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散花洲
散花洲,是与今黄石市区隔江相对的沿江平原,其大致范围,为西起浠水县兰溪河入江口,东至蕲春县彭思镇茅山港。
东汉末年,孙策率军据守江东,常以今浠水策湖为训练水师之所(策湖即由此得名),当时湖面与长江相通,今长江与兰溪河、策湖之间,是四面环水的广袤沙洲。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孙权与刘备两军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东吴军事统帅周瑜得胜回师,吴王孙权溯舟来迎,于西塞山前沙洲骊酒散花,迎接凯旋之师。散花洲由此得名,散花镇原名散花营,亦由此得名。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三《江南西路/ 兴国军下/ 大冶县景物》云: “散花洲, 在大冶县大江中流之南, 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 吴王迎之至此, 骊酒散花以劳军士, 故谓之吴王散花洲。”卷四十七《蕲州/景物下》亦载:“散花洲,在黄梅县南六十里大江之北。按:王得臣《江夏辩疑》云:'周瑜战胜,犒士散花于此。’”卷八十一《荆湖北路/寿昌军/景物下》载:“散花洲,在县东西塞山下,王得臣《江夏辨疑》云周瑜战胜,犒士散花于此。”
清康熙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大江县南六十五里,过江即江西九江府城也。......又有散花洲,亦在县南六十里江北岸,相传周瑜犒士处也。”同书同卷又载:“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亦名散花滩。”
古代地方志如明弘治《黄州府志》、明嘉靖《大冶县志》、明万历《黄州府志》、清光绪《黄州府志》所载与《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大致相同。以上诸说,对散花洲的得名及方位并无异议,区别在于散花劳军者为谁,一说为孙权,一说为周瑜。
关于散花洲之地理位置,历史上偶有异说。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载:“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其所称水中小岛,位于今鄂州市区滨江大道小北门外长江南岸江边,是一块约三米见方的天然岩石,旧名观音崖,俗称猴子石。唐永泰年间 (765),裴鶠卜地建亭,李阳冰将其命名为怡亭,并用小篆书写了序言,由裴虬撰写铭文,李莒用隶体书写铭、款,一并刻石,宋人蒋之奇称为“三绝”。此铭在宋欧阳修《集古录》《大明一统志》、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吴荣光《筠清馆金石记》、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皆有记述。《怡亭铭》含序、铭、款共计82字,其中并无一字涉及散花洲。欧阳修所谓“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当只是文学家的臆说。
南宋大诗人陆游,先后两次船泊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1170),陆游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通判,于是年八月中旬到达西塞山江段,是夜,“抛江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一夕,月犹未极圆,盖望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陆游《入蜀记》)夜泊散花洲之时,正值旧历八月十六,故明月圆如金盘。陆游对此次经历记忆深刻。淳熙二年(1175),他二次入蜀,其时,范成大镇蜀,邀其任参议官。三年后离蜀东归,再过散花洲,回想旧游,感慨无限,遂举杯一醉,醉后乘兴而作短歌,追述当年赏月之事:
