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中解读运河文化——以山东济宁地名为例

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不仅哺育了沿河经济繁荣的城镇带,还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的城镇中许多街巷、村庄的名称因运河而生,打上了运河文化的鲜明烙印。梳理山东济宁运河地区的地名,可以从中探析久远的漕运官署文化、繁荣的工商业文化和多彩的城镇文化,领略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济宁地名的漕运官署文化内涵

秦汉时期,政府每年通过黄河等河道由山东、河南转运大批粮食供应京师,于是有了漕运制度。明清两代,每年数百万担粮食由运河运往京城,漕运被视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保证漕运安全,明清王朝在济宁设置了河道总督卫门及河道都察院等管理机构,专事运河堤防、督催漕运事务。运河城镇街巷地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漕运官署衙门名称命名,比如济宁的察院街、厅西街等,反映了当时官衙遍布的状况,也印证了济宁在漕运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大运河的中枢要地,元、明、清三个朝代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槽河管理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济宁城中的院门口街、院前街、院后街,都是以清代总督河院署得名。总督河院署下设的治运分理机构为运河道署,简称运河道。明初,济宁设有两个道,即济宁道、沂州道。道门口街就是以运河道署得名。济宁两个兵备道下设布政司、按察司,又称二司衙门,各设官一员,奉敕行事代管河道。察院街,据《济宁县志》记载,明洪武七年“抚按察院”驻本街路北,故名察院街。南察院街,旧有南北二街,北街系明代察院街,南察院街系清代河道都察院驻地。运河厅是山东运河道分署机构之一,宣德元年(1426年),设济宁管闸主事。位于济宁城区中部的厅门口街、厅西街就是以运河厅官署而得名。有官署就有兵卫,济宁城中有一条街名为鼓手营街,因清代运河院、河道两署设立官用乐队,以乐队驻地得名。
“军国大事,漕运为先”,封建王朝视运河为生命线,在济宁设置了众多管理运河河道、漕运堤防的官署机构,“公署机构多于他郡”,有72衙门之称。以官署机关命名的街巷大都分布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由此可见当年衙门林立、冠盖云集的情形和作为政治中心的气势,同时也足以证明济宁是名符其实的运河之都。

二、济宁地名的商业文化内涵

古运河的畅通,带来了济宁商业的繁荣,使济宁成为“百货萃聚”“万户往来”的商都大市。京都驰名的玉堂酱园,著名的皮毛业、竹器业、陶瓷业、绸布业等都是随着运河航运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商业的繁荣,使济宁城区不断发展,由于一些行业市场集中在一条街上,以行业市场命名地名是济宁街巷地名的显著特征。
最有名的是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的竹竿巷。竹竿巷在济宁市区老运河的南岸,是当年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济宁并不出产毛竹,为何竹器业如此兴盛?因为漕运皇船为防止船过闸口相互碰撞和增加船只浮力,将毛竹绑在船上,到济宁后大批毛竹卸在运河岸边,堆积如山,于是渐渐形成竹业加工一条街,得名竹竿巷。
其他有特色的街巷还有,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后雅化为吉市口街;驴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菜市口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售瓷器而得名;炉房街,以铁炉、银炉作坊而得名;纸坊街,以造纸作坊而得名;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皮坊街,以熟皮制革、皮货加工作坊而得名;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

三、济宁地名的水乡文化内涵

黄河哺育的农业文明和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在运河城镇交汇,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运河城镇文化,济宁的地名具有典型的水乡文化的特点。
1.桥多,桥名多。
有水就得有桥,有桥就得有名,济宁城内老运河、越河、府河、洸河穿越交织,水面上长桥卧波,形态各异。当地有一首《桥歌》写到“…粉莲桥,济阳桥,环翠桥,汇翠桥,绿树成荫叠翠桥,岁月沧桑太和桥,车水马龙建设桥,熙熙攘攘南门桥,解放路口解放桥,清平巷北胜利桥,护卫济宁的济安桥,调节水量的堰水桥,说书听戏马驿桥,洗浴美发龙行桥,两桥横卧双龙桥,朝阳拂照晨光桥…”。这首歌谣里汇集了五十多座桥梁的名称,但济宁的桥梁总数远不止此。有的桥虽然消失了,比如汉石桥、兴隆桥和红桥等,桥名却保留至今。
2.带“口”字的地名多。
“口”字作为通名,可用作港口、码头的进出口通道,也可用作河口、水道、港湾的名称,主要分布于沿海或水乡城镇。济宁濒临运河,具有水乡的特点,地名中带“口”字的地名很多,作为出入运河的关口,“口”字引申出了广泛的意义,因此,作为地名通名固定了下来。比如:草桥口、阜桥口、坝口、二坝口、学门口、柳巷口、南门口、龙门口、卫门口、申家口、戴家口等。
3.以运河河道或闸坝命名的街巷地名多。
济宁城内有许多地名直接采用运河或闸坝的名称命名,如:坝口街、河湾街、大闸口、小闸口、顺河门外街、大闸口河南街、越河街、南岸街等。
数百年滔滔运河水,流出了运河城镇的繁荣,也流出了运河文化的发达。纵观运河地名,其由来与演变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品味这些地名,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永不枯竭的运河文化风貌,领略一幅大运河哺育沿河城镇的风情画卷。

作者:刘晓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