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家之三十七】落花无言书有品 人淡如菊字为格

  相识书法家陈益民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当年看他书法作品时,不敢太捧场却也是非常喜欢,喜欢他那种在宣纸上所能表现出来的淡淡人文气。

  这些年,也在看他写的书法作品,但这次认真品读他近年来创作的作品,觉得多少还是有点新意的。

  我知道写书法的人,最怕人说没有新意,而陈益民的内在却很有意思,生活中也不乏幽默。他在自己微信签名中这样写道:“人称书法家,实为写字匠。”

  这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诙谐和调侃,更就一份对书道的认知和喜欢。而事实也是,在线条和结体之中,用几十年的相守来形容他,是一点也没有错,但相守还要有突破,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毕竟,书法作为艺术来说,单一用线条这种形式来表现美,已经是很难的事情,要想有所突破,要有大美,更是谈何容易。

这实在是一种痛苦,一种苦思也许没有结果的相守,而相守的结果,却是面对自己的境界。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用“守望”这二字来形容陈益民,守望书法、守望心灵、守望艺术的良知,让他就这样在书法的道路上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当今的中国书坛,苏州的书法艺术,一直呈现着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在姑苏这块人文历史悠久、书学文明肥沃的土地上生存,其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苏州这个城市的艺术起点太高,会让从艺者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去深刻领悟和感怀。

  陈益民亦如此,在他的看来,书法已经不是一个所谓单纯的艺术,而是人生的学识、处世的品行、生活的修养,书法已经超越艺术的本身,而在不断寻求着外在的延伸。

  坚实的书法学习和创造,对于他来说,过去也许只是一种爱好,一种家庭的影响,但随着游学的经历、生活的感悟、艺术的感受,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已经从单纯书法的实践发展为扩大了的艺术寻求。

  这就有了他从苏州这片天地来到了更大的文化中心北京,来寻求支撑起自己艺术的更大空间。

  从学于韩玉涛、张辛、林岫等学者、教授,让他在美学、文字学、诗词中不断地畅游,从书法的内在感悟,到书法之外的人文艺术,又跟着洪丕谟、周俊杰等名师学习书论、书法创作,寻求治学的门径,由此让他的书艺有了非常明显的长进,并且结交了一批国内书家名师。

       

  从此,书法成了一门学问,一门用一生深耕细作的艺术形式,也让他越来越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不再是笔墨纸砚那样简单的说道。

  道法自然、道学深渊,所有这一切,完全因了书法、因了艺术,也因为自己心灵的一次又一次被艺术真谛感动和感染。

  在国内,很多人学书法,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往往会有放眼四海的感觉。而陈益民则不然,原来也自以为是地认为,书法就是临摹之后的自成一家,有一种君临天下的美好。

  然而细心一想、一看,一读,才发现艺术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回事,自成一家当然是好,但古往今来,真正能够成为一家的,又有几人?

  这就需要境界,需要人生的哲学,需要历史提存,有时这样的感受,甚至超越了历史,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会觉得看先人作品好,看自己作品差,形成难写、无法超越自己的苦痛。

  学习书法四十多年的陈益民,对于书法的理解是越来越深,字却是写的越来越沉。而要达到孙过庭所说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更是难上加难的,并且有一种越写越难的感受。

艺术方向是明确的,艺术之道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就是在书法道路上前行的陈益民。

   

  想想也是,学古融今、师古不泥这样的话,教别人容易,说来简单。但用到自己身上细细做起来,却有很深的道行,此道此行,须用敬畏之心去沉潜、雕琢、细问、寻觅。

  这样一来,原先一棵艺术飞翔的心,会是怎样一种淡然,怎样一种面对。

  读他的书法,就有这样的感觉,书体绵柔中不失刚性,线条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飘逸温婉的灵性,从容不迫。有时会在一种淡然的墨色转换中,感受一种自我的清净,思想也就在此体现。

  由此让我想到,他自己是如何面对书法容易,面对艺术容易,面对自己却很难的心境。

  真情艺术、真心书法,在当今的社会中能有几人?快餐时代的社会,功利往往就是自我推荐的最好礼物。但真若此,艺术和书法,岂不真是一种快餐,一种速生速灭的行为艺术。

  很显然,陈益民不想如此的艺术心态和成就,作为艺术的从业者,他想要的是面对和寻求,而不是推销自己。

  对于一种艺术来说,书法只是中国文字美丽的延伸,更是文化精神的内核表现,是“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天性表述。艺术规律告诉他,只有清醒地面对、全面地认知,才能情定于笔墨世界的美好,直面书学观赏的艺术长河。