散花洲上青山横,野鱼可脍菰可烹。脱冠散发风露冷,卧看江月金盆倾。
酒醒后,他回到现实,又作《好事近》词,抒发其时洒脱恬淡的心境: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陆游此次夜宿散花洲,于江中遗落珍爱石砚一只。同治《大冶县志·逸事志》载:“有渔于道士伏者,得一砚,八角,制作古雅,背镌'心太平庵’四字,盖陆放翁故物也。”“心太平庵”四字,出自道教经典《黄庭经》,陆游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以其为自己在成都的居室命名。应该就在这年,陆游得此砚台并刻字于上。第二年,宋孝宗念其久任外地,乃命东归。或许正是他酩酊挥毫之时,石砚于洲边江中,自此沉潜长江几五百年。清朝初年,有渔者于江中偶得此砚,识者知其为陆游故物,一时事传远近。和州(今马鞍山市和县,治今历阳)副使项某购得之,后辗转归于池州太守毕际有(字载积)。1664年,著名诗人孙枝蔚在毕府见之,得其所自,特作叙事长诗《陆放翁砚歌为毕载积题》,诗曰:“道士伏边日将落,渔人网得心最乐。不闻拨刺转堪疑,到手且看石厚薄。相适未少读书人,得钱胜卖三尺鳞。携砚归来赠毕卓,瓮头大叫惊四邻。老友如从剑南至,上镌心太平庵字。放翁不止是诗人,酒罢凄凉南宋事。......”名人胜地之奇事,遂传为佳话。
散花洲对面之西塞山,自古即是军事要冲,战争不断,故江中沉积有不少兵器战具,折戟沉沙,余铁未销,十余年前还有人在散花洲沿江沙滩拾得古箭镞。陆游的石砚于清初被人发现,而在更早的明代,还有人拾得其他宝物。清代《蕲州志》载:
明万历己未(1619)间,土人于江中散花洲得小钟一口,击之无声,兵宪王公回溪不能识。时大宗伯李公本宁(维桢)适过蕲,王质之。李曰:“此三国时周公瑾破曹兵,军中会食之钟也。共十有二,以重物击无声,以芦茎轻击之,其声始发。”验之,果然。是散花洲正由赤壁回军之地,故唐宋人信此以为赤壁左证。
历来有不少学者相信黄州赤壁才是当年孙刘破曹之地。唐杜牧、北宋黄治、南宋陆游等诸多名流均持此说。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宋《图经》《地志》指黄州为孙曹战地,即以乌林、祭风台、蕲水散花洲为其旁证。”散花洲的存在,成为武赤壁在黄州的一个佐证。如明末清初大诗人邓汉仪有《散花洲》诗曰:
横槊高歌月满船,东南风起焰连天。
报知江左人才盛,无那周郎更少年。
李白、孟浩然、刘禹锡、张志和、黄庭坚、范成大、吴国伦等名人雅士,都曾为散花洲题诗作歌。苏轼极喜张志和《渔父》词之清丽,乃化用其意,作《浣溪纱》,其词曰: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散花洲与西塞山,刚柔相济,隔江相守,共同见证着人间世事的演绎流变和迁客骚人的萍踪浪迹。
1995年和2010年,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和鄂东大桥相继建成,散花洲与黄石市区联为一体。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f89670100r96h.html
散花洲与西塞山隔江相望
——————————————————————————
附:
侵华日军散花洲建飞机场史实
时间:2015-7-6 作者:杨毅 鲁世民 来源:黄冈新闻网
1938年10月7日,侵华日军占领黄石后,随即在黄石对岸的散花洲修建飞机场。这是日军侵华的又一罪行。
散花洲位于浠水县散花镇,与黄石大冶铁矿隔江相望,与武汉市的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
散花州飞机场遗址靠近长江边,长约2000米,宽约300米,现为散花村田家洲,沈墩村,钱铺村,涂墩村等地村的土地。
散花镇钱铺村退休教师,今年86岁的程子山老人回忆说,日军两次在散花洲修飞机场。第一次1938年修临时机场,后被国民党的飞机炸坏(一说是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第二次是1941年,到年底才完工。老人说,日本帝国主义在散花洲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世不忘。
