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你诺兰还是你诺兰!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敦刻尔克》

文丨旧故麻袋

挥别对国产电影特别保护的八月,我们迎来了大片聚集的九月,《战狼2》票房过了55亿后依旧迅猛,每天几千万,几百万的票房压的一众新片喘不过气,最终它会停留在多少票房,这仍是个不可估量的迷,我猜56亿左右,大概数额。

九月的如约而至让很多人有了些盼头,特别是爆米花电影和大片电影的爱好者,估计这个月需要准备比平常月份多出至少2倍的电影票预算金额,毕竟多是IMAX和3D,票价也是棒棒哒!

首当其冲的是诺兰大神的高逼格战争电影《敦刻尔克》,这部前期被国外媒体吹捧到骨子里的佳作,随着九月的脚步一同到来。

这是部需要静下心来去观赏的电影。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或许看了简介,你会对这样的历史事件见怪不怪,毕竟中国有着长达八年的抗战史,在国内的众多抗战片中也没少见到此类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到底有啥特殊的?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撤退没成功,二战很有可能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会改写。

这是一次英法盟军对战德国虽败犹荣的历史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德国虽然是战胜方,倒也没捡到多少便宜,可以说是胜而不胜,毕竟英国原计划只在40万人中撤退3-4万人,最后却成功撤回了33万余人,虽然在撤退期间,仍有9.8万人坚守在了敦刻尔克战线,死的死,俘的俘,但从撤退角度看,简直就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电影几乎不需要剧透,因为诺兰只是把历史画面用电影的形式做了一次呈现,让我们身临其境那场撤退,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对于回家的那种信念。

据说罗兰为了拍《敦刻尔克》筹备了近25年,诺兰在采访中也提到:《敦刻尔克》是自己在50岁之前,送给自己的礼物。

它的好不是剧情本身的传奇性,也不是烧脑,更不是特效上的炫技,而是它能切切实实让观众去体会,去感受,去为电影中的人物紧张和难过。

电影时长1小时46分钟,而剧本却只有76页,寥寥无几的对白,全片没有一句玩笑话,让观众在铅灰色的氛围中关注用画面表达故事。但大多时候,情绪又是克制的,没有特意赚取观众的眼泪,也没有过多缀述关于故事本身的悲伤感。

情绪的爆点只有三处,且控制恰当。第一处是英国船队出现,英国军人欢呼的那一刻;第二处是长官说那句“我要为法国人留下”的那一刻;第三处是结尾军人们回到英国,百姓们欢呼雀跃的那一刻。但三处爆点的处理都十分恰到好处,没有过多渲染。

电影被分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线叙述,看似互不相关,却在紧要关头都能牵上线,诺兰的神奇就神奇在对三条线的把控到位,没有跳坑,完成度满分。很多影评人都对这三条线的设置做了详细解说,看的出诺兰的用心和诚意。

而且诺神还颠覆性的没在战争片中出现血腥和敌军。

通常,对于战争片而言,不来点血浆四溅,不来点R级残暴画面,很难做到对战争真实感的体现,可诺兰导演偏不,他用配乐去衬托人物和环境,秒表声、心跳加速、轰鸣、厚重的弦乐......利用音乐、音效和镜头语言,做到了在没流一滴血的情况下,让观众进入战争状态。

而敌军,诺兰导演设置在电影之外,在每位观众的心里,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除去片尾英国飞行员烧毁飞机被德军俘虏时可以看到几个模糊的德军身影以外,全片没有德军出现。但观众却可以随时感受到敌人在这里、在那里、在水下、在沙丘后、在天上......这也许是《敦刻尔克》最厉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主心骨是“回家”,之前的铅灰色画面变成暖黄色时,故事豁然开朗,有了令人期待的“回归祖国”。

没有烧脑的剧情,也没有刻意去揭露人性,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详略得当地为观众还原了这场二战伟大战略撤退的原貌。

所以说,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如今好莱坞的扛鼎导演之一,事实也证明了: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诺神依旧是诺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