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桓水与白水水系考析

———兼谈邢澍《桓水考》

西北师范大学 漆子扬

摘要:

本文根据具体地理水系,在实地勘访的基础上,对古今有关桓水诠释的古籍文献,进行细心地索证辨析,剔除文字绿苔,辨别真伪,理清了历代关于桓水、白水、羌水、垫江、洮水、西汉水、白水江、白龙江等水道记述的纠葛。

关键词:

桓水\白水\邢澍文献辨析

一、古桓水即白龙江

《尚书·禹贡》曰:“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郑玄释桓为山名,笺云“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下》陇西郡注:“陇坻谓陇坂,即今之陇山也。”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十六《桓水》引段玉裁言从其说。

孔安国、马融则以桓为水名。孔安国《传》说:“西倾,山名。桓水自西倾山南行,因桓水是来。”《史记·夏本纪》裴莟《集解》引马融云:“西倾山因桓水是来,言无余道也。”唐代杜佑进一步肯定了二人的论述,并指明了西倾山的地理方位。《通典》临潭下:“西倾山在郡西南,吐谷浑界,桓水所出。”西倾山,位于四川北部甘肃南部。郡,临洮郡也,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城。至元代,朱祖义融会微义,诠释更为详尽。他在《尚书集解》卷三中曰:“西倾本属雍州,在梁北境,梁达帝都,别无水道,故必循自西倾,因桓水而来。自桓水以舟浮于潜水,自潜则舍舟陆行,以过沔,然后入于渭水。自渭绝流至河乃达帝都。”

清乾隆元年许容、李迪等监修的《甘肃通志》引《一统志》曰:“白龙江,即西倾山南所出之垫江,桓水之异名。”清嘉庆年间,著名朴学大师阶州(今武都)人邢澍,经过对白龙江实地勘访,撰写了《桓水考》一文,认为桓水即白龙江,上源亦称清江,北源之岷江俗称羌水。他说“古今水道迁移,或未可知。然求之目验而信,证之经文而合,则谈桓水者舍白龙江奚属哉?”邢澍的考证是符合实际的。光绪间编修的《阶州直隶州续志》亦认为桓水就是白龙江,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白龙江水系也与此相同。

为了进一步弄清白龙江水系,笔者曾于#$$%年$ 月中旬,对武都、宕昌境内的白龙江水系进行了勘访。白龙江源于西倾山东南郎木寺地区,流经迭部县城,东流过迭部县落大乡,东南流经舟曲县巴藏、憨板,过武都关村南,经舟曲县城、两河口、清水子,又东经武都县角弓、石门、两水、县城、汉王,至桔柑东有郭家河南流来汇,遂折向西南流,在月亮坝入文县境。又西南经文县临江乡,至尖山乡河口村东南流,经木元坝、畦子坝、沙圈坝,至武都县草河乡两河口村,有三仓河南流来汇,在薛家坪村流入碧口水库。白龙江主要支流有岷江和角弓河,岷江发源于岷县南部山脉分水岭,东南流经宕昌阿坞、哈达铺,至脚力铺村与南来的理川河相汇后,折向西南流。理川河源于宕昌北部山脉,因流经理川而得名。岷江经路古村折向东南流,经宕昌县城、临江、官亭、化马,至两河口入白龙江。角弓河源于宕昌东部、岷县南部的岷峨山南麓,南流经宕昌县永红、新寨,在武都角弓西北流入岷江。《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志》云:“白龙江上源曰阿坞河,出岷峨山西麓分水岭,东南流合数山水,又东南入阶州。”根据舆地水道,阿坞河即今岷江。据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岷江、临江,俗称白龙江。实则临江为岷江支流、岷江为白龙江支流,并非同一条河。齐氏曰:“白龙江出陕西岷州卫东南杨满城西北分水岭,垫江之北源也,俗曰岷江。一出岭下,南流经城东。稍西南,其一出岭南之分水岭,东南流来会。稍南有荔川河,自东来会。南数十里有临江,东北自岷峨西南流来会,折东南流经临江铺,西俗曰白龙江,亦曰临江。”荔川河,今称理川河,因过荔川(今宕昌理川)而得名,南流至脚力铺汇入岷江。临江,东北流经宕昌南阳、草波,在宕昌临江乡流入岷江。

