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解秘之“投龙玉璧”
无相有道发布时间: 19-09-2303:12文化领域爱好者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首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2016年,浙江台州黄岩区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古研究证实,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墓主人叫赵伯澐,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前曾任平江府长洲县丞,赠通议大夫。赵伯澐墓的随葬品并不丰厚,同两汉时期穷奢极侈的敛葬规模相比,这座南宋贵族墓葬的随葬品简单的甚至有些寒酸。除了一批保存极好的衣服,墓中只有几件铜镜、香盒等普通随葬品,其中称得上奢侈品的只有一块玉璧和一块水晶璧。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水晶璧值得注意的是,赵伯澐墓出土玉璧并非宋代玉制品,而是一件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玉璧。换句话说,这块玉璧是墓主人生前的收藏品,从为数不多的随葬器物也可以看出,墓主人赵伯澐生前对这件古代玉器情有独钟、珍爱有加。更重要的是,这块玉璧的实际功用非常独特,它既不是用于陈设的观赏玉器,也不是用于佩戴的装饰玉器,更不是用于随葬的敛葬玉器,而是南唐时期用于皇家祭祀的“投龙玉璧”。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之所以这件玉璧的断代考证能如此精准清晰,是因为玉璧上镌刻有非常明确的历史信息。玉璧上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公元940年)十月日告闻”等字样。意思是:“大唐皇帝李昪,恭敬地在东都皇宫设立金箓道场,用斋醮祭祀来感恩上苍,感谢上天所赐的大唐国土,拜谢上天的恩泽厚赐,斋醮仪式完成,谨以金龙和玉璧祭投于西山洞府之中。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十月的一天,向您祈告。”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这件玉璧最为珍贵之处就在于其上镌刻的49字铭文。就像青铜器上珍贵的铭文一样,古代玉器上的文字同样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不仅能揭示文物本身的时代背景,同时还能高度还原当时的人文风貌。因此玉器铭文是历史考古研究弥足珍贵的史料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块玉璧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江南政权,其开国皇帝正是李昪。据史料记载:公元939年,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共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历史上写下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正是李昪的孙子。南唐政权偏安江南一隅,以建康(今南京)为西都,广陵(今扬州)为东都。尽管南唐国祚短促,但在五代十国时期所有的割据政权中版图面积最大。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一直宣称自己是大唐正统,所以这件玉璧之上镌刻有“大唐皇帝昪”的字样。而这只玉璧之所以被称为“投龙玉璧”,是因为它的制作与用途跟古代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玉璧上“设醮谢土”中的“醮”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之一。醮(读:叫),又称“斋醮”,是指僧人、道士设坛祈福的祭祀仪式,民间又俗称为“道场”和“法事”。这块玉璧上就明确记载了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十月,皇帝李昪的一次祭天活动,并且在祭祀仪式的最后,这件玉璧被当作祭品“投于西山洞府之中”。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这块玉璧是古代道教斋醮仪式上的一种必备的重要器物,其作用相当于向神明传递信息的文书。古代帝王在举行金箓或黄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元神灵,把写有愿望的文简投向山川。这种简叫投龙简,往往要和金龙、玉璧、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山简、土简、水简)禀告三官九府。而这种三简祭投的方法是一通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壁之中;一通埋于地里;一通投于潭洞水府。这种告请三官消灾祈福的仪式也叫投龙,所以赵伯澐墓出土的这块玉璧被称为“投龙玉璧”。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何好端端地将玉璧当作祭器并投入“洞府之中”?这还要从玉璧最初的功能说起,事实上,玉璧这种古老的玉器形制,最初正源自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法器。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远古先民赋予了玉石特殊的价值。当时的古人认为,玉石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而且还是沟通天地人神的重要媒介,因此玉石制品开始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巫师佩戴和使用的法器,从而将玉器从石器当中剥离出来,这也正是中国玉文化的萌芽阶段。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良渚文化玉璧随着玉文化的不断发展,玉璧的功能和内涵也在发生着丰富的演变。除了被用于原始宗教的祭祀之外,由于玉璧具有特殊珍贵而神圣的意义,作为当时财富和宗教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敛葬文化中又逐渐出现了以玉璧随葬的风俗。到了商周时期,玉璧和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一起,被称为“玉之六器”,成为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中最典型的礼仪玉器。
古代“玉之六器”示意图儒家经典《周礼》解释得非常清楚:“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意思是:“六器”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 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纹出廓玉璧由此可见,南唐皇帝李昪在祭天活动中将玉璧当作祭品并“投于西山洞府之中”,完全符合传统玉文化对玉璧功能的定义。而这种祭祀仪式完毕之后,将玉璧作为祭品投之山河的行为,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传统仪式之一。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古籍《周礼·考工记》就记载有:“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有一部分玉璋在古代就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重要礼仪用玉。这种将与祭祀仪式相对应的玉制祭品投入山涧、河流的祭祀行为,也是中国古代礼玉文化的特色之一。在中国古代,历来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纵观历朝历代的皇家祭典,祭祀从最初的占卜问卦演变至祈福典礼,几千年来从未中断,甚至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龙纹玉璧在中国古代,玉璧除了用于祭祀礼仪之外,还曾作为瑞信之物的身份凭证来使用,《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种用玉璧和玉圭作为朝聘瑞信之物的行为,在古代称为"六瑞",六瑞以形制大小来区别官员爵位等级之差别。除此之外,玉璧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又出现了专供欣赏的陈设玉璧,还有规格较小适宜佩戴的装饰用玉系璧等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谷纹玉璧最后,在了解了玉璧的前世今生之后,让我们再来详细鉴赏一番赵伯澐墓出土的投龙玉璧。该玉璧外径75mm,孔经26mm,厚7mm,青白玉质,尽管看上去工艺较为粗糙,但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投龙玉璧的实际功用。玉璧两面有两三道裂痕向内延伸约10mm,已沁入少许棕色物质,玉璧一面为素面一面镌刻铭文,文字分三圈,由外沿开始按顺时针竖向排列,启始和落款留有适当的空白,这样的版面设计着意保留帝王的尊崇空间。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难能可贵的是,玉璧上缠绕着丝绸编织的青绿色绳带尚保存完好、锃亮如新。绳端还精巧地编织成葫芦状的穗子,并配有一个玉管,足见墓主人生前对其珍爱有加。
台州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投龙玉璧
投龙玉璧绳带和玉管
投龙玉璧绳带综上所述,玉璧作为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其功能和用途非常丰富,包括祭祀、敛葬、礼仪、陈设、装饰等诸多功能都可以体现在玉璧之上。赵伯澐墓出土的南唐“投龙玉璧”,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五代十国时期专用于斋醮祈福活动的祭祀玉器。它不仅还原了当时皇家祭祀的真实风貌,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活动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非常珍贵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