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演多了吗?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一古典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曾占据着一支独大的位置因而后来这一现象还受到过激烈的批判,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仅仅过了一二十年,前度王侯诰命、驸马小姐今又来,且较之先前更多更滥,君不见打开电视机,同一时段内,仅乾隆戏就有几出,同一位演员,这个频道中还在饰康熙,另一个频道里已换成了纪晓岚,不仔细观察,还真容易犯懵。这类内容拍成电影后,还居然得了奥斯卡奖,民族文化由此光大,华夏精髓由此弘扬。以写清宫三代王朝闻名的某作家,据说由版税已而成为千万富翁了。从大内到相府,从刑部到庙观,武林高手格格公主交替切换,钦差大臣王爷太子轮番登场,一个个气宇轩昂、容止闲雅、傲世出尘、英气勃勃……,醉心其间,陶然物外,不亦快哉!
宫廷戏的漫泛,将与相的荡漾,这一现象存在的背后是一定有其内在合理性的。撇开文艺理论之距离说不谈,古装戏宫廷戏的内容其实都是借古讽今的,有些现实题材不好讲的话,托古人的嘴可以说出来,有些时下达不到的目标,可借历史故事加以演义,于是,作家写起来酣畅淋漓,观众在喝彩声中也得到了愉悦快慰。以戏剧为例,近几十年来,上面一直在人力财力上支持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并冠之以推陈出新的鼓励,但数不清的现实题材,应景之作在昙花一现后便销声匿迹了,而一部《斩黄袍》能几百年盛演不衰,一部《四进士》多少人津津乐道。场子边,老人家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睛,那程式化的着试,那不变的唱腔,不知看过多少回听过多少遍了。年轻时深一脚浅一脚二十里外赶场去听,中年时扶老携幼赶着大车邻村去听,年老了,挤不到台前了,只好蜷缩在场边竖着耳朵猜听了,这倒真成了听戏,至于角儿长的是俊是丑,动作是灵是拙,已无所谓了。但每有跑调走腔,每有改造创新,还是能察觉的,《清风亭》依然让他捶胸顿足,《芦花》一开场便已泪流满面。固然是几百年的淘涤、无数场的锤炼、几代艺人的呕心沥血造就了经典,但更重要的是古人在借古人隐喻后,今人仍要借古人的胸臆抒怀。世有不平事,济颠来也,世有冤假案,包拯在此,有了这样的情结,包公戏只会越演越多,济公的故事只会越衍越离奇。如此状况看来还得继续下去。
至于为什么非得帝王将相出场不可,因为这个群体本就是矛盾的肯綮,问题的焦点,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而文艺作品的最高境地正是要尽渲染、揭示之能事,试问,还有什么冲突比宫廷斗争更尖锐的,还有什么计略比将相权谋更诡诈的,还有什么凶残比后闱凌辱更恐怖的。如果设定这些戏也是反映讽喻现实生活的,只不过是穿着古人衣袍在替现代人说话罢了,那你还能说它多吗﹖至于现实生活为什么要远托古人来表意,那正是我们的国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