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金头蜈蚣、千足虫。
〔来 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及其近缘动物的干燥虫体。
〔成 分〕含有与蜂毒类似的两种物质,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并分离出8-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氨酸、谷氨酸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祛风定惊:蜈蚣有祛风解痉,镇惊作用。 《本草纲目》: “治小儿惊癇风搐,脐风口噤,……”。《本草备要》: “去风”。《本草述》: “治疠风”。
2.攻毒散结:蜈蚣有解毒消痈,散结消症作用。《神农本草经》:“主……噉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名医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日华子本草》: “治症癖,蛇毒”。《本草纲目》: “……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玉楸药解》:“拔脓消肿”。
二、近代研究
1.抗惊厥作用:动物试验证明,蜈蚣对戊四氮、纯菸碱和硝酸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1〕。
2.抗痨作用:蜈蚣及其为主的复方,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临床用治结核病有效〔2〕。
3.抗癌作用:动物试验证明化癌丹(含蜈蚣)对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属于微效〔3~4〕。
4.抗真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蜈蚣对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5〕。
〔性 味〕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 效〕祛风定惊,攻毒散结。
〔主 治〕惊癇抽搐,破伤风,口噤,角弓反张,口眼斜,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瘕瘤块,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
1.惊风抽搐:蜈蚣的解痉镇惊作用比全蝎显著,常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如热病抽搐及因惊恐所致的抽搐等。单用有效,也可配伍僵蚕、全蝎、钩藤、朱砂等平肝息风药用,方例《蜈蚣散》、 《撮风散》。也常用治破伤风抽搐,多配伍乌头、附子、全蝎等,方例《蜈蚣散》、《蜈蚣星风散》、《逐风汤》。并用治中风口眼斜,口内麻木等,类似于颜面神经麻痹。单用有效,也可配伍半夏、天南星、麝香等,方例《蚣星散》。
2.肺痨结核:蜈蚣可用治肺痨及瘰疬结核等,近代单用治疗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肋骨结核、乳腺结核、颈淋巴结核等,常配伍全蝎、百部、阿胶、冬虫夏草等,方例《金蚣丸》。骨关节结核用《加味结核散》。淋巴结核溃烂后可单用蜈蚣研细末外敷或撒入屡管内,此外,尚用治疗下颌淋巴结炎。
3.痈疽疮癣:蜈蚣又可用治痈肿,疽疮,疖肿,乳痈等。类似于蜂窝组织炎,疖和疖病,顽癣等。如治疗流痰,类似于慢性骨髓炎,可单用蜈蚣研细末装胶囊服,并外敷。痈肿多配伍全蝎、大黄、雄黄等,方例《蜈蚣大黄散》、 《蜈蚣散》。此外,单用可治痔疮肿痛,下肢溃疡,头癣等。
近年单用治疗百日咳、癌症(肝癌)及烧伤等。
〔用 量〕 2~5条,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沸水烫死后晒干或烘干用。
〔禁 忌〕孕妇忌服。
〔附 方〕
1.蜈蚣散(验方):蜈蚣、僵蚕、全蝎、朱砂、钩藤。
2.撮风散(《幼科心法》):蜈蚣、钩藤、朱砂、僵蚕、蝎尾、麝香,竹叶汤下。
3.蜈蚣散(《儒门事亲》):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
4.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蜈蚣、天南星、防风、红漂。
5.逐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箭耆、当归、羌活、独活、全蝎、蜈蚣。
6.蚣星散(《世医通便要法》):蜈蚣、天南星、半夏、白芷、麝香。
7.金蚣丸(《山东医刊》 (4):12、1957):蜈蚣、全蝎、山甲、皂角刺、刺猬皮、青皮。
8.加味结核散(《中医杂志》 (11):726、1958):蜈蚣、全蝎、䗪虫、川黄连。
9.蜈蚣大黄散(验方):蜈蚣、全蝎、大黄。冰片。
10.蜈蚣散(《疡医大全》):蜈蚣、全蝎、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