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伍子胥与介子推表示不服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大家普遍都知道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相传屈原忧国忧民,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在南梁时期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这是最早端午用粽子祭祀屈原的由来,后来这种起源说经过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一直到今天,成为人们认为端午节的主要起源。

  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只有屈原一人,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民间认为纪念的则是伍子胥。相传楚平王听信谗言,强占了自己的儿媳妇,逼走了太子,同时杀死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为了躲避追杀一路逃到了长江边,这时候正值五月,江水暴涨,伍子胥正走投无路之时,一名渔夫听到伍子胥的呼喊将他送到了江对岸。伍子胥心中十分感谢,便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送给渔夫作为酬劳。渔夫笑了笑说:“楚王悬赏一万担大米捉拿你,我要真为了钱财,你这把剑能比吗?你走吧,我不会告诉别人你从这里上岸的。”伍子胥走后,渔夫为了让这个秘密永久没人知道,选择了投河自尽。

  而后伍子胥投奔吴国,并成为一代名臣,并最终率领吴军攻破了楚国国都,将楚平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三百以报杀父杀兄之仇。这时候的伍子胥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点。但随后吴王夫差继位,伍子胥再次受到谗言所累,与5月初5这天选择了自杀。伍子胥死后夫差命人将他的尸体扔进了钱塘江里,顿时江面上波涛滚滚,伍子胥也成为了钱塘江的“涛神”。关于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

  而比伍子胥更早的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则是为了纪念晋国割骨啖君的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复国,做了国君,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重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却独独少了介子推,后有人作《龙蛇歌》一首贴于宫门上,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赶紧派人去山中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始终不肯相见,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蔓延,但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最后在一棵柳树下见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抱在一起的尸体。晋文公懊悔不已,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山,意即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并为他建立祠庙,于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 尤其是在中原大地上,端午节这天人们在插柳枝的风俗,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而除了以上三种端午节的起源外,还有纪念曹娥,越王勾践,张天师,钟馗,祭龙,恶月恶日等不同的民间说法。因此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只是屈原的这种说法随着岁月的变迁成为了主流,其他的说法逐渐消失,因此人们便将端午节附会在了屈原之上。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