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如约而至
中/国/二/十/四/节/气
夏至节日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夏至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感阴气才掉角。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随阴气逐渐上升而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阴阳之间,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彼此作用。 2021年夏至:6月21日 |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鸣
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tiáo),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粘羹,多美的形容!
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táng)小而绿,叫声尖锐急促,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于“知了”,俗称为“都了”。它一叫,秋色厉,都该了了。
三候:半夏生
再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过半了,后半夏白昼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
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它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九九歌
大家都知冬至后的“九九歌”,不知夏至后也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 准备过冬了。 |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夏至》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夏至诗词
《夏至》
宋·范成大
老翁闲伴儿嬉。 节物竞随乡俗, 粽丝系臂扶羸。 李核垂腰祝饐, |
✎ 整首诗作者用一种轻快语调,描绘当时夏至时节,与端午节前后相连,随着时间流逝,入乡既要随俗,看老翁和孩童一起嬉戏玩耍,其乐融融,一片祥和景象。
《竹枝词》
唐·刘禹锡
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 闻郎江上踏歌声。 杨柳青青江水平, |
✎ 诗句写出了夏日雷雨时的奇妙景象,也借音义双关写出了青年男女陷入爱情时的微妙情怀,生动有趣。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今日一阴生。 寄言赫曦景, 四序相错行。 璿枢无停运, |
✎ 时逢夏至,作者感到万物正在和谐秩序的运转,四季也轮回进行,把希望寄托在晨曦美景中,也是一种乐言。
《夏至日雨》
宋·袁说友
老鬓不禁秋。 病躯无耐暑, 诗从轧轧抽。 节又匆匆过, 急雨罥新愁。 片云封旧恨, 溪明一带楼。 烟暝千岩木, |
✎ 作者一开始便描写夏至时节,河水清清烟雾迷蒙,哪怕是朵白云都飘着恨,而时间总在飞逝,自己的身体日渐消退,不禁悲从中,又有旧恨新愁,岁月催人,悲伤之感难以自已。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 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