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跑路,让员工'自愿'购车,中国神车吉利还有救吗?
吉利,一款曾经被称为'中国神车'的汽车,现如今与之前相比可谓是天地之差。销量连跌60%,曾经的光环不复存在,紧接着是高管的慌忙跑路,员工的被迫接盘。究竟是什么让曾经光芒万丈的吉利坠入深渊?是人为的操作?还是时代的淘汰?
一、'神车'不只是传说
出生于一个浙江台州贫寒家庭的李书福由于家里供读不起他读书,便在19岁的年纪就开始试水商海。1982年,老农民父亲辛苦积攒下来的120元钱成了李书福当年的创业基金,天性敢闯敢干,不服输、不认命的他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不久就挖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1986年,李书福在杭州创办了吉利控股集团。同年,他以冰箱配件生产与零售迈出了吉利创业史上的第一步。之后,他曾在高档装潢材料行业、摩托车行业等都有过探索,其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直到1996年正式成立吉利汽车公司,并在汽车制造领域大展身手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几年来,吉利始终致力于改变不利于国产车发展的状况——国人宁愿购买国外性能单一但价格昂贵的车也不愿意去尝试国产车。有了这个坚定的目标,再加上科学管理理念和决策的运用,吉利开启了腾飞之路,之后的发展便是顺风顺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购买它。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之后吉利金刚、吉利帝豪、吉利博瑞、吉利领克等各系列轿车层出不穷,不仅车子越早越好看,销量也日渐上涨。
二、国人买得起的汽车叫吉利
吉利出现之前,国产汽车行业是这样一番景况——富裕的家庭选择花大价钱购买别国所产的车,而不富裕的家庭只能忘却止步,处于想买却支付不起的尴尬境地。吉利出现后,这番境况被完全改变。
吉利汽车性能好,价格合适,使许多原本外购的国人选择了国产车,还使原本无法支付高额购车费的家庭提供了买车的机会。这与吉利的初心是相吻合的,它在发展前期便制定了目标。
让越来越多外购的人购买国产车,让买不起车的人能够开上车。渐渐的,人们口中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国人买得起的汽车叫吉利',从这里可以看出,吉利已经深入人心,深受人们喜爱了。
三、吉利为何走向不'吉利'
就在众人都以为吉利之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时,吉利汽车毛利率突然跌到了17.8% ,销量上吉利汽车也出现了下滑,同比减少了将近65%。辉煌过后的滑坡不免让人生疑,吉利汽车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变成了如今这幅模样?
1、压榨员工
吉利汽车曾在其销售旺盛期达到了1000亿的天际销售额。而现如今与当时相比,不仅销售额一落千丈,同比增速特下降了,下降到了15%。盛极而衰的吉利汽车,慌忙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近10年来,吉利汽的车研发投入已累计近1000亿元,却依然无法改变车市行情的惨淡。
车市行情惨淡,吉利高管开始着急,便一同商量对策。当时吉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旧货的库存过多,销售不出去,没有资金使新货上架,导致种类不全,客户不买单。那对外,已然没有办法可使,只能对内想办法。
于是吉利便想到了自己内部消化的方法,让员工自愿签订购买吉利汽车。此消息一经爆出,喧哗声此起彼伏。自己的公司陷入困境,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共患难理所当然。
之所以引起媒体的热议,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曾经非常辉煌的大集团一路滑坡居然到了让员工买单的地步,匪夷所思之后不免让人生发出难道吉利已经陷入自身难保境地的疑问?
2、压榨供应商
压榨员工的风波还未平息,吉利汽车便又被人指出压榨供应商。具体操作是,吉利为了保证其汽车研发的资金充足,要求供应商在结算时必须服从延期付款的要求。如果不接受,那吉利便会寻找新的可以替代你的新的合作伙伴。
可吉利却没有意识到,只有公平的商业合作才是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对于它的这种不公平待遇,短期内可以忍受,时间一长,便无法再将就,最终的结局就是合作破裂。吉利陷入新的困境,与此同时,它还面临合作伙伴越来越少的窘况。
3、形象被毁,高管离职
吉利汽车是中国国产汽车的代表,吉利利用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将他们的产品定位在中低端档次,将同样是国产车的夏利、奥拓一一被他挤占,这样毒辣的眼光和手段确实是吉利的独到之处,也是他当时能一举成名的关键。
但自从吉利走上了腾飞之路以后,大众看在眼里的吉利似乎有些缥缈,甚至有些膨胀,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端。当然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吉利这回的步调着实'踩了雷',他们进军高端市场的思路出现了'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状态。
吉利新推出的有一款轿车的价格定位已一下子上升到了13-25万,这明显是跻身'名媛'圈的节奏,但随着销量的明显下降,答案已逐渐明显——当下的方案并不可行,需要整改。
因销售额的大幅下跌,吉利的许多高管可能是意识到了如今事态的不可扭转性,便纷纷离职。消息公布之后的一个月,吉利汽车的股价以不可控的趋势极速下跌,下跌了超过20%,以至于它在之后的几年的市值都没有再达到千亿港元。
如今吉利似乎遇到'滑铁卢'时代。在车市寒冬的情况下,吉利面临的困难是全行业都面临的问题。那吉利为何会走到如此地步,是所处胜利之巅的膨胀?还是管理体制的漏洞?它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