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黄连
点上面“中草药大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黄连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别名: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或同属植物的干燥地下根茎,栽培或野生。
采收和储藏:黄连栽后5-6年的10-11月间收获。用黄连抓子连根抓起,抖掉泥土,剪去须根和叶,取根茎在黄连炕上供炕干燥,烘时用操板翻动,并打掉已干燥的泥土。五六成平时出炕,根据根茎大小,分为3-4等,再分别细炕,勤翻动,待根茎断面呈干草色时即可出炕,装入槽笼,撞掉泥土和须根即成。每1hm2可产干黄连1500-2250kg。
产地:
川连(味连):主产于四川石柱县、开县、巫山、巫溪、湖北恩施,利川、来凤、建始、宣恩、房县、竹溪、秭归等县。均为栽培。
雅连:主产于四川峨嵋山区,大渡河沿岸、乐山、雅安等地。有家种亦有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省维西、德钦、腾冲、碧江等地。有野生亦有家种。
此外,湖南、贵州、陕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也有引种与野生,但产量不大。还有进口黄连主产日本。
性状鉴别:
川连(味连)根茎多形如鸡爪,弯曲而多分岐,成束状或簇状,亦有单枝者。长约3~7厘米,单枝3~9厘米,直径约3~8毫米。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粗糙而多瘤节,并附有未去 尽的须根及须根残痕。上部有鳞片状叶柄残基,有的中部有一段平滑细杆,直径约1~4毫米,长短不一,把有瘤节的根茎分为两段、俗称“过桥”或“过江枝”。质坚实 而硬。断面不平齐,皮层暗棕色,髓部橙色,木质部黄色或橙黄相间或显菊花心纹,中间偶有空心,木质部常有裂隙。气微弱,味极苦。
以条肥状,少毛团,少过江枝,断面红黄色者为佳。
雅连(栽培品):根茎多单枝,少有分枝者,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5~10厘米,直径3~10毫米。表面灰棕色,节段横纹多,“过江枝”少于川连。断面黄色,菊花心明显,常 有空心。野生品多留有7~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连的标记。根茎亦多单枝,微弯曲呈蚕状,一般长2~4厘米,直径6毫米左右。表皮细,褐色,芦头长短不一,生长年限多者,芦头节节如鳞片 状,俗称“鱼鳞甲”。质坚实。断面黄色菊花心明显,常有空心。(此品常出口,很少在国内运销)。气味同上。
以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
云连:根茎多单枝,多数较瘦小,弯曲拘挛,节间细密,形如蝎属。长约3~7厘米,直径约3毫米左右,少数大条直径达0.8厘米。表皮黄绿色或七黄色。质坚实稍脆,断面金黄色,余与黄 连同。
以条粗壮,无毛须,金黄色者佳。
进口黄连;形色与云连略同,唯分枝较多,枝条略显粗长且“过江枝”亦多。质坚实,断面黄色或橙黄相间,显空心,气味与云连同。
主要成分:含黄连素(小蘖硷)、黄连硷、巴马亭、黄连宁。
功效与作用:
1、抗菌:抗菌谱较广,对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对金黄色葡萄菌球、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较显著的抑菌 作用。此外,体外试验黄连素和黄连煎剂对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抗病毒:对多种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病毒有抑制作用。
3、抗原虫:黄连煎剂、黄连素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也可治疗阿米巴痢疾作用。
4、抗真菌:作用与黄芩相似,但黄连效力较强。
此外:并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炮制: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脾、胃、大肠径。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湿热下痢(细菌性痢疾)。单味即有效,但用复方较好,可减少抗药性产生。一般配木香,如香连丸(成药);兼有发热者配葛根、黄芩。
2、用于治疗湿热呕吐。如兼有由胃寒引起的腹痛、由胸有积热引起的胸中烦恼闷,可配桂枝、干姜、党参等,方如黄连汤。
3、用于治疗热病而致烦燥、精神恍惚、谵语、口干脉实(由于炎症高热引起)、则配黄芩、桅子等,方如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疮疖痈肿,包括口舌生疮,皮肤疮疖,目赤脸肿,配银花、蒲公英等。
4、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口臭,嗳出腐败气味。取其健胃助消化,故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用黄连。
使用注意:如无黄连,可用穿心连或胡黄连代;黄连苦寒较甚,不宜久服,否则易损脾胃。
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处方举例:
1、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g,吴茱萸30g,共研细末,制丸,每服1.5~3g,每日1~3次。
2、黄连汤(《伤寒论》):黄连3g,半夏9g,干姜3g,桂枝3g,党参9g,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
3、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4.5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水煎服。
复方:
①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②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③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④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⑥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⑦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猪肉、冷水。(《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⑨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症因脉治》连理汤)
⑩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⑾治诸痢牌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下。(《仁斋直指方》)
⑿治下痢: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再。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婴孺用之亦效。(《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⒀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荫。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千金方》驻车丸)
⒁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释义》蒜连丸)
⒂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⒃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⒄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近效方》)
⒅治妇人热劳羸瘦: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锉),木香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加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黄连猪肚丸)
⒆治小儿胃热吐乳:黄连二钱,清半夏二钱。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⒇治甲赤痛,除热: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上二味,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绵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僧深集方》黄连煎)
(21)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简易方论》)
(22)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三次。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痴脱落。(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3)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肘后方》)
(24)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束。每蜜汤眼五分。走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简便单方》)
(25)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妇人良方》清胃散)
(26)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妇入良方》)
(27)治火烫伤: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中医杂志》(2):170,1922)
(28)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附:马属黄连
马属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唐松草属马尾黄连的干燥根茎及须根。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根茎横生平列,由数个地上残留茎基和根茎组成。茎痕圆眼状,直径约3~6毫米。有的带有一段残茎并附有鳞叶薄片包于四周。根茎长条疙瘩粗约1~1.5厘米,长约2~5厘米。表皮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显黄绿色。根茎两侧及下面丛生须根,形如马尾,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1~1.5毫米,多碎断弯曲,表皮褐色,薄脆亦脱落,脱落处漏出黄色木质部,如黄色发丝。气微,味苦。
以须根长而均匀,色金黄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