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动声色而自净,总是在遴选、辨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天道无形  人道可及

成语“大象无形”,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句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讲述“道”的至高至极时,老子用了这20个字来形容“道”抽象而至高无上的境界。对于变化莫测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老子的态度和观点既确定绝对,又变幻多端。
无论是人之境界,还是物之气派,天道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最高的境界,往往不拘泥于形态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与场景。
距今约2591年的老子李耳,在文字与思想都极为简朴的春秋时期,以简练精准的话语,凝练出了让后世一再赞颂而解说纷纭的哲学理论。
在这套处世哲学中,老子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性,充分展现了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辩证思维的精彩。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如果空间最大,那么它将根本没有边界;如果是这世间最大的容器,那么它根本就已浑然天成;而最大的声音,就是无声;最大的形象,其实约等于没有形象.
人类所生活的宇宙空间,无处不在却又巧妙地把自己“隐藏”了起来,默默无闻,却时刻震慑人心。
老子的思想高深却又并非空洞莫测,其实,他已经点破了人生乃至宇宙中的终极道理与规律。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会于无声处见真章,不动声色地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动声色而自净

普通人与圣人的区别,不在于年代久远;芸芸众生与贤达的距离,也不在于世间富贵功名;而在于各自对世界、人生、生活、生命的看法。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行其志也。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引用孔子这句话,来表达不同层级和价值观的人无法相容共处的情形。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双方在思想和行为上迥然各异,并互不理解。而真正对道义良知有所追许和坚守的人,往往于不动声色中就完成了自己的选择。
譬如,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挥锄与瓦石无异,而华捉而掷去之。又同席读书,时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之如故而歆废书出看。归之,宁乃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的割席与拒绝,来自不动声色的观察与验看。可见,对于出没在自己周围的人,类似于管宁这种聪明人,从来都有终极的标准。
事实上,他们时时刻刻都在遴选、辨识。
华歆如上言行举止,被管宁尽收眼底并作出了割席去友的决定。必须说,管宁是个厉害角色,而这种厉害,不仅体现在近身修持,还体现在识人断物上的锐利、果决。
从土中拾取金瓦砾,到高头大马者路过必看这些日常细节处,管宁看出了华歆对金钱和权贵的贪念,知道对方并非良善之人。而后来,华歆的种种举动,也应验了管宁的预判。
汉灵帝时,华歆已举孝廉,先后担任郎中、议郎、侍中、尚书令、御史大夫等职,后天下三分时,又投靠了曹魏集团。
曹操废弃伏皇后时,华歆丝毫不顾念昔日君臣情分,亲自率士兵奔杀至皇后寝宫,并将躲在壁中的伏皇后抓获杀掉。
曹操死后,华歆又亲自威逼汉献帝,将天下和帝位让给曹丕,彻底成为曹丕篡汉自立的犬牙帮手。而在得到曹丕信任之前,华歆极尽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之能事,并屡屡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显然,与华歆这样的人相识为友,自己也必然会被人唾弃,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而身为管仲的后世子孙,管宁自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为人处世之原则,且不动声色地识别出了华歆的人格与拙劣,并拒而远之。
这个真正有才学的人,始终以低调的姿态掩盖自己的才华与志向,不愿与龌龊之人为伍,并甘愿退守江湖。但是,因其才情卓著,性情洁净刚直,当朝主事者一直都对他敬佩有加,从不敢贸然以违逆悖反之事去请教或搅扰他。
被喻为“三国第一人”的管宁,屡屡隐居却始终被朝堂惦记关注。有能力却低调自谦,真正厉害却不动声色,才是一个人处身于“大象无形”之世界的,最明智选择。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a Guardia, J. G. (2009). Developing who I a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identi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4(2), 90-1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