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桥唐山村的一些印象

文/南亭(蕲春向桥乡人)

有读者在“家乡文化天地”公众号下留言叫我写一下唐山村,当时因种种原因,犹豫了一阵,没有写。今天有点空,我还是欣然打开电脑,开始了关于故乡唐山村的写作。因为我知道,我所写的唐山村,并不是关于这个美丽山村的唯一定论,只是长久岁月映绘在我头脑中的一幅画卷,其他的人,或以后的人,他们完全可以打开他们的脑海仓库,从另外的情感和视角,写出完全不一样的唐山村出来,故我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唐山村风光美丽多姿,不同的摄像机,可以拍摄出很多种不同的美丽照片出来。
在向桥乡内,唐山村和棠树岭村的地位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地位,既包括地理位置的高度,也包括了两村村民们大致的生活方式,甚至于两个村村民的人数,也几乎是相差无几的。通过现代人的精密测量,向桥乡雄伟壮阔的古角山高度有一千多米,在蕲春县内位居第二位,它高高俯瞰着西北方向的向桥乡全境田原,它冷峻面目的余光,似乎也远射到青石镇、刘河镇的一带远方,为向桥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出路,长久地在作种种思索和指示。如果把这尊伟岸的山峰比作一座神祇,那分别居住在它左右两边的棠树岭村和唐山村,就天然的是它的两个侍卫,拱卫着这座大山,这两个山村是如此地左右对称着。
两个村村民居舍的位置是差不多的,如果从向桥街上向上走,爬上这两个村的辛苦程度,所流出的汗水,是几乎一样的,这也许是向桥先人们选择在这两处水平地方休养生息的一个直观理由吧。山左的棠树岭村多楠竹,多杉木,山右的唐山村则另有变化,它的山林比较单纯,山土多呈灰白色,山坡上几乎松树林占了主流,夕阳照耀之下,满山满谷的松涛声,是唐山村最富诗意的美景。山岭上,除此之外则是满山的“季木柴”,这是一种多年生的似灌木而实为乔木的一种植物,叶小而密,枝杈发达,用规范的书面语不好表达,乡民们称之为“季杂”,见者可以意会得到。在唐山村,这种满山遍野、快生快长的植物,对于全村人,甚至于对全乡、外乡人,都是意义重大的,它是打工年代之前,蕲北乡民们居家的主要燃料。
这种不起眼的量多易采的经济植物,在向桥乡以北的各黑石山峦中广为生长,并不择地,却以唐山村输出量为最大。由西向东数,枫树村、狮子堰村、棠树岭村、桐油畈村、龙井村、曹大山村都有生长,但这些村,或因产量不够大,或是因为路途过于迂曲遥远,羊肠小径无法交通车辆,难以运输,造成了长久以来,唐山村是向桥乡的燃柴输出大户。这种植物,待秋后天高气爽,雨水稀少时用弯刀把它砍下山,第二年的同样时节,再扛冲担弯刀上山时,它们又蓊蓊郁郁地长起来,遮盖了它们千刀万斧的伤痕,满山满岭青翠一片,并不比去年上山时矮,这是大自然对蕲北山区人民的一种慷慨馈赠。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秋季清晨起雾结霜时,开门去上学,总看到白水河坝公路上一队队推着独轮车的人们,独轮车吱吱吱地作响前行,他们肆意地交谈着农事和家常事,一队接着一队,也像去上学的学生一样。他们不是去上学,是去上山,他们都是上唐山砍柴的人,都是百罗村、童咀村、刘寨村、白水村等处田多山少的农民,在每年秋天所要做的艰苦功课。当太阳偏西,那霞光染红到白水河方向的时候,这一队人马又推着长条“季杂”柴,反方向走在白水河坝公路上。有些人脱去了上衣,露出黑红的臂膀使劲推车,远远看上去,他们的队伍就没有早晨时有形了,显得很潦草,有些年迈的人,实在推不动,就停在路边,蹲下来看着河坝下别人家新栽的油菜苗发呆。只要第二天不下雨,这河坝公路上的情景,又和昨天上演的一样,红红的朝阳与黄晕的夕阳,永远是家乡平原人上唐山砍柴的深沉背景。独轮车载着长长的青柴吱吱吱地响着,白水河两岸的累累人家,也在朝阳升起和夕阳落下时,各各升起了白色的或灰黑的炊烟,演绎着各家各户柴米油盐的平凡故事。这些黑白炊烟的袅袅升起与随风飘拂,实是与高高古角山边的唐山村分不开关系的。
