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风之四】书写华夏文明的地方
车过安阳时,我很坚决地对司机说:下高速,去安阳殷墟。
同行者都感到不解,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知道我刚到过安阳不久。
这是我三个月内的第二次来安阳,上次来安阳殷墟时,和李光模先生礼节性的相识了,回苏后一查资料,老先生竟然是中国考古之父,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考证者李济的儿子,这让我有点后悔,和李先生在茫茫人海中有缘相识却又失之交臂。
说起安阳,就不能不说殷墟。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也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是《周易》的发源地,更是闻名中外的甲骨文故乡,这个洹水之畔的小城,因为有了小屯村的殷墟遗址和博物苑而名扬世界。
人们认识殷墟,最多的是从这里“一片甲骨惊世界”而开始的,因为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汉语言中最早出现有实录的文字,它将中华文明的三千年历史从原来的传说变成信史。
安阳的建都,源于商王从山东迁址而来说起,并形成了后来繁华商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直至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小屯村成为一片废墟,从此淹没在历史的浩瀚烟云之中。
1899年的夏天,清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从传统中药龙骨中发现几个从未见过、不曾相识的文字,进而引发了一个国际性的考古学科:甲骨文。
殷商文化和故址,才又一次回到世人的视线之中,成为历史和现实的一个交织点。人们从殷墟甲骨的记载中,不仅仅了解到殷王占卜的记录,更多地知道了上古时期夏、商、周时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的确切信息。
从此以后,厚重深沉的殷墟,充满文史故事的安阳,就成了产生中国考古学,培养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谈到安阳的考古发现,很多人会说到著名的“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四位大家,其实在这个曾经上演了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发源地,真正最早发现、发掘这个震惊世界的中华文明之人,却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李济。
是他用一颗追寻历史和灵魂的心,率先将考古学,引领到当时中国这块安静的田野,并在安阳这个战乱的田野课堂上,培养了后来因殷墟而名闻天下的众多考古和文史才俊,让世界为之惊叹。
在1929到1937年的近十年中,在李济的主持下,小屯村共进行了十五次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文等其它充满史料价值的物品。
我们现在说安阳殷墟的人文价值,大多在谈“甲骨惊天下”的经典传说,其实安阳考古发现震惊世界的不仅是甲骨文,更有青铜器、都城遗址,只不过甲骨文是用来证实三千多年前的文明传说而更为著名而已。
走在殷墟厚重的土地上,我能够感受到盛世文明从这里的烟飞灰灭,也能想象得到那些曾经的繁华,在这里的烟消云散,更能感知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繁荣的历史变迁的进程。
如果说没有当年李济先生,在这个被盗掘的千疮百孔的地方,在战乱之时用十多年的时间,来系统地进行考评和发掘,恐怕这块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篇章的地方,已经无法变得像今天这样的灿烂和恢宏。
2007年,当安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走在中原安阳的土地上,我更能细致地体会到国外对“李济的安阳”这样精准的评价,就象另一位文化大师陈寅恪所说的一样:“只要有人在写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就不可能消失”。
我想,对于殷墟和李济来说,只要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存在着中华文明的三千年文字历史,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可能忘却这位破解了殷墟之谜的历史传人。
虽然他从1949年之后的五十年里,就再也未能回到过这块被人称之为“李济的安阳”的文明发祥之地,尽管他直至客死台湾时,都一直未能放下安阳殷墟,在他心中关于文明起源的探究。
今天,当我用同样追寻历史和灵魂的心,行走在殷墟的土地上时,那份仰思追古之情,那种感受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思维,更多地是对李济先生的顶礼膜拜,因为是先贤们不懈追索文明的光芒,引领我们行走在仰慕文明、感知文明、弘扬文明的精神和物质的文明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