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生平资料简介】罗曼·罗兰怎么死的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

  1944年12月30日,在法国巴黎东南古老的尼淮内运河旁,当代文学巨星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尔基称他为“法国的托尔斯泰”。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诞生于尼淮内运河畔的一座小屋里。父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位激进共和党人的后裔,职业是公证人;母亲是天主教徒,爱好音乐。罗曼·罗兰自幼体弱多病,但他聪明过人。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入迷,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他具有奇特的魔力。童年时代,他就显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并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上中学期间,罗曼·罗兰就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坛巨匠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立下了“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19世纪末期,他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早期主要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1898年他写了戏剧《野狼》,影射当时的德雷福斯案件,引起轰动,几乎整个报界都对他进行攻击,朋友与他断绝往来,他所任教的大学也差点将他除名。

  1903—1912年间,罗曼·罗兰以自己的生活史为题材,写出了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著作被认为“20世纪初世界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收获之一”,高尔基称其为“长篇叙事诗”。这部小说使罗曼·罗兰获得1913年度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和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由此蜚声法国和整个欧洲文坛。

  一战期间,罗兰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后来,他又花11年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欢悦的灵魂》。十月革命以后,罗曼·罗兰思想逐渐发生转变。1931年他写了一篇长文《向过去告别》,表明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转变。30年代,罗曼·罗兰一直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列。他曾任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积极投身反法西斯、反侵略的国际政治运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希特勒军队对法国的入侵,使罗曼·罗兰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他是在家乡德寇占领区维莱兹度过战争年代的,尽管他这时疾病缠身,与朋友隔绝,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写作,不愿虚度时光。战争期间,他写下了《贝多芬》等名著。1944年8月,巴黎光复,11月初,年近八旬的罗兰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巴黎,祝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他最后一次出门活动。

  1944年12月30日,患有脑血栓的罗曼·罗兰因脑溢血突发倒在家门口。当亲友们要送他上医院抢救时,他摆摆手,并在临终的时候背诵了《向过去告别》中总结一生的一段话:“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脑袋!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这位伟大的作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终年78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