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盛: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

故乡读书会

  ◆  ◆

  ◆  ◆

解密历史名人,挖掘地方文化

  ◆  ◆

钩沉索隐

刘继盛: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

文|刘远芳

刘继盛,是阳新建县以来唯一的状元,也是黄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还是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但是,即使是在他的家乡大王镇,了解他生平的人也极少,阳新县以外的地方,知道他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少年时代

刘继盛,名达忠,字秉赤,号利川。后改名闼忠,字赞宸。清末湖北武昌府兴国州永章里中南庄(今为阳新县大王镇下刘村上刘湾)人。生于清嘉庆己未年(1799)五月初二日。

大王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初年,刘子隆徙居兴国州永章里吴王高山(即今大王山)之右妙果洞铁炉湾,自此落籍。刘子隆遂为兴国州始迁祖,落业地后称老屋湾(今属大王镇王崇村)。历世经劫,子孙播迁,散居于兴国、江夏、黄冈、江州各地。永章里刘氏除老屋湾外,有山下刘、中南庄、下刘庄、蟹子地等多个村庄。

中南庄刘显荛,为刘子隆之十四世孙,字永清,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妻石氏,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刘显荛夫妇生五子一女,五子分别为达德、达惠、达意、达忠、达志,女名凤姐。达忠小名继盛。刘显荛“以忠厚闻邻里”,石氏“负性严明,尤好节俭,然闻人道饥苦,即辍饔餐授之,不惜也”。刘显荛45岁、石氏34岁时生刘继盛。刘继盛20岁时,父亲去世。石氏主持家政,教养子女,课耕课读,不惮劳苦。至87岁去世,可谓高寿。

刘家田地不多,小有蓄积,男耕女织,聊以过活。刘继盛和他的几个哥哥一样,在私塾读了几年书,识得些文字,懂得些道理,便辍学了。他13岁那年,到永章里李清湾东庄拜师学裁缝。在那里,刘继盛遇到了一个影响他性格和前途的人。

李清湾背倚父子山,面朝旷野,是方圆数十里数一数二的大村子,全村姓李。裁缝家隔壁,住着一个老秀才,名叫李世禹。说他老,不是指年龄,其实当年也才40多岁,但考取秀才快20年了。李世禹生性机敏,小有诗名,中秀才后,以开蒙馆授徒为生,同时继续科举之路。但不知何故,此后好运再也没有光顾他,连续多次应考,每次都踌躇满志,却铩羽而归。父母妻儿对他的期望也渐渐转为失望,村邻也不如从前那般敬重他;他的学生有几个考取秀才,其中一个还中了举人。这一切使他大受刺激,愤懑不平,有时长吁短叹,自恨命途多舛,有时借酒装疯,大骂苍天无眼。他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怪诞,每每自言自语,自歌自笑,传说是被狐仙附体。李世禹承认,自己的确遇到了父子山里美丽多情的狐仙,而且狐仙很仰慕他的才学,二人时有唱和。他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与狐仙联诗对句的情景。录其联句诗二首,其一云:

困守寒山五百年(狐),偶然相遇夕阳天(李)。

鹊桥风送凌波袜(狐),不是天仙是地仙(李)。

其二云:

夜半何人扣荻扉(李),寻芳折柳恰方归(狐)。

欲归须向可归处(李),途路参差月色微(狐)。

据说李世禹与狐仙情好日深,时相过从,甚至于晨光夜月之下缠绵不分。他曾出示狐仙之赠诗:

素怀未许太娇痴,底事郎君瘦不支。

采药何嫌云路远,烹茶每恨月光迟。

寒灯挑尽人难寐,短句吟残泪自滋。

几度扶郎郎不起,声声报说五更迟。

人们将信将疑,他则乐在其中。然而,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仍然无法摆脱流言和功名的困扰。——生于那样一个时代,一介书生,除了科举,哪有更好的出路呢?

这一年,李世禹贾勇再试,依然榜上无名。放榜之日,他终于爆发了,题笔在土墙上题诗一首:

远世文章不值钱,旧书堆积几多年。

毕生心血难为用,烧向长空作淡烟!

