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自古“诗酒”地——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下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宣州自古“诗酒”地
——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三
陈 亮
我痴迷古瓷,喜好从旧城改造的工地去发现、去追寻一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残瓷碎片,这几乎成了我工作之余的全部爱好。十余年来,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起早摸黑跑宣城老城改造工地,亲手采集了一万多件埋藏于地下各个时期的古瓷标本,通过对这些标本的进一步整理,我发现宣城老城的九街十八巷地下文化层中,最多最普遍的标本,要数饮酒器具了,盛储器、温煮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等应有尽有,其中盛酒器有缸、罂、尊、瓶、缶、壶等,饮酒器有杯、盅、壶、盏、碗等等。现按各朝代先后顺序,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标本,初步作一点介绍和探讨。
宋、元时期亦选六幅图片标本稍加商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北宋白瓷瓜楞执壶,高17、8公分,口径6、6公分,底径6、7公分,长喇叭口,瓜楞腹,疑是繁昌窑或泾县摇(窑)头岭一代的产品,腹部粘有窑渣,欠精致,应为普通百姓饮酒的斟灌器。
说到这类酒壶,忽然想起北宋张耒的《田家》诗:“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挚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这是一首歌颂丰年,描写农民欢聚的诗。他虽因“元祐党籍”案牵连,移知宣州,而关心体察民情未改。
宋代的“社”是指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村酒已经酿好,邻翁宰牛,邻媪烹煮。农妇头上插花,抱着孩子来,老公公拄着拐杖,抉着腰来。有的露着大腿,有的挽着胳膊,又吃又喝,痛快了一夜。社日也是宋代劳动妇女的节日,在这天,她们可以停止针线活。宋人黄公绍词曰:“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宋代村妇们在这一天与男人们一起大吃大喝,共享社酒、社肉,一同分享欢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宋影青瓷镶银口杯标本,高5、9公分,残宽9、2公分,底径3、5公分,内底印有菊花一朵,杯口镶银,应为较高档次的饮酒杯。杯中的菊花秋意,与朱熹的同榜进士、宣州人陈天麟的《舟中》诗相吻合:“湖阔帆风饱,山长眼力疲。晚凉行进酒,秋色最宜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湖中泛舟,进酒赋诗的秋景图,湖阔山长,风高帆鼓,晚凉酌酒,秋色赋诗。
其实宋元时期在宣州,饮酒赋诗、叙事言志的风气和唐代一脉相承,而且更具本土化,诗酒文化深深扎根,枝繁叶茂。邑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的许多诗篇里,都记录了当时的酒与诗的交融,如:“山僧邀我辈,置酒比陶潜”;“我饮虽不多,杯杓安可阙”;“却入舟中饮,无令盏尽迟,须拼一日醉,便作数年期”;“三更醉下陵阳峰,平湖溪上去无踪”;“笑处岩相答,归时酒在颜”。邑人、著名诗人周紫芝的词:“欲醉江梅兴未休,待篘春瓮洗春愁。”“对酒情怀疑是梦,忆花天气黯如秋。”等等。篇幅所限,不多赘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元代青白瓷执壶,高11、8公分,口径5、6公分,底径7、2公分,小盘口长流长柄,为仿金银器风格,属略显贵气的斟酒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元代高足杯杯足标本。这是元代高足杯杯足的“集体照”,它们是在大唐国际售楼部工地(原古城拱极城门内)处集中采集到的。
有记载说这里曾是宣州(宁国)卫戌营地,是否属当时守备官兵出征时 “摔杯壮行”的遗存,尚难肯定,但从杯的较大容量看,要么这批饮酒者酒量大,要么元代蒸馏酒发明后一时还不够普及,喝的还是老酒。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是迄今关于蒸馏酒的最为明确记载,颇为可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龙泉窑元代高足杯,高8、3公分,口径11。5公分,底3、8公分,口残,釉青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龙泉窑元代卧足小杯,高3、3公分,口径8公分,扁平底卧足,青釉肥厚且开片,小容量,可能属高度蒸馏酒饮用杯。其卧足与扁平的造型,疑似可用来“曲水流觞”。
