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乾昌 || 论道德与向亲不向理

朋友们大家好,公号今天推出我的文字,论道德与向亲不向理。还请大家批指。

中国人之于德国人的手握量杯做饭,正如北方人看南方人的论斤买白菜,在习惯了大板儿车一拉数十斤的北方人看来,南方人那不过是塞牙缝。这是文化的差异,无关孰优孰劣。

但今天说的不是白菜,而是由此体现的文化差异。量杯上既有刻度,便丝毫不能差的。不能差的不是刻度,而是准则。准则是什么?是人与科学达成的契约。契约精神渗透在骨子里的德国人,若没了这份精准,很难想象他们还能把日子过到甘之如饴。非但德国,整个西方文明下,都信赖并信仰于契约精神。这是海洋文明的共同特征。由于习惯按契约办事,于是不论心而论迹。“迹”,就是事实,就是真理。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只承担事实的结果而非道德的审判。于是,西方没有“破鞋”的说法。就算当总统,守法第一,却不必因为职务的缘故承当天然的道德表率。克林顿出了拉链门,虽于德有亏,但若非法律判定他下台,还可以继续。因而他们不存在人设崩塌的问题,如此,大家反容易做真人。

但做真人的前提,是大家尊重共同认定的真理。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就不像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的无论对错,都不可反驳与质疑。老师是是权威,是伦理,权威与伦理代替真理。

我猜想,西哲思想的诞生大概与他们文明的演进方式有关。在希腊城邦,人们乘一条船出海,要保持一定航向,就得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任何一个人的错误行为都可能导致船倾人亡的结果。既然大家是一条船上的“贼”,彼此性命攸关,因而容不得谎言存在。这种分险共担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因而对真理与事实的守护也成了所有人必须恪守的底线。及至后来,出于对个体利益最大程度的维护,大家皆让度一部分私权,形成一种公权来代替所有人管理日常事务,就促成了国家。公权的存在是为保证私权,所以契约的签订必须保证透明与公开,这就需要规则作为保证,而规则务必精准,于是产生了对刻度的信仰与信赖。

怎样的文明样态诞生怎样的思想,西方哲学思想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而逻辑能力为后来的实证科学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文艺复兴的发生与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体系发端并兴盛于西方不是偶然。科学结论的得出是反复验证的结果,为了保证实验的精准,对刻度必然有严苛要求。由此看来,德国人的用量杯做饭,并非我们所以为的“刻板”,实际是他们科学思维惯性的体现。

科学思维依据首先是实事求是,是精准严密,而非不求甚解、大而化之。这就跟我们哲学思想的发端截然不同。我们先哲提出的观点多基于感受与经验,而缺乏逻辑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多用感官上的经验与感性的类比。这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本源与本质的不同。

农耕文明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也有观察日影判断时间的方法,但到底不够精准。日升日落与月圆月缺。这种感官认识更易培养人的感性与诗意,而不是理性与逻辑。顺从天意的结果是发展出农历与节气,但终究还有余量,播种与收割早晚三五天不至影响根本。因而涵养出一种田园式的放达,对各方面影响深刻。体现在文学层面,对时间的表述,常见一盏茶或一顿饭的功夫这样的说法。而一盏茶或一顿饭所占有的时间,于不同人会有迥异的差别。但中国人以为不必深究,八九不离十就好,若太过考究反而显得死板。所以国人的不守时有着文化考量。小农经济的本质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家庭内部分工是你耕田来我织布,生产与生活相对独立,只有抵御灾难或面临战争等极端情况时,才联合起来。因而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单元是血缘与伦理。若以父子叔伯到堂亲姑舅画一个圈儿,越近于圆心越亲,反之越远。鉴于生产生活实践,自己人当然向着自己人说话,于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就有“向亲不向理”的现象。毕竟在洪荒时代,理不能当饭吃,但亲人则可救你一命。依附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礼教就在所难免。亲缘的本质是伦理,伦理的本质是权威,权威体现于规则就是纲常。则无论父子还是君臣,纲常是大义。父子大义莫若孝,孝之首则为顺,不顺则不孝,推而广之为治国理念,便是以孝治天下,家国一理,国要的是顺民,于是便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便成了天然的正义。于是,封建王朝最注重的就是孝,孝则须顺,顺即生杀予夺全由我。可见封建皇帝的尊孝,看似是行仁义,实则维护封建秩序。当不孝不顺便大逆不道的观念深入人心,则顺父就是爱父,忠君就是爱国,造反就是无君无父。

而忠与爱皆是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有忠心与爱心。这就形成了“论心不论迹”。

什么叫“论心不论迹”?

