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仲姜盘: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世上仅此一件,背后的故事真甜

阿伦看:

26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一天,晋国一位音乐诗人心头的白月光永远地熄灭了。

在黄土即将掩埋爱妻面容之前,他亲手把一件青铜器稳稳放进了棺椁,不知他的耳畔,有没有回响起来自妻子故乡齐国的歌谣: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当东方太阳升起的时候,那位佳人,悄然来到我的房间。

春秋子仲姜盘

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千年后当这件器物重返人间,将带给后人极大的震撼,续写无尽的传奇,向世人解答:

一件青铜器可以有多美?

一件冰冷的随葬品,如何用一句誓言温暖了千年?

一件近代离散的文物,又如何历经漂泊后回归祖国?

这件注定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宝级文物,正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春秋子仲姜盘。

作为全世界仅此一件的珍贵文物,它和它背后的历史,待阿伦细细道与您听。

东方之日:春秋子仲姜盘,青铜器可以有多美?

当今天的我们踏进上海博物馆,在多达十余万件的文博海洋中,春秋子仲姜盘也许器型并非最大,装饰也不是最为繁复,但相信只要你看上一眼,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光芒。

春秋子仲姜盘,为我国春秋时代早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口径约45厘米,高约18厘米。

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子仲姜盘表面看似平淡,实则美妙非常。

春秋子仲姜盘

首先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盘面,只见有限的空间之上,并没有描绘威严的图腾,而是复原了一片莲动下渔舟的仲夏荷塘。

盘面上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了20个水族生物,包括游鱼、青蛙和乌龟。

盘面上浮雕

比如第1圈里是浮雕的2只青蛙和2只乌龟,只见这几只水里的小精灵交头接耳,仿佛正在喁喁细语,第3圈里浮雕着4只青蛙和4只乌龟,如此交错排列。

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美景!

盘面上圆雕

而更加让人惊叹的是,子仲姜盘还真的能让这些青铜的生灵'活'起来。

盘面上除了一圈圈的浮雕,还交错装饰着站立的圆雕水族,包括鱼、蛙和漂浮的水鸟,这些小动物平均长度仅约6.5厘米,看上去细致入微,宛如生命。

比如第2周圆雕的4尾游鱼,鱼鳞清晰可辨,还有第4周的4只水鸟,微微扬起的头颅,就像刚刚浮出水面。

而最为奇特的是,除了雕琢栩栩如生,这些圆雕的水族动物在下方都安置了隐秘的垂直轴,可以原地旋转360度!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往子仲姜盘注入清水,不仅会看见粼粼水波下的浮雕水族,还能欣赏到在水流下自行转动的水鸟与池鱼,仿佛游弋碧波之上。

虽然青铜盘看似静止,却真的让这池2600年前的小精灵真的'活'起来了。

更加让人叹服的是,除了盘面上浮雕与圆雕的水族,整件器物的构思也紧密围绕'水'这一主题。

2000多年前的工匠,在子仲姜盘在两侧设耳,前后各潜伏着一条立体的角龙,龙首衔着盘沿,似乎正在探头喝水,别有一番情趣。

如此一来,整件作品从龙到水族再到水禽,可以说凑齐了所有与'水'有关的神话与现实。

这种动静结合的青铜器装饰,放眼整个青铜时代绝无仅有!

而为了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子仲姜盘的铸造工艺堪称春秋青铜器的珠穆朗玛。

当时的工匠,应是首先铸造出了盘体,然后再合上圆雕动物的陶范,从而分铸出每个动物。

如果说以上已经足够高超,子仲姜盘更令人叹服的技术,则是不但实现了动物的自由转动,还通过泥料填敷的技法,成功让每个动物不与下方的垂直轴粘连。

要知道,在2000多年前,实现这种成果无异于是个奇迹!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装饰如此精美,工艺如此高超的青铜盘,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既然叫'盘',是不是和我们今天的盘子一样,用来盛菜呢?

非也非也。

和今天用的'盘子'不同,子仲姜盘所代表的青铜盘背后,是消失已久的沃盥(guàn,音与'冠'相同)古礼,它也见证了以盘匜为代表的青铜水器的发展。

首先,在遥远的青铜时代,盘属于盥(guàn,音与'冠'相同)器,这个盥字我们至今还在使用,比如盥洗室,也就是洗手间的别称。

而商周时期的盥器,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用来洗手的器具。

因此子仲姜盘不会用来放热汤或下火锅,而是盛洗手水。

沃盥之礼

实际上进入西周中晚期之后,青铜器就开始逐步从祭祀场合飞入贵族家庭,成为一项实用器物。

这样的背景下,原本用于祭祀的青铜盘也逐步走进贵族生活里的礼仪,比如'沃盥之礼'。

什么是沃盥呢?

'盥'指清洗,沃的意思则是'浇水',简单来说,就是贵族宴会或派对之前充满仪式感的洗手环节。

《礼记·内则上》:'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

想象一下,您穿越参加一个2600多年前的贵族宴会,舞姬轻歌曼妙,编钟声韵袅袅,如此礼仪隆重的场合,正式宴飨之前,怎么能让您和其他人都在一个容器里就着水搓手呢?