1938年农历8月,日军为修机场,先在散花洲招募劳工到黄石青龙角山开挖石料,欺骗劳工说管饭,有工钱。在日军欺骗威逼下,散花洲有几十个劳工被日军带到石料场做苦力。每天开凿石料,吃的饭里有一半是谷子,难以下咽。有一个年青的哑巴劳工饿极了,多盛了一点,吃不下,准备倒,日军发现了,几个日军就把饭全部塞进哑巴嘴里,用木棍强行往里捅,没两天,哑巴就死了。开始几天,日军发几粒粗盐作工钱。后来什么也没有,散花洲劳工自己带饭做苦力。在散花洲建机场前,日军强行驱赶田家洲全湾的老百姓,把田家洲作为驻点,驻点里大约有几十个日军士兵驻守(日军主要驻在黄石,散花驻点日军与黄石日军有电话线),日军强行划定田家洲,沈墩,钱铺,涂墩等地农民的土地为机场范围。
散花洲的日伪组织(维持会)对散花民众实行保甲制度,发良民证。有些青壮年男劳力逃往外乡,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者就近避难。日军把散花洲上的树木全部砍光,运到飞机场。日军把飞机场周围树立木桩,拉成一人多高的铁丝网,并建了丈把高的哨楼。还木头做防空洞。铁丝网外100米,禁止当地民众种地。日军养了几条狼狗,日夜巡逻,铁丝网内戒备森严。
散花洲是沙洲,土质松软,修飞机场工程量巨大,日军强征劳工服苦役。劳工们把在黄石青龙角山开挖石灰岩石块抬到黄石江边的船上,然后运到散花洲江边。秋天,长江水位下降,江边有四五百米宽的沙滩。劳工们再从船上抬下石块,抬到机场,将机场铺平,然后用直径两米左右的水泥大石碾子反复碾压。大石碾子系上绳索,需要几十人才能拉动。日军和伪监工手持青竹棍,发现谁的绳索不紧,就当头一棒,打得头破血流,有的当时就昏死过去。这些劳工有一部分是日军从阳新,大冶等地抓来的农民。散花州上没有外逃的农民由伪保长带队,白天修飞机场,一律由家里送饭。如果家里大人生病,保长则强迫小孩顶替。外地劳工吃照得见人的稀饭,睡简易工棚,还经常遭受日军的虐待。阳新的一劳工不堪忍受日军的折磨,逃跑了,被日军捉回后,日军把他倒吊在木桩上,用烟火熏鼻,活活将他熏死。日军又把劳工尸体用军刀剁碎喂狼狗,强迫所有劳工排队观看。日军挥舞着军刀叫嚣:“谁再逃跑,这就是下场。”
驻飞机场的日军在全洲烧杀奸掳,无恶不作。一次,有四个日军士兵看到一条耕牛,他们一下子把耕牛打死,用军刀剥开牛皮,砍下四条腿,每人用枪挑着一条血淋淋的牛腿扬长而去。还有一次,日军在散花州抢粮食,找花姑娘时,把保长的妻子强奸了。
日军的暴行,散花洲的民众愤恨至极。策湖的程行富暗中组织劳工消极怠工,经常罢工,寻机破坏,拖延机场建设速度。有一次,一架飞机降落时颠簸冲出跑道,撞上路边坟墓石碑折断机翼。其时,国民党空军轰炸机多次侦察轰炸。散花洲涂墩的民工钱十一躲在碾压机下被当场炸死。因此日军很少有飞机起落。
为配合正面战场,新四军及敌后游击队在散花州展开了破坏一系列的斗争,割电线,拆桥,挖路,骚扰日军驻点。一次,一个新四军战士化装成瓜农卖瓜,发现一日军官到瓜田找瓜,该战士对日军官说:“那边的瓜大些,比这儿的瓜甜。”日军官信以为真,跟着新四军战士一块儿去找瓜。新四军战士突然转身与日军官搏斗,沈墩的潘老五发现,赶紧冲上去,用扁担猛击日军官,二人将日军官俘获,押到浠蕲边独立团根据地蕲春彭思桥。经新四军教育,该日军官加入反战联盟。
1941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该飞机场屡遭破坏,日军飞机事故频发,基本没有飞机起降。驻点里只有几个日军。到了1942年,日军在散花州修建的飞机场被新四军和当地民众摧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民众将飞机场上的石块运走,搬运不动的石块则就地挖深坑填埋,复垦土地,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恢复原貌。 (作者单位:浠水县散花中学)
http://www.hgdaily.com.cn/w/3/ciye/4O341O177404O0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