,功勋卓著。这位战神级的将领出身卒伍,幸而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那么是谁最早慧眼识珠,看出粟裕不凡军事才华呢?
有人说是少奇下到新四军工作时,发现了粟裕的非凡指挥才能;也有人说是陈毅,粟裕由于资历不高,被提拔上来后有人不服,是陈毅处处提携撑腰才能指挥部队、成就军功。应该说,这两位首长的赏识,当然是粟裕快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过他们都不是粟裕最早的伯乐。
粟裕在青年时代,本来在湖南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如不出意外,本来可能会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然而革命大潮中,粟裕加入了进步组织,后来敌人包围了湖南二师,要按黑名单在学校大肆抓捕进步学生,粟裕机智地从下水道中逃出,前往武昌,加入当了被誉为“铁军”的叶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叶挺为了培养湖南湖北籍的青年革命战士,特意在武昌组建“军事教导团”,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知道,这种“教导团”不是一般的部队单位,而是专门培训基层军官的机构。因此,进入教导团其实也像是进入军官速成班一样,会接受远比普通士兵更加严格的训练。没有一点军事基础的粟裕,正是在这里才平生第一次受到专业正规的军事教育。
粟裕后来随叶挺部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时粟裕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卫连班长。起义失败后,部队南下广东,准备开展进一步的城市暴动,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失败。
在起义军中地位还不是特别显著的滇军名将朱老总,率领三千多人掩护大部队南下,他带领的这几千人留在了赣南地区,林、粟两名后来的战神也在其中。
部队得知起义军南下主力失败瓦解后,军心受到极大的挫折,加上敌人的围剿,三千多人的部队也不断缩减,最后只剩八百多人。就像疾风暴雨下的火苗,奄奄一息,随时可能熄灭。在最困难时刻,甚至连林彪也动摇了,产生了要开小差的念头。粟裕虽然没有如此,但心情也是迷茫低落的。
幸运的是,朱老总、陈毅非常坚强果决。在部队士气最低落的时刻,朱老总勉励大家对革命抱定必胜信心,并及时对部队进行三次整顿改编,最终部队人数虽然减少了,但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朱老总就是在这一时期,看到林、粟两个年轻人的潜质,尤其是对粟裕,朱老总特别欣赏。当时粟裕只是班长,又没有像林彪那样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可朱老总还是感觉到这个聪慧勇敢的战士,是个可堪培养的人才。于是在大庾改编时,破格将粟裕提拔成连长!粟裕从班长直接提连长,连升两级,和黄埔军校毕业的林总平级。
南昌起义纪念馆前的“一代英豪”塑像
朱老总后来率领这八百人,在赣南又举行规模浩大的“赣南暴动”,大量农民踊跃参与,这支队伍也壮大了,人数突破万人。
而后朱老总、陈毅率领这支部队上了井冈山,与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建立了红四军。粟裕在第28团,朱老总也常驻28团,与粟裕朝夕相处,教了粟裕不少战斗经验。
粟裕很快在战斗中展现出过人的才能。1928年,白军围剿井冈山,在七溪岭战斗中,粟裕仅带着3名战士巧用智谋,俘虏了上百白军,被朱老总称作“青年战术家”。
后来有一次劳动,朱老总和陈毅休息聊天时,还感慨道:“革命就像接力棒,一棒传一棒,我老了,还有粟裕接班。”这是朱老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粟裕非同一般的评价。
朱老总对粟裕也不是单纯的偏爱,也有严格的磨炼摔打。有一次,粟裕打了胜仗,但统计战果时,番号记录出错了,粟裕受到严厉批评。陈毅还担心粟裕委屈,想去开导一下,朱老总劝住了:“一点委屈就受不了的人,是难成大器的,这也算对他的一点磨炼吧”。
1934年,粟裕所部作为抗日先遣军,离开江西苏区。而后,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粟裕从此有十几年与朱老总失去联系。很长时间,毛、朱首长都以为粟裕牺牲了。后来随着新四军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朱老总才欣喜地获知,粟裕不仅活着,而且在新四军中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
1946年,粟裕苏中七战七捷的喜报传来,已经年近六旬的朱老总,高兴得一路小跑,见人就夸,粟裕已经从年轻战术家成长为战略家!
1947年夏,粟裕指挥华野取得孟良崮等战役胜利,朱老总诗兴大发写下了《寄南征诸将》一诗: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1948年,总部原本决定派粟裕率部渡长江,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中原那样,千里直插华南蒋氏心腹地区,但粟裕深谋远虑,分析后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建议先在长江以北消灭蒋军有生力量后再渡江。
粟裕这样对上级“抗命”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毛、朱却让粟裕回到总部驻地,亲自做详细的分析说明,粟裕的见地最终说服决策层,朱老总的支持是有利的因素。
为了配合粟裕在中原战场更好地发挥作用,朱老总后来还专程赶赴华野总部驻地,亲自坐镇为粟裕打气助威,给粟裕强有力的支持,华野上下也形成了高度团结协作的氛围,为年轻的战将粟裕专心谋划淮海战役提供了有利条件。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