如今宣州南湖贡村仍保存一尊国内罕见的元代 “流觞台”,台由三块巨石组成,台面刻有“贡”字形沟槽,以营造“曲水流觞”之优雅场景。元曲大家张养浩曾用“十亩芳园尽种花,客来觞咏乐无涯。”的诗句给予描绘。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觞咏”即边饮酒边赋诗,从这尊窄小的觞槽宽度看,只能漂流小容量的酒杯,可能是“觞咏”时用蒸馏酒待客。值得重视的是,这尊“流觞台”是宣州“诗酒”文化很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最后想用六幅图片引出一些宣州(宁国府)明清时期的“诗酒”名篇佳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代青花人物高足杯.,高9、5公分,口径8公分,底径4、2公分,竹节高足,主题纹饰画名士骑马,童仆携琴,匆匆访友,仿佛与邑人、明代藏书家梅鼎祚访友访书的行踪相像。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五年,邑人梅鼎祚毅然弃举子业,返乡归隐,与名士焦竑、冯梦桢、赵琦美订约,各为访求博采遗书逸典、珍本秘籍,每隔三年聚会于金陵。建“天逸阁”,藏书著述其中。他的诗与其先祖梅尧臣一脉相承,诗中沁满酒香。如“忆昔老春悲纪叟,恨不夜台且沽酒。试今而复兹地游,善酿主人一何有?”,“半叹人生苦短,半赞如酒一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代青花花卉纹小杯标本,高3、3公分,口径6、8公分,底径2、6公分,纹饰抽象,似生机勃勃的池塘小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代青花釉里红菊纹杯标本,高5、9公分,残径7公分,残底径3、2公分,青花叶丛中,釉里红秋菊花或盛开或含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代白釉小杯,高4公分,口径6、4公分,底径2、5公分,胎虽薄,型饱满,白釉滋润,白净如雪。
三只小酒杯的纹饰叠加在一起的意境顺序是,由图十九的生机勃勃的春夏季,到图二十的菊开叶枯的秋天,再到图二十一的“白雪皑皑”寒冬。仿佛同明代万历状元郎沈懋学一首《敬亭怀爱登之冯开之》的诗意相贴近:“晚岫飞云高鸟尽,秋原落木断鸿哀。相看不厌余山色,何日同君一举杯。”敬亭山傍晚山谷飞云,鸟无踪影,落木萧萧,听不见鸿雁悲鸣。沈懋学由入仕时的踌躇满志,辗转到如今辞官回宣城老家,失意且冷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清初青花杯,高4、3公分,口径8公分,底径3、7公分,青花发色淡雅,釉润如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清代青花山水人物纹太白尊,高12、8公分,口径4、8公分,底径9、1公分,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山水人物构图优雅,意境高远。胎骨细腻,釉白如玉。
试想白如玉的“酒尊”若能装满“白如玉”的美酒,该是多么的惬意啊,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诗里还真有“白如玉”的美酒,他在《麻姑酒歌》中写到:“石梁之上龙湫口,野店人家卖仙酒。蔗浆柔旨色黄菊,佳者冷冷白如玉。”想必清初的宣州“麻姑酒”也是当时的名酒吧。同时期的还有一种称为“宣州豆酒”的名酒,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险园食单》和清佚名的《调鼎集》中都有记载。
仔细找找,清代宣州(宁国府)以酒赋诗的名流同样很多,譬如著名画家梅清的《重登烟雨亭》:“造次重携浊酒卮,千山仍抱一亭欹。眼中烟雨三年梦,半是醒时半醉时。”;著名的数学家梅文鼎诗有:“美酒留宾客,高言见古初。”;著名画家石涛诗有:“静把数编朝隐几,闲携卮酒夜移船。”等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追溯古宣州历代饮酒与诗歌交融的蛛丝马迹,探讨宣州酒文化史,无论效果如何,会有所增益的。假如我们的先人们没能从商周时期开始就吸收和传承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宣州地方史将枯燥许多;假如宣州的千年史册上没能留下千百首“诗酒交融”的名篇佳句,那么,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顾往昔时,必定少了许多文化兴味和历史的厚重。
酒,乃天地间之尤物,入肚虽不能充饥,亦难解渴,唯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奇妙地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如果说历史是条长河,河中兑足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愈加生动和浪漫,翻腾起的浪花历经千古而依然精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系宣州区农委党委副书记、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童达清
制作:
主办:
宣城文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