写毕,泪流满面,掷笔于地,随即将满屋藏书抛于庭院,点火焚烧。

刘继盛其时正在隔壁为人量体裁衣,闻讯,撞门而入,扑火抢救图书。李世禹心灰意绝,袖手而观。

刘继盛在大火中抢出了部分图书,并安慰李世禹说:“先生何必如此,总会有时来运转之日!”李世禹凄然一笑,随口问道:“你可会作诗?”刘继盛点点头说:“略会一点。”李指了指书桌,刘会意,走过去,略一思索,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莫说文章不值钱,教化人间价不廉。

劝君按住心头火,乌云散去是青天!

这诗平仄不通,口气却不小,李世禹凛然一惊。他示意刘继盛收拾残书,打扫房间,刘一一照办。李世禹审视着小裁缝说:“你愿意跟我读书吗?”刘爽快地回答:“愿意!”隔日,李世禹出面与刘继盛的师傅打了招呼,刘每天便匀出半天时间跟着李读书习文。

青年时代

经过多年的半工半读,困顿中的刘继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曙光。清道光六年(1826),27岁的他考中秀才。自此放弃兼职,一意备考。命运之神似乎垂青于他,第二年他被补选为增生。两年后,即道光九年(1829),又成了廪生。眼看光明在望,功名可期,远亲近邻都热切地期待着这个青年人一鼓作气考取举人,填补中南庄的空白。然而刘继盛在当年秋季的己丑科乡试中落榜了,他颇感沮丧。父母和老师都鼓励他:不必气馁,下次必过!

永章里另一个村子的郑家早就看好刘家老四,当刘继盛顺风顺水之时,他们担心村人鄙其有攀附之心,故未肯轻动,得知刘落榜,郑家托人说合。刘显荛也觉得,四子年过三十,不宜再拖延。道光十年,刘继盛娶郑氏为妻。郑氏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二月,比他小11岁。这时三个哥哥先后娶妻生子,分家另过;刘继盛照例在婚后不久便另起炉灶。

刘继盛在家读书习文,偶尔外出与文朋诗友聚会,吟风弄月,倒也悠然自得。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刘继盛长子出生,英字辈,取名英木。——同年同月,一个名叫爱新觉罗·奕詝的满族婴儿出生,他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1850年三月至1861年八月在位。)。刘继盛做了父亲,比先前要忙一些了,但依然没有放松举业,他志在必得。

然而造化弄人,在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乡试即将到来之际,也许是用功过度,刘继盛竟然病倒了。他生来体弱,此次又卧床多日,以至虚弱得行走都困难。经郑氏再三劝说,他放弃了考试,在家休养将息。——顺便提及,左宗植、左宗棠兄弟是年应湖南乡试,双双得中,宗植列第一,成解元,宗棠列第十八名。左宗棠后来成为湘军名将,与曾国藩一同驰骋疆场,为灭亡刘继盛所追随的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

郑氏出身于中人之家,尚称贤淑。但家境清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家之主,刘继盛必须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康复后,他一边在附近村子教私塾,一边备战两年后的乡试。

道光十四年甲午乡试,刘继盛满怀信心赴考。是年,兴国州有四人考取举人,是道光元年以来最多的一次。这四人分别是罗有文、王国平、张兆基、李克洧(后改名李炜,并于道光二十年中了进士)。——四人中没有刘继盛,他又一次名落孙山!消息传到家乡,引起一片哗然。乡亲们都等着刘家请客呢,哪知是如此结果。话说回来,人们也只是一时感到惋惜,有的甚至幸灾乐祸,可刘显荛父子却大受打击。

刘继盛着实消沉了一些日子,但他的决心没有销磨。阖族伫望,岂可言败?不得功名,何以处世?中举,是必须的,而且,中进士也是必须的。光宗耀祖,舍我其谁!