于是会有一位侍者走到您面前,手持容器浇水在您手上,另一个人端着盘接着流下的洗手水,洗净后再为您奉上手巾擦拭。

如此便是'沃盥',可见在礼制森严的周朝,贵族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饭一沐,都严格遵守着与身份对等的礼仪。

因此,作为'沃盥礼'的主角,接水的'盘'和浇水的器具虽同属一套体系,但因分工不同,器型和风格也存在天壤之别。

具体来看,青铜盘,多是圆形和大口浅腹的器具。

因主要用于盛水,所以纹饰多数以龟鱼和蟠龙之类的水族生物为主。

比如除了子仲姜盘,还有这件大名鼎鼎的虢季子白盘,为长方形器型,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微鼓起,在腹部装饰着波曲纹。

虢季子白盘,西周,现藏国家博物馆

而用来从上往下浇水的器具,最重要是保证清水的储存与流动,在发展的历史上,经历了从盉(hé,音同'和')到'匜'(yí,音同'仪')的转变。

具体来看,从西周到春秋前夜,沃盥主要是用盉(hé,音同'和')来浇水。

西周凤首扁盉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目前出土的盉,器型以腹部硕大为特征,一侧延伸出倾斜的管道用于流水,另一侧则配有鋬手,方便拿在手里,后来逐步成了酒器。

而至晚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开始,匜开始渐渐取代盉成为沃盥之礼的主角。

匜的使用场景

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倒水洗手,匜的形状取材于接地气的水瓢。

哗哗的水流从此畅通无阻,见证了无数春秋历史波云诡谲的饭局。

比如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西周龙纹青铜匜,通高大约在19厘米,口径长约40厘米,整体呈现瓢形,口沿下是一圈龙纹,下方立着3只蹄形的底足,前面则是略微上扬的短流,倒水时即使飞流直下,也不会倾洒。

西周龙纹青铜匜

毕竟贵族宴席,对风度和礼仪的追求永远第一。无论盘还是匜,如此搭配是为了让一切讲究,创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美好氛围。

而这种贵族倡导的礼制,虽然美则美矣,但随着历史的车轮开进春秋战国,天下诸侯国无不挣扎着生死存亡。

随之而来的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底层贵族'士'阶级趁机强势崛起。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繁琐的沃盥之礼渐渐为人遗弃,青铜盘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从现存藏品来看,春秋中期以后,青铜盘的制作渐渐式微。到了战国中晚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滑坡,秦汉时期虽然还使用一些青铜盘,但大多是前代的残存,艺术创新乏善可陈。

子仲姜盘细节图

也正因为此,我们更加能体会到子仲姜盘的珍贵。它诞生于青铜盘艺术最璀璨的时代,而无论是器型还是工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而子仲姜盘的魅力还远不止如此,它记录的爱情故事和背后的漂泊传奇,更是为它渡上了一层温暖人心的时代滤镜。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子仲姜盘的故事与传奇

要走进子仲姜盘背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盘上所刻的6行32字铭文:

铭文

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师作

为子仲姜沫

盘孔硕且好

用祈眉寿子子

孙孙永用为宝

这段金文写下来就是: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铭文拓本

其中几个关键词:'子仲姜'可以理解为'内子仲姜',也就是夫人仲姜。

'子子孙孙永为宝'则是青铜器铭文中的一句常见用法,有时也写作'子孙永宝用'之类。

这种用法大约从西周康王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出现,意思是希望这件器物能永远流传,让后世子孙也永远铭记珍惜这份祖上的荣耀。

为什么青铜器上常常出现这样的铭文呢?

那是因为商周时期,青铜坚硬的特质让人们相信承载的信息能永垂不朽,青铜器往往被当做'传家宝'一样。

春秋早期黄夫人盉及“永为宝”铭文

因此,只要贵族想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永远留个念想,往往会铸造一件青铜器,用铭文镌刻下来,用来传于后世。

那么铭文中的主角,2600多年前的太师和夫人仲姜,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按春秋时期晋国官制,太师为国家重臣,主要工作在于职掌礼乐音律,也负责教授诗歌。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多时候处理文化工作的重要岗位。

这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的太师,也确实像一个文艺男青年,在老婆仲姜死去后,不但为她精心制作了美轮美奂的青铜盘,还刻下了横亘古今的告白。

春秋列国形势图

他的老婆仲姜,从名字来看就不是一般人。

首先根据同辈兄弟姐妹的排行顺序,'仲'的意思是家里排行老二,而其他人则是老大为伯(孟),老三为叔,老幺为季。

如今的成语里还有一句'不相伯仲',指的就是势均力敌,难以区分冠军和亚军。

仲姜,就是姜家的二小姐。

那么是哪里的姜家呢?

