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第八章:上善若水也被篡改,源于儒道理念之争

《道德经》第八章,这一章就改得有点明目张胆了。首先第一处,“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帛书版本的“有静”,被传世版改成了“不争”。然后第二处,“予善天”被改成了“与善仁”,堂而皇之地把《道德经》所批判的仁,在此处赋予了肯定的意义。

这样做,就对读者正确理解《道德经》造成了人为的阻碍,因为前后矛盾不能自洽。并且这个阻碍一直持续了千年之久,可谓影响十分恶劣。

我们先看“不争”和“有静”的语境。想象一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水到处奔忙做好事,利益大众而从来也不求回报,对不对?那如果换成“有静”,是不是一下全变了,变成水静静的就在那,万物如有所需尽管来随意取用。

这两者看似都是利万物,但其中的差别不简单,甚至涉及到了理念之争。一个是主动有为,儒家所推崇;一个是静而无为,道家所推崇。但是从现实来看,水到处奔忙的话,发洪灾的可能性居多;正常情况下,大都是万物有所需而自去取用水。至于说“不争”,《道德经》全文多处出现,肯定是符合道家理念的,但放在这里,明显是“有静”比“不争”更合适。

我们再看“与善仁”和“予善天”。《道德经》在全篇对仁基本都不是正向的肯定,比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比如“大道废,案有仁义”、“绝仁弃义”,比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等等。这里出来个“与善仁”,明显与《道德经》主旨不符,其实应该是“予善天”。

“予”,给予,使人得到;“善”,高明、上等;“天”,上天。“予善天”意思是说,最上等的给予,是顺天应时。有句话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出自《史记》,是道家代表人物范蠡所言,讲述的其实就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话说当年越王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以后,又觉得吴王可怜,想放他一马。范蠡就说,吴王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就是因为当年天赐越国给他他不要,才让您有机会东山再起。这就是逆天的下场,今天您也要逆天而行吗?天赐予的你不要,就会有祸事发生;机会来了你不行动,自己反而会遭殃。

我们看这里的“天与弗取”,“与”其实是给予的意思,并不是“与善仁”中的待人、交往的意思。所以这里很明显是被人篡改了,把“天”改成了“仁”,正确的应该是“予善天”。下一句接“动善时”,和范蠡所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刚好相应。

好我们看第一句,“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里的“善”,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善于”的意思,也可以说得通,但是不够贴切。因为“善于”和能力有关,而与品行无关,这一章很明显是在讲品行而非讲能力,所以这里的“善”应该作“上好”、“上等”来讲。

上等的什么呢?德,善往往与德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品行。最上等的品行就好像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而又无为守静,安然地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品行与道很接近了。然后接下来列举了七条水之善。

其一,“居善地”,居之善,在于地。水总是居住在地上,为什么说居住在地上是善呢?因为在天上容易根脚不稳,失根则无本,所以居住在大地之上,才是护持了自己的根本,才能安稳。因此善于居住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地上。

其二,“心善渊”,心之善,在于渊。渊本是形容水之深的,水可以形成大海一样渊深而又博大的存在,正是因为它有渊深博大的心胸。因此善于养护心灵的人,选择让心怀博大宽广。

其三,“予善天”,予之善,在于天。水之所以可利万物,正是因为它被万物所需要,在它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也就从来不会被拒绝。所以最上等的给予,在于顺天应物,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我们知道儒家推行礼,礼的核心便是强迫对方接受,《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谁不听从就围攻谁。因此善于施予的人,会选择符合天时地势,应物而成。

其四,“言善信”,言之善,在于信。水,澄澈而清,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展露在世人面前,而从不弄虚作假。《道德经》形容其“无以易之”,没有什么能让它发生改变,所以大家从不会怀疑它,而听从于它。因此善于发言之人,会选择有信。

其五,“政善治”,政之善,在于治。治是“大治”、“治世”的治,为安定之意。水是利万物而有静,最喜安定的,因此可以造福四方。所以为政的关键也在于安定,不滥施政,不侵扰百姓,不乱折腾捞取政治资本,则民自化自安,天下治矣。因此善于为政之人,会选择安定。

其六,“事善能”,事之善,在于能。做自己擅长的事,就会得心应手,因为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水,以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同样是因为自己具备柔弱不易的特性,故而可以无往而不利,攻坚强无所不能胜。因此善于做事之人,会选择自己所擅长的。

其七,“动善时”,动之善,在于时。水,我们知道它是乘时而下,随势而成,哪里低它就流向哪里,雨季到了它就奔涌而至。随方就圆,与时迁徙,所以行动从来不会遭受阻碍。因此善于行动的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

这七条,就是水之上善的具体表现,综合为一来看,便是“不争”。居住在地而不争高;心怀宽广而不争上;顺天应物而不争强;言之有信而不争巧;无为施政而不争功;处事有方而不争能;应时顺势而不争先。

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因为不争,所以从来也不会受到阻碍,遭到挫败。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六章

    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下面我把原文发上来.这个原文,有一些地方仍然和现在的通行本不同.说明一下这个原文,所有和通行本不同的地方, ...

  • 徐慎檀:《道德经》第八章释义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让我们的心灵休息一下,一起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八章,这个原文里头有一点点地方和通用版本不一样,我们按这个版 ...

  • 道德经帛书版第四章:虚而不盈,方可为万物之主

    <道德经>第四章,帛书版和传世版几乎没区别,只是个别字的变化,我们还是直接来讲解这一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盅"这个字呢,在帛书甲本里是残 ...

  • 再读《道德经》之第八章 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八,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原文理解: 善中之最善就应该象水一 ...

  • 马王堆—道德经帛书版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 马氏道德经正义:第八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翻译: 君主的喜好要像水一样. 水的喜好,是顺着万物流动 ...

  •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帛书版)

    ‌[子凡批注] 下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 ...

  • “上善若水”也被篡改了!若非道德经帛书,我们要错过多少真相?

    <道德经>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帛书本第八章: ...

  • 《道德经》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书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经>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帛书本第八章: ...

  • 帛书版 《道德经》  (罗大伦?!) 笔记

    帛书版&#160;《道德经》&#160;&#160;(罗大伦?!)&#160;笔记

  • ​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最佳版本推荐---汉初?帛书版

    2010-09-26 张健柏 今日学堂讲习[老子]采用的版本,一个就是流行的所谓的世传本,晋代的王弼版:这个版的优点是文字优美,朗朗上口.但是缺点也很严重,主要就是相对晚出,对原始版本有一些改动,这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