  于是守望,在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书法的世界中,陈益民做了一个艺术家所能做的一切;于是守望,在一个为自己,也为自己的书法艺术而毕生寻求的寻道者。

  我想,一个真正属于艺术、向书法致敬的陈益民,一个在淡然中寻求书法真理的守艺者,这样的人,一定是很寂寞的,而他也是真正守得住寂寞的那个人。

  但我更清楚,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一定会赢,一定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

(0)

相关推荐

  • 钟明善书法中的大家风范与人文高度

    钟明善1939年9月生于陕西咸阳:幼承家教以书画为日课,后从田登五学习写意花鸟画,青年时代潜心于书史书论研究:书法初宗颜.柳继追"二王",后博采众长尤喜米芾.文徵明诸家,书作以功底 ...

  • 书法家 陈万全——浩气荡然 笔势雄健

    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当是"会通古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解,此谓大成已集,时入时出,继往开来,永重横轨,一 ...

  • 「笔尖上的中国」——当代书法家余朝益

    艺术简介: 余朝益,男,羌族,四川汶川县人.生于一九五七年四月.现为成都金晖书画院副院长,书法教师.自幼爱好书法艺术,曾受著名书法家黎半凝.启功先生的影响,几十年来潜心于先贤篆.隶.楷.行.草各书体的 ...

  • 【 陈无垢书法作品欣赏 】 陈无垢书从颜...

    [ 陈无垢书法作品欣赏 ] 陈无垢书从颜楷入手,继学汉魏六朝及"二王"行草,后专攻草书,取法张旭.怀素诸家,笔势放纵,跌宕多姿,劲健洒脱.#书法#

  • 师法乎上 韵随时代——李淑燕书法创作笔谈

    李淑燕,别名春和燕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书法院院聘书法家,甘肃省书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九】杨文涛:做最好的自己

    和杨文涛熟悉的过程,也是我认识他艺术之路的过程. 好几年前,陪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一位领导参观苏州市美术馆,考虑专业的要求,我点名要求请杨馆长出来作陪. 在陪同领导参观讲解的过程中,少将出于对苏州文化的喜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八】此季清风正开合

    关于苏州扇子,历来就有很多的赞美,它成为苏州手艺能够传世的艺术传奇.古往今来,无论是丹青高手,还是梨园名伶,众多文人雅士都与一把小小的苏扇,结下了不解的美丽情缘. 一把苏扇,传递着苏州手工艺术的辉煌,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六】范有大同  善求小生

    我一直觉得,一个艺术家是需要良知的,无论艺术还是生活,用玉雕艺术家范同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用心灵来雕刻艺术. 和范同生认识和交谈,是从他参与姑苏区的慈善拍卖活动开始的,而不是他让人特别关注的艺术人生.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五】品味心香

    认识王国安是在八十年代的初期,那时的他,已经在苏州的书法圈中小有名气,因为在一次全国性的书法比赛中获得大奖,所以,他又有着"新科状元"的雅称. 其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他的消息,我是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四】雕镂在历史和美好之间

    确切地说,我是在认识陈健其人之后,才真正领会他的玉雕艺术,而这样的相识过程,足以让我对美玉的思维,发生出太多的变化. 陈健,中国玉雕大师,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学会的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二】花鸟知我心

    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过于的世故,以致当我走进那个喧闹的农贸市场,推开朱欣生的家门时,我简直怀疑这个闹中取静的临河小屋,是在怎样一种都市的噪杂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叹的美丽画面,流动着画家对生命和美好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一】是星星总会闪光

    如果在路上碰到张士东,仅看外表,是很难和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联系在一起的. 初识张士东,看他那谦厚的神情,总会想起别人对他书法艺术取得成绩的赞誉,心中会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正如行家的评价一样,在如今的苏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心画相印漆艺中

    去周庄造访磨漆画家李小康的那天,天上的月亮很圆,才想起原来是月全食,而在月全食下的同里人家和画家对话,更有一点关于月印画圆的意韵. 和小康相识至少有了二十年的时间,难以想象这位执着而充满了个性的画家, ...

  • 【东吴名家之十七】爱石至深  刻印至诚

    卫知立貌不惊人的样子,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篆刻家. 好多年前的那个冬天,上他家做客,同行的一位朋友,接二连三地介绍他的艺术成就如何辉煌,弄得他是举手无措,只是在一旁抿嘴憨笑. 那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