一家养育了两个孩子,成年后分家,一个家境殷实,另一个家境贫寒。若去探视父母,则礼必有厚薄。于是孝心就可能存在被物化的可能,于贫者不公。于是为关照起见,便论心不论迹,心诚即可,无需以物照人。但心诚与否无法量化标准,于是为表明心迹而发挥超凡想象力,创作出著名的“王祥卧冰”与“郭巨埋儿”的故事。但编故事的人为表虔诚却罔顾事实,根本未考虑找来一块石头砸开冰面,亦不考虑杀子带来的法律问题,只要心诚就可感天动地,就有了天然的正义。因为孝是最大的德,德是最大的礼,礼可代替法律。

千百年来,人们感动于王翔和郭巨们的孝心,却从不问有无更佳解决方案,似乎连问的念头都是大不敬。于是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中国人的不尊重事实与不关注真理。因为道德就是真理、礼教就是法律。

而道德是无以规矩不可量化的东西。因为道德的不可捉摸,就容易造假,形成一种局面,话说的漂亮就有道理;因为道德不可衡量,则语言就成了道德的标尺。谁掌握了语言上的道德高地,便拥有了实质的正义。于是对那些心地纯良却笨嘴拙舌的人就很不公平。真正有孝心的人只做而不表现,真正有道德的人只遵守道德而不标榜,结果是做得好的反不如说的好的。则伪君子的诞生就不可避免,则人人热衷于首先树立道德牌坊。

由于“论心不论迹”,则可以不必举证,只要认定你是破鞋,便首先从道德上干翻了你,是否符合事实反而没那么重要。人一旦失去道德庇护,则一切行为都可归于不轨,则一切好与不好根本没有辨别的可能与余地。道德终成杀人武器。

于是,为趋利避害的圣训与目的,占有道德高地的人,就容易形成联盟,形成团团伙伙;又手握道德的武器而具备生杀予夺的权利,就成为“自己人”。

于是,现实中,“自己人”的概念非但是亲缘关系,更晋升为利益联结。

于是,我们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寻找“自己人”。

在社会中,首先要认老乡,在组织或团体中,首先选边站队。因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耗费最多精力的不是工作,而是人际关系。

当国人之间发生矛盾,向来有德高望重者会劝一句:争啥!那可是你爸!吵啥!那可是你领导!闹啥!都是自己人!

国人解决矛盾的第一原则是和稀泥,而不是讲道理,和稀泥的结果是表面看问题得以解决,但实际只是掩盖问题。等到矛盾在心底越攒越多,终于爆发,则翻脸成仇就是必然。

于是我们看到——

海洋文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而农耕文明下人与人是一种人身依附下的远近亲疏。

维系契约靠法律,维系关系靠伦理。

海洋文明注重法律,农耕文明常讲道德。

法律是客观尺度,道德是主观意识。

不重视法律而重视道德的社会,就容易把理想寄托在圣人君子身上,而圣人君子的特征就是竖起牌坊。但只要是人就具备人性的复杂一面,难免为矫饰与自我标榜而造就大批伪君子。由于道德是可以被翻来覆去阐释的,于是巧言令色者常常会占领道德高地,若再附以强权,则弱势者毫无反驳余地。

造成的悖论是:坏人常常向好人讲道德。

道德既是武器又是牌坊。正因有这样的便利,拥有武器的道德与占领道德的武器就一本万利,谁还甘愿再讲道理?

