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成绩提升的王道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在窗口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思考习惯才是成绩提升的王道

思考,是一个重大命题,贯穿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审题解题,都需要思考。为表达方便,以语文审题为例来谈谈。

看一道题目。

下面是某网站主播的一则口头气象播报,用语随性、亲切,请用规范平实的语言将其改成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稿,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

在线的亲们,上午你们还在叫热,要脱掉棉衣,这会儿你可得赶紧把衣服穿回来啦……

有同学这样改写,开一篇就说:在线的各位朋友们……很显然,他没有仔细思考,网络主播和电视主播到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差异,在表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电视观众不存在在不在线,学生没有从网络主播的表达中调整过来。退一步讲,姑且把观看电视的观众当作在线的,读者也会因理解的惯性而一时难以适应,依然不建议这样表达。

无独有偶。

►另有这样一道题。

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向为必要的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

按理,这道题目审题不难,你一定很难想到,这样的要求也成为学生解题的障碍。有学生开篇是这么写的:啊,夕阳啊!一路往下写,只见抒情,不见场景。其实,他的文笔不错,实在是或者思虑不够周全,或者信息捕捉不到位,或者下笔随性白白浪费了好文笔,最终导致考试中没得高分 。

相信,语文学科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其他学科也很难避免同样情况的出现。

那么,这种局面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怎么就散失了思考的能力呢?

简单归因或许不合理,但作业量多,学习负担重,学生疲于奔命,一定是其中的主因。学生能够把作业做完已然是不错了,腾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细细推敲。偶尔一两天作业少,那段能够偷个懒的休闲时光弥足珍贵,学生更乐于犒劳犒劳自己,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简单的题目,不太需要思考,纯粹依靠记忆即可,不思考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解决难题则不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得出结论都要转弯,要对诸多信息进行整合,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不会思考,学生就会纰漏百出,捉襟见肘。对于做题过程中暴露的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把它归因于不仔细,粗心太马虎等,都是没看清问题的本质。

都说谋定而后动,先思考再动手,我们希望学生想清楚后一气呵成,事实是,更多的学生盲目动手,走一步算一步,失败搁浅者不在少数。真正要把书读好,一定要加大思考的力度,大幅增加思考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思考之后清楚后续的解题步骤,能避免写写停停,磕磕巴巴,卷面也会更加清爽整洁。

习惯一旦固化,改变不易,但作为教师,明知改变艰难,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力争有所作为。

一、强烈要求

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要求解题时注意审题,按照题目要求来答题。学生不会思考,难道老师们没有强调吗?自然不是的,可为何强调了,一遍遍地说了,还是没有用呢?其实,也并非强调无效,只是与预期有距离,强调只对部分学生起作用。强烈要求尽管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手段,意义总还是有的。要坚持不懈,有机会就要发出倡议,借助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变着法子发出倡议,提出要求。

二、强制执行

作为高中学生,思维基本成为定势,但也并非不能改变。要求他们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圈划重点,标出自己所认为的题干的核心要素、核心信息,在答题的过程当中尽力去完成指令。上课的时候再一次共同分析,强制圈画,人人动笔,培养审题的意识。说理千遍,不如实干一次,落实到位了,道理也就掌握了。

就拿语文阅读来讲,每道题目都赋予不同的分值,很多时候,答案有几点,可以从分值中得到八九不离十的判断。比如四分题,题目如果比较简单,可以直接从文本摘抄,一般要答四点,如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自己整理概述,一般写下两点即可。鉴于此,我强制要求学生圈划分值,对错不论,参照分值分点作答。分点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得高分,另一面,分点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很多学科和语文有差异,但道理总是相同的,加强审题并规范作答一定是一致的。

心平气和地接纳和强制执行,这是体验上的差异。学生能心平气和接受,自然是好的,但如果落实不到位,光有愉悦的体验,也是本末倒置。教育,有些时候不用讲道理,落实才是硬道理。

三、强力推动

审题的时候,圈划重点可以强制执行,毕竟可操作可检测,但更深层次的思考,难以监控难以落实,如果只是嘴巴说说,难以落实,无疑成为一句空话。这就要求老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的训练,正如带着学生在水里学会游泳。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讲了很多遍,老师都不好意思再讲了,学生似乎没听过,啼笑皆非。题海战术自然是需要的,但囫囵吞枣的大量操练,不如反复咀嚼讲透一个,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当然,要讲沈讲透,要从学情出发适当控制速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回味时间,咂摸出个中的滋味,让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做知识的主人。

近年来,浙江作文倾向于论述文,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条分缕析把它阐述清楚。但学生容易浮光掠影,就事论事浮在表面,看不到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鉴于此,我在选用素材操练的时候,一节课就思考一则材料,不断让学生阐述,不断进行追问,不断要求“继续”,学生一次次奉献惊喜,眼界不断开阔,思考不断深刻。试想,如果课时浓缩时间不充裕,不是一次次逼迫学生,强行推动他们思考,也就没了后续一次次的惊艳亮相。

思考重要不言而喻,没有思考,知识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变换语境变换场景或者换一种表述,学生都会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但学会思考谈何容易,要有先天的慧根悟性,也需要后天的努力追求,同样离不开老师有品质的示范指导,强力推动。

不会思考,从小的方面来讲考试得不了高分,从大的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在现行条件下,有点类似于带着镣铐的跳舞,螺蛳壳里做道场,舞必须要跳,道场必须要做,但牵制确实很多,不过,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不易而放弃,改善学生思考力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杨春林的班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浙大等多所高校培训讲师,国培、省培授课教师。《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