刘继盛自小读书出众,得父母欢心,一心在意举业,没做多少农活,虽不至五谷不分,却也算不上合格的庄稼人。他常年在外开馆授徒,挣些辛苦钱,逢农忙之时才回家帮忙。好在有父兄照应,郑氏辛苦操持,家里的日子勉强过得去。儿子一天天看长,也给夫妇俩带来不少欢乐。考举人是他的既定目标,也是他的沉重负担。不知为什么,此后他接连参加了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乡试、道光十七年丁酉乡试和道光十九年己亥恩科乡试,每次都乘兴而往,败兴而归。

论诗古文辞,刘继盛应该是过得硬的,他的失败,可能败在性格上。他在思想上深受业师李世禹的影响,对吏浊官贪的世道大为痛恨,常有不逊之言;加之多年蒙馆生涯,寄人篱下,饱受冷眼,心中不平之气越发郁积。这样的心态,纵使掩饰,也难免不体现在笔下文中。八股时文,最忌士子于四书五经之外,申述一己之私见。一旦发现,必然黜落不取,严重者还会招致牢狱之类。因此,刘继盛的科举之路迭遭挫败,似乎是势在必然了。

黄石往事:

鲜为人知 | 大冶人华衮与《荞麦馍赶寿》

状元墓

中年时代

反过来,接二连三的科场失意又刺激着刘继盛,使其在世人眼中变得与乃师李世禹一样怪诞。乡人最重实际,刘的科场蹭蹬为读书无用论增添了佐证。但他毕竟是廪生——他自道光九年补廪,一直当了十几年廪生——这在当地,也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誉,在他之前,永章里刘氏好些年都没有出过廪生了。所以,族中有什么大事,还是要请他参预的。

道光二十四(1844)年,刘继盛已经45岁,生有四个子女:长子英木13岁,长女登姐10岁,次女金英7岁,而第二个儿子刘英树刚好3岁(一年后第三个儿子英栋出生)。他参加这年的甲辰恩科乡试,依然未中。

次年冬,刘氏重修支谱,作为族中名人,刘继盛名列谱局。他在大冶乡下教书,回家一次颇不方便,因此基本没有参与实际事务。这年,他的学生和好友柯锡池病逝。柯是中南庄隔壁柯畈庄人,小刘继盛十岁,一直跟随他“攻举子业”,也是屡试不售,谁料年三十六而早夭。刘不忘故人,后来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柯锡池之子柯亨相。

二十六年春,谱事将成,修谱负责人请刘继盛作序。这是一般人想而不得的荣誉,他不好推脱。但刚经历新的挫折,哪有兴致谋篇布局,于是他作了一篇简短的《分派源流引》,胪列刘氏各支的新老派辈,“俾族人开卷了然,知吾与他族派虽异而序无淆”,算是应付过去了。不过,到当年夏天,宗谱刊刻即将告竣,他的心情略有好转,便补作了一篇《续修宗谱序》,这篇600余字的序文简单回顾了大王刘氏自宋元以来代修家乘的经过,至于议论,皆时人套语,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至于承箕裘之业而保世滋大,益以辉煌乎家乘,是在后之有志者”,云云,并未见有何新鲜精彩的见解。

岁月蹉跎,一晃竟然到了1851年。是年,两个重要人物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刘继盛五世孙刘合坤、刘合林

道光三十年(1850)二月,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驾崩,其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即位,是为清朝第九位皇帝,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同年十二月十日,即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拜上帝教起义,两个月后在东乡即天王位,立幼主,封军师,建号太平天国。年底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建制,诏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岳州出发,直取湖北,十三日攻破汉阳,十二月初四日夺取武昌。这是太平军起事以来,首次夺取省会城市,为庆祝这难得的胜利,洪秀全与东王等商定,就在武昌举行太平天国首场科举考试,以张大声势,并网罗英才,收买人心。

刘继盛当时正在在大冶县磊山教私塾。其时业师李世禹已经谢世,他也年过五旬。长年沉沦经馆,饱历风霜,使其几乎看透了人生。八月,他参加了湖北乡试,考前发誓:此次不中,终生不试。仍然没中。当年九月,几乎与乡试放榜同时,他的母亲去世。刘继盛对科举的爱早就转为恨,现在则连恨也没有了,只剩下绝望。

就在此时,乡民带来武昌即将举行大考的消息,初闻其讯,刘继盛以为听错了,再一打听,竟然是太平天国举行的考试!这天晚上,他失眠了。事后有人回忆,那天半夜子时,曾见刘继盛在村中祖堂外徘徊,时而扼腕常叹,时而低头沉思。第二天一早,刘继盛间道奔向武昌。

