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将真厉害,三次提出反对意见,每次都证明他是对的
爱提意见不好吗?当然好了。对于上级的指示,能够提出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说明你真正地认真思考问题了,而不是盲目地去执行。在开国将军中,有一位大将就很爱提意见。
他就是黄克诚。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带着他的新四军第三师战斗在苏北一带。为了应对即将爆发的内战,黄克诚提出要尽快进军东北,抢占东北。最终他的意见获得了批准。黄克诚立即奉命向东北开拔。
当时啊有个指示,说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一溃千里,丢下了大批的武器弹药,遍地都是,都没有人捡。所以啊,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完全不用带武器,把随身的武器都交给地方部队吧,反正地方部队缺武器,到了东北,会有大批新型武器。
对于这个指示,黄克诚没有盲目地执行。说什么东北遍地都是武器,谁也没有亲眼看见,都是谣传啊。万一东北没有武器怎么办?三万多将士,没有武器,岂不是任人宰割?
黄克诚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千里行军,必须全副武装。否则,万一出了意外,谁也承担不起后果。所以啊,黄克诚是重装上路。后来,部队达到了东北,别说武器了,粮食衣服什么都没有,用黄克诚自己的话来说,那叫“七无”。幸好当初没有听信谣言。
历史证明,这一次黄克诚是对的。
等到黄克诚的部队到达山东境内,新四军总部指示,要他在山东停留一个时期,以分配作战任务。黄克诚觉得不妥,他是要向东北进军,兵贵神速,一刻也不能耽搁。
所以,黄克诚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最终,军委指示他不要沿途担负作战任务,直接向东北开拔。等到黄克诚快到山海关时,发现国民党汤恩伯的大军已经逼近山海关了。
黄克诚只好绕过山海关,从冷口出长城进入东北。你看,历史证明,黄克诚这一次又是对的。进军东北,可以说国共双方在赛跑,看谁跑在前边,他怎么还能中途停留呢?
历时两个月,到达东北后,形势堪忧,黄克诚说,这里没有武器,没有粮食,没有群众基础,“七无”。而且他的部队经过长途行军,非常疲惫,急需休整。
可是,正在这个时候,东北局却发来指示,命令黄克诚立即截断铁路,阻挠国民党大军进入沈阳。黄克诚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自己的部队此时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必须休整之后才能作战。
(最左边是黄克诚)
所以啊,黄克诚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黄克诚认为,二十万军队,必须要有千万以上的群众支持。目前的紧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扩大群众基础,而不是去急于抢占大城市。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即和敌人决战,而是要沉入下去,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发展壮大,然后再和敌人开战。历史证明,黄克诚还是对的。很快,军委发给东北局的指示就到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其实就是要去农村建立根据地,扩大队伍,认可了黄克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