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215:信陵君救赵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jí)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shū)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1、信陵君:魏公子无忌,魏安釐lí王异母弟,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2、罪:用为动词,犹怪罪; 3、亟:危急,紧急; 4、悉:全部;临:攻伐; 5、岌岌:形容极其危险; 6、纾:解除; 7、奚:何,有什么。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1、诛:指责,责备。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zhūn)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1、谆谆焉:形容反复不休; 2、平原君:名赵胜,赵惠文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 3、婚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信陵君的姐姐嫁予平原君,故谓;激:激励、激发; 4、使:假使。
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1、姻戚: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2、当:抵得上; 3、兵甲:代指军队; 4、社稷:代指国家; 5、倾:倾覆、灭亡;殉:犹陪同死亡; 6、谢:认错,谢罪。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1、侯生:指侯赢,魏国隐士; 2、如姬:魏安釐lí王的宠妃; 3、卧内:卧室,内室; 4、自为计:为自己考虑; 5、曷若:哪如; 6、唇齿:唇亡齿寒的略称,比喻利害相关; 7、激谏:激烈率直地诤谏。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1、说:说服; 2、报:报答; 3、隙:空闲,闲暇。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1、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2、幸姬:受宠爱的妃子; 3、夷门野人:指侯生,因其曾为大梁夷门监;战国时魏都城大梁的东门;野人:村野之人。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xiàng)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rǎng)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zhuì)旒(liú)久矣。
1、习:习惯于; 2、背公死党:违背国家利益而为朋党效死尽力; 3、守节奉公:坚守节操,一心为家着想; 4、重相:指大权在握的宰相;威君:有显赫声威的君主; 5、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所产生的愤怒; 6、穰侯:名魏冉,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曾权重一时; 7、虞卿:战国时游说之士,在赵国被封为上卿,后因解救朋友魏齐,放弃卿相之位,和魏齐一起出奔魏国;布衣之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的朋友; 8、赘旒:连缀于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的君主。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1、专:仅仅,只是;系:犹拘泥; 2、公然:犹言光明磊落,公开而不掩饰。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1、虽然:即使如此; 2、径请:直接请求; 3、素:平素、常日; 4、疏:疏忽。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1、肃:恭恭敬敬; 2、衔恩:接受恩惠; 3、卖恩:用小恩惠收买他人; 4、履霜之渐:原谓踏霜而知寒冬将至,此处犹言事态产生严重的后果,是一步步发展来的。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huī)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1、植党:树立党羽; 2、葬原仲:原仲是陈国大夫,死后,齐公子季友前往陈国葬原仲,季友参加原仲的葬礼是出于私人友谊,孔子认为是不合礼法的; 3、翚帅师:翚为鲁国大臣,字羽父,诸侯伐郑,宋公派人到鲁国借兵,鲁公拒绝,羽父固请而行;此为强臣无视君主的行为。
《信陵君救赵论》全文: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jí)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shū)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zhūn)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xiàng)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rǎng)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zhuì)旒(liú)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huī)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诛信陵之心,暴信陵之罪,一层深一层,一节深一节,愈驳愈醒,愈转愈刻。词严义正,直使千载扬诩之案,一笔抹杀。
唐顺之:1507年~1560年,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世称荆川先生。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官翰林院编修。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他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他是明中叶重要的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既推崇三代、两汉的文学传统,也肯定唐宋文的成就。认为为文应直抒胸臆,明白晓畅,反对"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有《荆川先生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