大王镇南山村罗家园刘继盛旧墓

高中状元

太平军在武昌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亲自担任总主考。

第一场《时务策》试题下发,考场立即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呼之声,“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这题目实在奇怪,天父天兄,不同于习见习闻的至圣先师、圣祖康熙之类,那些读圣贤书的士子,平生何曾见得?不仅未见,而且闻所未闻。然而刘继盛不一样,他在乡下教书之时,还真见过从外乡流入的太平天国传单,对太平军的主张和好恶略之一二。他知道太平军是反贼,可是自己满腹经纶,却屡次被黜,可见满清考官颟顸无知,良莠不分,而太平天国视满清为寇仇,取士自当别有标准……

想到这里,刘继盛感到热血上涌,全身颤抖。他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既已起头,便无退意,他将平日所见官场黑暗、所知满清罪恶,一一铺陈于纸上,并大加贬斥,对太平天国则大加颂扬,洋洋洒洒,满纸淋漓,写毕,长嘘一口浊气。在随后的《制艺》和《诗赋》考试中,他乘此快意,一展胸中才气。试毕,感觉大好,便邀约同去的兴国州士子三五人,找一家下等酒馆,点了满桌酒菜,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三日后放榜,东王杨秀清命人用黄缎写榜,张贴于司门口照墙上,因名多榜长,用黄缎两匹,绕贴内外照墙三匝才止。是时万人观望,哗声如雷。为何?原来,应试者才及千人,中者竟达六百余人!开天辟地以来,科举考试可有如此之高的录取率?更有出人意料者,此次考试,录取者直接成为进士,而不是举人!再往后细看,观众又发出一阵惊呼:六百余人中,兴国州籍竟占一半以上,准确地说,是三百七十六人!

——此次考试,因系太平天国首次科举,天王和东王都非常重视,可是因为时间仓促,而且观望存疑者众,响应者寥寥,令几位王大失颜面。为了开个好头,笼络士人,东王宣布,但凡答完试纸的,全部取为进士。东王从副主考选中的考卷中随机点阅,抽到刘闼忠的卷子,他一看开头,立即拍案叫好,再往下读,更加叹赏不置,立即报与天王,点为状元。于是,兴国州人刘闼忠,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

刘闼忠即是刘继盛,也就是刘达忠,不知出于何种考量,他在试卷上使用的是化名(“赞宸”可能也是此后新取的字)。自此,“刘达忠”消失,刘闼忠以状元身份,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首次开科取士是在咸丰二年底,具体日期是夏历十一月初七以后至十二月底以前,以公历计,即是1852年底或1853年初,但是具体在哪一天考试,哪一天放榜,至今未见可靠记载。刘禺生《世载堂杂忆》有《状元游街》一节,记载了亲历其事者回忆当时的风光场面:

集六百余名新贵于台下,天王点名,东王自为传胪唱名。先列行谢天王恩,次列行向东王行拜老师礼;北王以下诸王,皆红巾黄袍,列台左右。行唱名授职典礼,由左台上,右台下,礼毕,行状元游街仪式。刘状元满头缀金花,身着绣金黄袍,红缎翅子帽,足登二寸厚官靴,坐八抬八捧显轿,轿前顶马披红,引大红旗一面,上书大金字一行“天王钦点某某科状元”,榜眼、探花亦如之。倾城观者,呼为出状元大会。游街毕,六百余人齐朝东王府,拜见老师。老师坐赐红绫饼宴,每人赐状元饼一份,饼极美,上覆红色绫缎。饼食毕,老师命各人将红绫携归,光宗耀祖。状元授职天官右丞相,榜眼授职地官右丞相,探花授职春官右丞相。其余六百余人,榜次高者,授王府、丞相府掌府,低者授王府、丞相府坐府……

次日,天王单独召见刘继盛,先是一番勉励,然后咨以当前时政。刘察颜观色,谨慎应对,天王颇为满意。天王又问:“我等以大义起兵,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刘不假思索,应声而答:“满清入关已久,人民已忘亡国之痛。大王举义,智者称为吊民伐罪,愚者以为犯上作乱。应深入民间宣传,晓以大义,人心自然归顺。”天王颔首。乃采继盛之言,派300余名新进士分赴各州府县宣传革命,并在武昌阅马场筑高台,命刘继盛等登台演说,以收人心。

