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康熙时期瓷器款识特征概述
一、顺治时期款识特征
顺治官窑器传世品极少,所见青花、黄釉、茄皮紫釉、茄皮蓝釉器,均为青花款识。署“大清顺治年製”的,六字两行加双圈,圈栏较大;署“顺治年製”四字的,无圈栏。青花色调深沉,字体书法有明代遗风,似弘治款那样柔中有刚,字体工整。
常见的民窑供器类,多数署干支纪年款;个别书写顺治年号的,其“顺治”二字与官窑款体式一样。干支纪年款字的青花色调,除青色深沉的一类外,也有呈迷混朦胧状的。顺治十五年“玉堂佳器”的隶书款,后来康熙初期官窑款识的字体与之颇为近似。
“玉堂佳器”款,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就已经出现,如“万历年製玉堂佳器”;传至清代顺治时期,此款尤为多见,有楷、隶、篆等体式。
二、康熙时期款识特征
康熙朝历时久长,早、中、晚三个时期瓷器的风貌,不尽相同;这三个时期瓷器上的款识,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早期: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才正式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器,所以早期器物多为民窑所烧,俗称“客货”,但可能有一些是官窑器。这时的瓷器,少署皇帝年号款,而多署干支纪年款、堂名斋轩记款和花押等标志,青花色浓重,字体较大;用重笔写的一类,字体特大。个别署官窑款的,字体淳朴,挺拔有力,竖写和横写的都有。
最为常见的款识有“康熙辛亥中和堂製”、“康熙壬子中和堂製”与“康熙癸丑中和堂製”等,分别为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时的器物。这些器物具有早期的风格:器型笨拙,青花色调浓重,字形较大;但有些精细的小件杯、碟也署“中和堂製”款。据查,北京圆明园中的“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居住之所,因此,这些署“中和堂製”款的器物,有可能是康熙初期官窑烧制的御用器,这同后来“慎德堂”款器物是道光官窑所烧造的情况一样。另外一些无款的、常用符号作为标记的器物,制作也很精细,究竟是官窑器还是民窑器,仍在探讨中;它们之所以无款,与康熙早期禁写年号的告諭有关。
中期:款识楷、草兼有,体式很多,有六字三行式、六字双行式、四字双行式;暗刻式、凸雕式、砂底不挂釉凹刻式;青花书款不罩白釉而现黑色款式;还有大量的物性、花形、秋叶和团龙、团鹤等图记款,以及“熙朝传古”、“文章山斗”等闲章款。这些款识或加饰单圈、双圈,或饰单方框、长双方框等;也有的双圈无字,或为釉里红楷书款。总之,中期款识以楷书、六字双行竖写的为主,字体渐趋秀逸,笔道有力。青花色泽纯净、鲜艳而深沉。
晚期:康熙晚期,已开始专人负责写款的分工,出现了一行、或两行竖写、或三行横写的篆书六字款,及三行横写的楷书六字款。这两种款识,开创了雍正横写款及以后各朝同体的篆书六字三行款式先例。雍正时款识中流行的宋椠体式,在康熙晚期已经出现。此时有些款识,色泽碧翠,清新明快,字体工整秀丽。
康熙官窑款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楷书;为数很少的篆书款,通常出现在金釉地蓝料彩“寿”字器上,笔道直挺,字体方正,均为康熙晚期的款识。此时,除大量青花楷书款识外,珐琅彩的瓶、碗、杯中,还有用紫、黑、粉、黄、蓝、等料彩署“康熙御制”楷书款的,字体遒劲,围双方框,外边线较宽。一般蓝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的深重,呈蓝黑色。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器,除蓝料彩外,还有黄料彩款识。釉里红器有的署釉里红款。黄绿紫三彩器上,多见紫褐色款,偶见金彩或红彩款识。粉彩钟馗塑像及珐琅彩瓶上,有署篆刻款与楷刻款的。
康熙时期瓷器上常写仿古款,除“宣和”(北宋年号)、“枢府”(元代官窑)外,多以明代为主,自洪武始至万历年款均有;其中,以仿成化、嘉靖、万历的款识最佳,几可乱真。康熙以后各朝瓷器上仿写的古款,其笔画都不及康熙时期的仿款遒劲有力。
鉴别瓷器,主要是观察器物在胎釉、造型、纹饰、及工艺处理上的区别,再酌以款识。由于清代官、民窑款识繁多,情况复杂,认真地鉴别和掌握各朝早、中、晚期不同的款识特征就十分重要。但要注意,款识仅是瓷器的一个方面,不是绝对可靠的。各朝本款均各具特征,赝品的款识与真品比较,有的差之千里,有的则十分近似,极易混淆。因而,鉴别瓷器不能仅凭款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