从古角山峰的高度来看,人力砍柴搬运如同蚂蚁,再忙碌也仅供一个家庭冬、春二季的烧煮所需,自供自足,与钱发生不了关系。之所以称唐山的这种“季木柴”为向桥乡古老的经济植物,是因为它能为一些苦力人员带来钱钞,能与远乡、外乡人作货币交换,能让一捆捆的山中植物变成家庭所需的其他物品,这得益于唐山村林木的丰茂与道路的修通。唐山村公路,是哪一年修通的,笔者确不知晓,这个工程量是很大的,凭眼看,就知道是辟山削坡式的硬项工作,丝毫不能起巧的。路面够一辆东风汽车上山,但常走唐山公路是本省出产的手扶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结构简单,皮实耐用,每个村都有几辆,担负起砖石土木的运输工作,若能行走唐山公路运季杂柴下来,那说明这位司机的水平已经硬核过关,完全可以胜任向桥乡的各处路况,而绝无心再担忧什么了。多年以来,陡峭而又弯曲的唐山公路,是向桥乡所有开机动车人员的技术考试场,上山怎么开,下山怎么开,空车怎么开,这都是几代老司机教育新司机的肺腑之言,是人命关天的。
向桥乡林业站就设在唐山村的山脚下,在木材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年代,这条路上的木材来往很敏感,检查得很严格,如后来的查赌禁毒一般。山多田少的唐山村人民,为让生活过得宽裕一些,只能到山涧里把柴刀磨锋利一些,触目山岭处处是青柴,任人砍,你有多大力气挑到收柴处,就能换回多少宝贵的纸币,过上相对应的生活,这一切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同是靠山吃山,山那边棠树岭村人有一片竹海,竹片在他们手里可变成各类农家必用品,竹子速长速长,年年不缺,不在国家战略物资的管控之内,籍此可轻松地解决许多人生忧愁烦恼,但是唐山村人从没有妒忌过。他们只是朴实地坚守着柴刀和冲担,热情地招待着各地上山的机车司机们和收柴人,过着一种简单和清爽的生活。祖辈们卖柴的足迹遍布四方,沉淀下来,归纳起来有两个方向,一是向西面朝乡政府向桥街,另一面是向东的黄梅县,那处有五祖寺、龙感湖,经济很活络,因这层关系,唐山村多家多户都有黄梅县的客情朋友。
不知内情的人们,以为山高地僻必然导致闭塞落后,唐山村是向桥乡落后的地方,其实,唐山村地灵人杰,无论是从前的教育领域还是后来的商业方面,唐山村都有着出类拔萃的人物,影响着向桥乡的前进发展。和山那边棠树岭村一样,虽居于全乡的最高位置,但唐山村人的讲话口音与向桥乡平原地带是一样的,毫无分别。这里也回荡着向往读书的空气,在八十年代中,好多家庭都保存着古典小说和流行的报刊,如《说岳全传》和《今古传奇》、《湖北青年》、《知音》、《读者》等杂志,令人颇感意外,因为上山的路是那么陡,那么曲,离向桥新华书店和邮电所的路程是那么远。
向桥中学的教育,向来在全县出色,回忆起来,从前的一位老校长,为这项业绩的荣光是立过功劳的,他就是王光启先生,这位老先生做事有魄力,锐气足,初次见识,很多人以为他是武汉等地方外派来的干部,但他就是地道的唐山村人。他是解放后我乡第一批三位师范生之一,时代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为有用的人才,散播到全国各地。向桥乡有口皆碑的朱怀春先生,也是唐山村人,他是向桥乡商业界的先驱,做生意很成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简陋向桥街上最兴隆的商店,就是朱怀春先生开的,他启蒙着许多世代驱牛种田乡民们的商业意识,影响着偏居一隅向桥人的商业思维,九十年初,向桥境内的第一间民营工厂,也是朱怀春先生开的。朱怀春先生的女儿朱秋敏女士,也同样是商业上的著名成功人士,向桥乡的山区旅游开发工作,就是她领衔招商带队建设的。唐山村的清新空气和优美风光,孕育出了杰出人物,在此不便一一列出,这无不证明了“地灵人杰”这一古老真理。
除了上述的这些,唐山村还有众多的奇石和故事传说,比较著名的有“落星石”、“撑腰石”、“涸龙奔江石”、“鹞鹰石”和“神仙洞”、“圆椅洞”等等,每一处奇石和石洞,都伴随着一个亦真亦幻的动人故事。这些发源于人民劳动和心理渴望的故事,唐山村的人民都会讲,都是他们饭桌上代代相传的教育资料,和客厅里与山下各处客人们联谊的纽带,是唐山村人民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厚文化财富。

家乡文化天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宣传乡土文化

欢迎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