刘继盛应命,于卫兵拱卫之下登台。是日,阅马台前彩旗飘扬,万头攒动,场面十分壮观。刘继盛年过五旬,腰杆尚直,而鬓发已斑,此刻却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他先讲了一番满汉有别、造反有理的话,呼吁人们“驱逐满夷,重兴汉祚”,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辫发,着胡装。台下附和者热烈响应,赞声一片,有人当场表示愿意加入太平天国阵营。

刘继盛极为兴奋,再次宣扬太平天国追求世界大同、天下共享的道理。就在此时,台下一角起了一阵骚动,一垂辫青年人奋力排开众人,健步登台,他手指刘继盛,厉声说道:“尔才所说之言,一派伤天害理,犬吠之声,何道理之有?试问自有人即有五伦,尔贼头与群丑皆称兄弟,是无君臣;父子亦称兄弟,姑媳亦称姊妹,是无父子;男女分馆不准见面,是无夫妇;朋友兄弟离散,是无朋友兄弟。可谓五伦俱绝。即依尔所述亦只有兄弟一伦。况舍亲兄弟不认而别呼他人为兄弟乎?如此悖谬,是真无用之狂贼也!”话音落下,满场寂然,天国官兵和围观群众,皆如遽遭雷击,惊骇莫名。

新科状元刘继盛于众目睽睽之下遭此抢白,顿时恼羞成怒,正欲出言驳斥,只听台后一声断喝:如此妖人,还不拿下!兵士呼啸而前,将该青年拖走。——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当场詈骂者姓马,系汉阳县生员,他的下场很惨,不仅自己被五马分尸,而且亲族也受株连。这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很快平息,刘继盛被迎往静处,其他新科进士相继登台,继续阐说天国教义,鼓动民众投军。这次“讲道理”为时三天,引起极大的轰动,大约有数十万人到现场接受教育,他们或是主动前来,或是被天兵押送而来。其中的大多数在听完演讲后就被编入太平军,成为天国兄弟。

太平军在武昌庆祝了新年,于正月初二日弃武昌水陆东下江南,“陆军夹两岸并行,水上艨艟万艘,帆帜如云,蔽江直下”,新进士们全部随军而行。十三日,在鄂东赣北之交的下巢湖击败清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防军,一路攻城拔寨,二月十一日攻克南京,当月宣布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金竹地刘继盛新墓

天国生涯

继武昌取士后,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在天京开科取士,初颁考试制度。咸丰十一年(1861),正式颁布《钦定士阶条例》,科举考试形成定制。其考试共分五级,分别为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天试,前四级是地方考试,天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另外,在癸好三年(1853)到丙辰六年(1856),尚有与天试同级别的东试、北试和翼试,一年间各考一次,分别以天王(后改为幼天王)、东王、北王和翼王四人生日为期。

有人统计,这些考试共产生22个状元。因文献缺失,目前有据可查的共15人,分别是:刘闼忠、武立勋、杨朝福、吴容宽、朱世杰、乔彦才、叶春元、刘盛培、傅善祥、范朴园、沈抡元、吴镇坤、汪顺祥、陆培英、徐首长。其中,刘闼忠(刘继盛)算是比较显赫的一个。

据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八月初十日颁布的《钦定军次实录》序文,刘继盛的题衔为天试文状元、干殿文正总提,爵位是昱天安。但据同年三月初一日《英杰归真》的序言署名,其题衔为“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福、干殿文正总提”。干殿的文正总提是其实际职务,可能是干王洪仁玕属下主管文秘的属官。安爵比福爵高一级,而刘继盛在短短五个月之内,便由昱天福升为昱天安,这是太平天国后期无节制封官的一种反映,但也可能是他确有才能建立了功劳而快速得到封赏。

有几副对联,据说是刘继盛为天王和天国而作。其一云:

旧主本仁慈,无奈吏浊官贪,败坏六七王社稷;

