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应该扎多深?

原创王蓄之 天下无疾 今天
理论上,一个治疗点的确定,包括经度、纬度和深度三方面。上一章《选经》,主要讲如何确定经度;上文传统腧穴理论、分形理论,以及局部选穴,价值主要都在纬度选择上。这里的选层,针对的是第三点:深度
实际上,真正的针灸临床上,深浅大多不是由头脑选的,而是由手取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针刺深浅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针刺过程中,由医者右手随指下感觉,判断其机动变化,在针刺当下决定的。因为是感觉,而每个人对感觉的描述多不一致,比如沉、紧、涩、阻挡感,所以不好统一命名。这种感觉可以有轻重,轻者如羽毛柳絮,重者如木板石板。各部针下常见的感觉,及其临床意义,会在《手法》章中详解,且待下文。
或有朋友提出疑问:穴位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深度,初学者如何才能把握呢?实际上,针刺深浅虽主要由当下手感决定,但仍有部分情况,针刺的深度是需要选择的
比如头部皮下即是颅骨,实欲深刺而不得,只能浅刺、平刺;又如后头部、躯干部(胸背胁部肋骨所覆区域),内有重要脏器,即使是从业多年的针灸医生,要深刺也需要相当谨慎。初学至此,不刺也罢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有些人怕疼,针尖未及已大声呼痛,深刺多难。不过,这里重点想讲的,是关于脉象浮沉。
如《诊法》章所讲,脉象可以反映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其中浮沉二象与针刺深浅的关系最大。浮脉表示气盛于表而不足于里,沉脉相反,在表之气多不足。至于其内部之气是否充足,还需要参考脉象是否有力。问题是,当脉浮于表,该深刺还是浅刺?沉于里呢?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对浮脉再多做些解释。气盛于表,常见的机制和解释是,外邪入侵,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针刺治疗,其意在进一步鼓舞正气,助其逐邪,针刺宜浅
不过,临床见到浮脉,还常有另一种原因:脏气不足。当肾气或脾气不足时,收摄无力,容易出现某一侧寸部或尺部的脉象浮。相比之下,外感时出现的浮脉,往往是双手六部同浮。究其理,肾(脾)不足时,固摄无力,稍得气滞化风或生热,其沉潜便显不足。如此浮脉,多宜深刺。当然也不排除风火上逆之势难当,先从上部浅刺重刺加以疏泄的情况。
相比之下,沉脉出现时,不论是虚是实,多宜深刺。因其气在内,或因无力不足以出,或因邪实困阻于内,针刺不至其所,均难以改变病势。
观时下针灸学教材,谈到针刺深浅,常以年老体弱者宜浅,盛壮者宜深。实际上,这个说法的背后,有一层隐含的意味,深刺会泻气。实际上,深浅本身与补泻关系并不太大。刺浅而重同样可以泻,刺深而轻同样可以补。将针刺深浅与补泻并论,容易混淆视听。
总结一下,决定选穴深度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因解剖结构所致的不得已,二是从脉象浮沉所见的气机病势。 至于其他各种脉象对针刺的指导价值,以及脉诊不同部位对针灸选穴的意义,诸多《学针灸》书上未及探讨的问题,将在今年的针灸初阶课上,一一道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