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的科学解释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