新君真神武,趁此天归人与,挽回十八省山河。

此联将满清的衰朽,归因于官吏的贪腐,对天王颂称神武,对天国则说四海归心,万民影从。

另二联,都是状写太平天国的军威和气势: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这些对联,悬挂在天京王府前或通衢之地,受到万众瞩目,显示刘继盛在天国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说,刘继盛“曾任太平天国秘书监,总理法制、文牍、令钱”,和乔彦才、刘盛培等参与制定《钦定士阶条例》。太平天国认为清代科举名实不符,故予更改:文学,县试录取者称秀士,郡试录取者称贤士,提学录取者称俊士,省试录取者称约士;武学则称英士、能士、毅士、猛士。京试录取者,除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第一名称会元,仍沿旧称外,二甲第一名以下,文称国士,武称威士;三甲第一名以下,文称达士,武称壮士。为何要作这样的改变?太平天国在《英杰归真》这本书中作了阐释,其中引录左副史乔彦才之语,释天国改订科举名称之原委:“值此天命维新之会,道既切乎性命身心,制自超乎古今前后,岂若承讹袭谬因陋就简之所为哉?……”但并未提到刘继盛参与其事。

《英杰归真》这本“钦定”小册子,是一本宣传太平天国政教、礼法的书。该书虚构了投降太平军的清军将领张某,以他与洪仁玕的问答为内容,借此对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和粉饰。该书作者其实是“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作序者8人,刘继盛为其中之一。8人中,刑、礼、吏、户、兵、工部尚书各一人,另两人是刘闼忠和吴文彬,排序居于六部尚书之中间,刘的头衔是“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福干殿文正总提”,吴的头衔是“甲官正信队勇忠富朝福干殿文副总提”。此序虽由8人共同署名,但执笔者为谁难以确定。另外,除前文对联,未见刘继盛中状元后的其他任何署名书文,志稿称其“遗著被收入《刘状元文集》”,可能是凭空杜撰。

1864年,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此后再无刘继盛的任何消息。传说他忠于天国,城破后吞金自尽;或说他被天王洪秀全派遣赴武昌,助吴汝孝守城,为清军所杀。清同治三年(1864)四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驻军安徽广德州(今德县)。是年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迎入广德,后转走浙江昌化县。九月初九日于江西石城县被俘,十一月就义于南昌。刘继盛时为干王府属官,可能随侍干王身边,同时或先于干王死难。总之,刘继盛死于1864年,是合乎情势的推测。

大王刘氏委托专人赴天京寻刘继盛遗骨,不获而归,乃葬其衣冠于父子山北麓罗家园刘氏坟山(在今南山村李祖思湾旁)。

余 响

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即刘继盛高中状元的当年年底,其长子刘英木殁,年仅21岁,死因无从考证。

他的两个哥哥刘达德和刘达惠,同殁于同治元年(1862),前后相隔九个月。

是年,忠王李秀成大败常胜军,而英王陈玉成为清军诱杀,太平天国走上败亡之路。

刘继盛长子早夭,孙才渭由长媳黄氏抚育成人。三子英栋无子。英木、英树两支,瓜瓞绵绵,传后至今。继盛七世孙共有六七人,其中刘芳玲生于1999年,于2017年考上武汉某大学。

太平天国败亡后,中南庄因出了反贼状元,族人受到牵连;且自此以后一百余年间,再无人考取功名,连高中生都没有一个。人们都说,刘继盛提前透支了全村的好运。他的坟墓多年无人看护培修,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但他的母亲和侄子的坟墓一直保存完好,“天国状元”的牌匾,至今高挂在上刘湾的祖堂中。2004年,族人重修其父刘显荛之墓。

刘芳玲考上大学前后,上刘湾也有青少年先后考取高中。笼罩在族人心头的阴云已经散去。进入新时代,人们说:上刘湾要转运了。2017年,族人于狮子山麓金竹地为刘继盛重新建墓,并立一主四副共五块碑,记载其不平凡的一生。

——全文完——

(原载东楚晚报2018年7月7日第8-9版)

鸣  谢:

阳新县大王镇党委书记兼镇长武艺

阳新县大王镇文化站站长陈松柏

黄石市档案馆雨辰文俊

东楚晚报副刊主编刘会刚

刘继盛族人刘元开刘合坤刘合林刘合升

大王镇下刘村上刘庄组长刘恒龙等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获取更多独家资讯——

《黄石当代诗词选》征稿启事

焦抑:阳新才子,南宋探花

话说“大冶八景”|掌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