作者简介:
韩乾昌,甘肃天水张家川县人,70后,汉族,现居兰州。喜欢文字,崇尚自由。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悲悯的现实主义者。偶有心结,小撰成文。出版有乡土散文集《乡关何处》。
(0)

相关推荐

  • 制度与责任融合发展的三重境界

    作者简介 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制度是人类生存所寓于的规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制度构建 ...

  • 2020社工考试重难点解析: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心优雅 2020年社工考试季,[社工客]推出考点重点解析系列内容,协助你学透每一个知识要点,掌握各个专业技能.助力百万社工成长,[社工客]陪伴每 ...

  • 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境况

    儒家家庭伦理现代化面临着孝道现代化.家长现代化.家庭现代化的三重境况.孝道现代化的关键是注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家长现代化的关键是注重自由和平等:家庭现代化的关键是注重家庭与公共领域的贯通. 天理的祛魅 ...

  • 从苏东坡背弃誓言,看诚信文化与契约精神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刚刚从命悬一线的"乌台诗案"脱身的苏东坡,带着满身疲惫和一家老小,踉踉跄跄地来到了黄州. 黄州对苏东坡是非常重要的一站.散文名作<前后赤壁赋& ...

  • 裤子 | 韩乾昌

    前阵子,上班路上,昂首阔行,高抬腿不可一世,忽觉某处飕飂有风,一摸,一对白板,喊出的却不是"和了",而是"妈呀!" 原来牛仔裤"狗窦大开". ...

  • 羊 | 韩乾昌

    是的,我杀死了一只羊羔. 且现在,随着文字写出,我将再次杀它一回,这回的苦毫不亚于当初. 那时,随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从马关辗转梁山.一段生活的结束,是另一段生活的开始. 在马关,已安住七年,那里有亲 ...

  • 杏儿 | 韩乾昌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深情还是薄情,要说深情,听过我最深情话的人,现在已面目模糊,要说薄情,一些过去不在意的事,现在历历眼前.比如一些树. 所想到的头一棵树,便是儿时我家院中厨房背后那棵大接杏树.正是这棵树 ...

  • 韩乾昌品第一奇书 | 我想有个家

    我想有个家 --李瓶儿性情演化分析 读者熟悉,以嫁入西门府为界,李瓶儿前后性情变化是很大的,乃至有读者认为是作者塑造人物上的败笔.咱们依其人生轨迹试着辨析一下. 李瓶儿出身成迷.仅知因满月贺礼中有人送 ...

  • 村庄卧在草垛上 | 韩乾昌

    面对村庄时,人才发觉想象的空洞与词汇的贫乏.村庄不是脑中的概念,也不是写出的文字,村庄只能被感到.这是当我某天遥望故乡时,发现的道理.那时,我望见月亮在天上,带了她淡淡地哀愁,倚住低垂的屋檐,忽然跌落 ...

  • 颠山 | 韩乾昌

    "颠山",在我老家话里,是离家出走的意思.但离家出走所表达的萧疏淡漠,远非颠山之生动果决可比."颠"既反映离家时的状态,"山"又直指目的地所 ...

  • 晴雯的诘问 | 韩乾昌

    晴雯死前是不甘的.她的不甘在于至死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何罪.她搞不懂为什么啥都没做的反而比啥都做了的还该死.她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问了宝玉十万个为什么. 但她等不到回答的.等不到回答的晴雯做了芙蓉花 ...

  • 有些路,走着走着就断了 | 韩乾昌

    那年初春,赶回去时,舅爷已安卧一捧麦草之上.多少具体,陡转虚妄.无边落寞搡我出门而去:又被什么导引,走向暌违多年的河湾.河湾里曾发生的事,轮番敷演.多少次,跟了表哥及一众伙伴,垒沙成坝,于河中洑水嬉闹 ...

  • 女人 | 韩乾昌

    我以为,三十五岁以上的女人才叫真正的女人. 三十五岁以上可谓真正的女人,不是因为她们的成熟,而是她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三十五岁以下的女人之所以还不算真正的女人,因为她们一直在犹疑徘徊.她们越想要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