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思路,自己却怎么也想不到?

鱼堂主读书会5期开放报名,详情《认识世界的本质--强力研读5期“经济学”主题招募

你好,我是鱼堂主。

今天聊一个比较常见,可能也是很少有人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思路,自己却怎么也想不到?

为什么遇到问题,别人总能想到好的思路,自己却什么也想不到,都是要在别人提醒之后才能把思路想通。

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同样一件事,大家一起思考。别人很快找到思路, 并且能找到解决方案,自己只能围观,有时候还需要别人再次提醒关键点,之后才能把思路打通。

01

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也不傻,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

最近两年一直推广深度阅读,读好书,读那些看起来不能马上用到书,让我慢慢明白,知识是什么?

知识分两种:

第一,技能型知识,学了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第二,认知型知识,学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可以塑造一个人。

目前大部分所谓读书和追求知识,其实都是在选工具型知识,学了有什么用?

这个用途决定是否要学习,如果不能马上用,大家就觉得没意义,特别是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

长期这样学习会带来的后果是,一直在细分的知识结构中学习,这里要明白世界的模式是什么?

世界运行两种模式:

第一,划分好领域和规则,大家都在一个稳定的规则内行动做事。

第二,设计规则,为了保持世界运转而设计出来的规则制度。

我们一般不关心规则制度,觉得那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触的。

我们不是要参与设计规则,而是做理解规则的人。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巨大的矿场里面,有人说这里可以挖到煤,然后一群人就跑上去,有人会开车,有人会打洞,有人会挑担,有人会做饭,这个就是世界的细分规则。

一直在闷头做,却很少有人抬头看,形成这个矿场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02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看起来没用的问题,长期会带来的后果是封闭的头脑。

有人是因为长期重复的做事,很少需要思考,所以思维逐渐固化,有的人因为读书不够、知识少而成为头脑封闭者。

我们学到了一些知识可以解决特定的问题,只要一直能解决问题,就一直不需要思考,只要重复这个套路就可以维持规则运行。

这样的人会变成越来越保守,越来越接受不了新东西。

因为他们习惯了用现有知识和套路解决问题, 就变得不想改变,慢慢变成害怕改变,恐惧改变,最后就会抗拒改变。

头脑封闭者的特点是 ——

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只喜欢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

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过高的估计;

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敌人;

站队意识强烈,以至于发展到先看立场后看观点、甚至不顾事实,对政治议题的看法越来越极端;

视角单一,思维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定势,手里拿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缺少安全感,总希望有一个“纯洁的”队伍;

陷入恶性循环,看世界不是白就是黑,看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简单地说,他的大脑失去了可塑性。这样的人如果胆小怕事还好,最多浪费发展机会;真要大胆做事就麻烦了,会因为认死理而走极端。

看看目前网络上的声音,立场>观点>事实,一件事最后只能留下完全对立的观点和立场,容不下额外的声音。

因为大家无法做到就事论事的讨论,而是要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面对朋友。

先分立场,再看观点,最后才是如何使用事实,来证明自己。

而那些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越是真实水平高的人越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

但是客观评价没有受众市场,在嘈杂的环境里,拼的就是谁声音大,谁的观点极端,谁才能吸引注意力。

因为我们都受过教育,也在上班工作,做成了一点事情,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厉害,这个就是专业的诅咒。

自以为很厉害的状态是头脑封闭的开始。

03

既然说有人能想到思路,这类人是什么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心理学概念“大脑的可塑性”,就是说大脑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

如果你接受这个概念并且使用它,那么你就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头脑”,高级的说法叫“智识的谦逊”。

智识谦逊是一个思想状态,是一个境界。

为什么客观的人能保持开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只是一部分知识,而不是全知,既然不是全知,那就要允许有新的知识出现。

只有保持头脑开放,才能接受新东西,学习新知识。因为大脑是可塑性的,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你可能学的慢点,但总归还是能改变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故步自封、充满成见,根本就不愿意再去接触新东西,那他的大脑就等于放弃了可塑性的功能。

保持智识谦逊对你的大脑可能有直接的好处。

经过锤炼的知识,经过验证的知识,使用起来会更加自信。

智识谦逊不是一个天生的、固定的性格特点,而是一种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的人,你可以变成这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智识谦逊者有这么几个特征 ——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他对科学很感兴趣;

他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他乐于考虑跟自己对立的观点,愿意跟“对方阵营”的人接触;

他对政治议题的观点不极端,对死刑、移民之类的观点没有什么“坚定的信念”;

他善于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能采纳别人的视角;

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得到了亲友的关爱;

他愿意跟人交往,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你看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就好像你不喜欢上一代人对孩子大吼大叫,你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无论他们如何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从你这一代开始不再大吼大叫,这个就是重新塑造改变。

当然也许有的人只是被生活所迫压力太大而根本没机会去搞什么智力活动,开放心态首先是一个幸运的状态。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追求这个状态。

04

智慧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的人?

就好像封闭的大脑形成的原因,其实是重复和盲目,因为一直在重复,一直可以解决问题,慢慢就开始盲目的相信自己的套路,因为已经多次证明是对的,就越想越觉得自己对。

这个其实是教条主义效应。

有理想的人经常喜欢说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只有保持初心才能走的更远。

这个说白点就是初学者心态,不要陷入知识的套路,最后自己被套路了。

铃木俊隆说:「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

你陷入了教条主义,你看不到新东西了。

智慧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套路和教条只能解决过去的问题,不一定能继续解决未来的问题。只懂一点皮毛的人,因为只懂一点知识,为了显得自己懂一点。恨不得到处炫耀性的使用这些专业名词,这样往往会陷入专业的条条框框里出不了。

只有真正的高手才知道那些教条是如何产生的,才能看见专业的约束边界,才有可能突破那个边界。别人做出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你说“我怎么没想到呢?”因为你没有“初心”。

「专业技能的最后一步就是初学者心态的第一步:了解你的假设,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

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来说,能做到智识谦逊就足以受益终身。

帮助大脑建立可塑性的方法:

第一,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个正确认识,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题目给别人讲讲。很可能一讲你才发现,中间有很多过程是你说不明白的,你并不真的理解那个知识。

第二,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避免陷入“确认偏误”。就好像重大决策需要专门设立一个反方一样,多听一听那些跟你观点有冲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三,偶尔见识一些伟大的山川景色或者了不起艺术作品,让自己产生一点敬畏感,有时候能让你更谦虚。不过更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合作互信的人际关系,你有充分的安全感,才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改变自己的想法。

第四,经常提醒自己要有“成长思维模式” ,告诉自己你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这个知识点本身就能让人更愿意学习新东西。

我看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哪怕研读一篇智识谦逊的科学文章,都能给你起一个暂时的好作用。

那要这么说的话,看完我们这一讲你已经有收获了。

······················END······················

你好,我是鱼堂主!

用激进的思考,寻找最实用的知识。

用思考观察世界,用行动解决问题,这里分享我所思考的一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