春秋时期那些嫁给诸侯重臣、留在青铜铭文上的姜家姑娘,绝大多数都来自一个显赫的娘家。

那就是当时的姜姓齐国,春秋五霸之一。开国君主正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被尊为太公望的姜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虽然今天的人们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姜家的后代女子往往大胆地走出闺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春秋乱世中。

如今的姜子牙形象

从春秋早期开始,姜齐的贵族女子就经常被派与列国诸侯联姻,通过婚姻这种家庭的纽带巩固两国邦交和政治利益。

这种套路,《左传》里就提到:'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娶元妃。'

只要国君即位,肯定会推出联姻,加强国家之间舅舅和外甥关系的友好。

而齐国作为当时的泱泱大国,姜家的姑娘们自然特别受诸侯和重臣欢迎,于是大量公室贵族的姜家小姐们走出国门,喜提跨国婚姻。

诸姜形象复原图

这些出身高贵的姜家女子,被历史学家称作'诸姜'。在阿伦看来,她们在春秋的历史文化里,刻下了一道鲜艳的石榴红。

首先她们美貌。

比如《诗经·硕人》就现场直播了庄姜出嫁卫国君主的惊人盛况。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看来姜家姑娘的盛世美颜,让当时的游吟诗人大饱眼福,催生了'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夸赞美女的万能模板。

此外更重要的是,齐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齐桓公更是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出嫁的姜家姑娘拥有娘家的政治靠山和丰厚陪嫁,即使远嫁国外,也不用担心受夫家委屈。

春秋齐侯盂(yú),现藏河南洛阳博物馆

比如这件著名的春秋齐侯盂就是一件陪嫁器,忠实记录了一位贵为齐国君主的老父亲,在二女儿(另一个仲姜)出嫁时充满爱意的叮咛:

齐侯作朕(媵)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宝)用之。

我为我的二女儿仲姜做了这件陪嫁的宝盂,希望她能平平安安享清福,子子孙孙记住她的美德。

就这样,身后有着母国支持的姜家女儿们,在一段段跨国姻缘里,施展着为齐国谋利益的抱负,享受着来自老公的信任和宠爱。

虽然她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行事过于大胆,后来曝出丑闻引发了国际争端,但嫁给晋国太师的仲姜,显然不在其中。

巧夺天工的子仲姜盘即是明证。

今天的我们能够想象,当流水叮咚倾泄其上,青铜鱼兽旋转圆舞,如此浪漫的青铜器,既是世间仅此一件的艺术珍品,又何尝不是太师对仲姜一往情深的表白呢?

而这份深情的告白,在子仲姜盘沉睡千年后,还拥有了一段更令人动容的回归传奇,见证了一位富商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眷恋。

在近代,子仲姜盘于山西出土,作为前所未有的青铜器珍品,此等宝物迅速引起了当时文物贩子的窥伺。不久后就不幸离散海外,不知所踪。

这段时间里,没有人确切知道子仲姜盘的下落,它如惊鸿一瞥,消失在战火纷飞的中华大地。

有人说它落入了英国贵族之手,还有人认为它已毁于日军,不存于世。

悠悠岁月转瞬即逝,还好时光并没有遗忘这件中华瑰宝。上世纪90年代,驻外机构奇迹般地追踪到子仲姜盘的踪迹。

这件宝物,竟然现身于香港,此时的主人是一位香港富商,时任太阳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叶肇夫。

上海博物馆

在紧急安排下,1994年8月14日,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和副馆长王庆正赶赴香港,来到叶氏的办公室。

原来他最近从一家古董店重金买来了此物,但因子仲姜盘器型奇特,从来没见过,所以一直不敢确定真假。

当饱经沧桑的子仲姜盘出现在马、汪二位专家面前时,看着能转动的青铜鱼兽和内壁的铭文,他们很快验明真身,内心激动不已,感慨万分:

这流落百年的稀世珍宝,还好幸存无恙啊!

这次会面结束后,马承源虽然回到上海,但一直牵挂着子仲姜盘。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落成,1997年为喜迎香港回归,他专程写信给叶肇夫,希望能借子仲姜盘展览。

谁知叶肇夫很快回复:可以展览,另外这件东西你们不用借了,我送给你们。

于是失落多年的子仲姜盘,与香港几乎同一时间回归了祖国!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这位佳人终于不用再天涯漂泊,而是能从此安安稳稳,永远美丽。

而它的绝世容颜,除了曾倒映缱绻感人的爱情,还见证了中华崛起的荣耀。

阿伦说:

面对逝去的仲姜,2600年前在子仲姜盘上刻下铭文的太师,不知是否会午夜梦回,想起以往:

'我的姜家二小姐,你别怕,看看这神龟悠然,莲池鸳鸯,来生我等你回望。'

尽管这场回眸迟到了千年,但独一无二的子仲姜盘,沧海桑田,百年孤寂,淬炼出了传奇:

子仲姜盘,是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它用圆熟的设计与高超的铸造,更新了学界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发展的认识。

子仲姜盘,也是一件满载文化的青铜器。作为'沃盥之礼'的代表器物,它见证了中华文明连绵千年的文化礼仪。

子仲姜盘,更是一件闪烁历史温度的青铜器。

2600多年前,它诞生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誓言,2600多年后,虽然曾历经漂泊,但在中华儿女的家国之情中安然归来,飞越了时间沧海,在历史的记忆里留下了一抹甘甜的回味。

我是作者史徒行者阿伦,关注我,分享走心历史,品鉴宝藏文物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