二、古白水即白水江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广汉郡》于甸氐道下注曰:“白水出徼外,东至葭明入汉,过郡一,行九百五十里。”甸氐道,汉置,在今甘肃文县西。《水经注》记述较为详尽,卷二十《漾水》云: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又东南径邓至城南,又东南径邓至安昌郡南,又东南径阴平道故城南,又东径偃城北,又东北径桥头,又东与羌水(当为白龙江支流岷江,此处指白龙江)合,自下得其道称。南径白水县故城东,又南径武兴城东,又东南径吐费城南,流注嘉陵江。顾祖禹《方舆纪要》卷二十九引《水经注》:白水,西北出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与黑水合。水(黑水)出羌中,西南迳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据《隋书·地理志》载,邓至山在同昌县东南"# 里处,邓至城当在邓至山南,南濒白水。同昌县,西魏置,唐没入吐蕃,久废,治今四川九寨沟市(原蓝坪市)。安昌郡,治所在今文县西北二十里安昌河村。阴平道故城在今文县城西。桥头,古关隘,今文县碧口镇。黑水堡,在今文县西。黑水西南流经黑水古城,又西南流入白水。根据地名和水道,《汉书》《水经》《方舆纪要》之白水水系,当为今白水江无疑。

据笔者勘访,白水江源于四川岷山东麓,东流至九寨沟黑河塘,有源于舟曲县青山梁之黑河南流来汇,又东南流,经九寨沟市,在水沟坪与柴门关入文县境。又东流至安昌河村、石鸡坝、石坊、东峪口、文县城、尚德、横丹、玉垒,在薛家坪村流入碧口水库。在安昌河村,有源于插岗梁南麓的博峪河(中路河)经舟曲县博峪、中寨、马营北来汇入。在东峪口村,有马连河北来汇。白水江与白龙江出水库后,合称白龙江,至四川昭化县流入嘉陵江。

三、桓水白水错乱之辨析

甘肃南部地区,山大沟深,河水改道,几无可能,这和平原地区不一样。因此,古今水道比较固定,但古代文献对桓水白水的叙述却错误百出,水名水系水道错乱不堪。

其一,以为桓水出蜀山,流入南海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卷八下《蜀郡》云:“《禹贡》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班固的蜀山若指西倾山,则勉强可以说通;若指岷山或其他,那就错了。桓水源于西倾山南,自岷山山北东南流。且南海在先秦典籍中泛指南方,迄秦享六国后,始置南海郡,辖整个南方海域。西汉时东海别有定域,南海才确指今之南海水域。所以班固认为桓水流入南海是错误的。《水经》承班氏之误,以讹传讹。如卷三十六《桓水》,段熙仲、陈桥驿先生句读为“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将“西南”断到了下句,以致《水经》三句话全都说错了。第一,《水经》误把西倾山当成了岷山;第二,桓水源于西倾山西南,东南流入羌地,并非“西南行羌中”;第三,桓水并未流入南海。郦道元看到《汉书》《水经》与《书经》的逆忤,于是折中诸说,认为“岷山、西倾俱有桓水”。宋人林之奇予以否定,《尚书全解》卷九曰“桓水出于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唯此水耳”。

其二,以洮水为桓水

《水经注》卷二《河水》、四库本《尚书说》皆引《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莡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初学记》卷八《陇右道》引《沙州记》亦曰:“洮水出强台山,山东即洮水源,山南即垫江源。”另《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五引文仅个别字有所不同,大意完全一致。莡台,亦作强台,西倾山之异名。桓水实为垫江上源,称桓水为垫江,虽不甚确切,但勉强可通。垫江下文另论。洮水今名洮河,发源于西倾山北麓,北流经甘肃碌曲、卓尼、岷县、临洮,在永靖县入黄河。洮水属黄河流域,桓水属长江流域。南宋薛季宣《书古文训》误将洮水当成了桓水,明代学者相率而从,何景明《雍大记》认为“西倾山水经临洮,谓之洮水,又谓之桓水”;曹学莄《名胜志》洮州卫下,陆应阳《广舆记》临洮府下,乾隆元年《甘肃通志》卷五引《雍大记》,也都如此。

其三,以白水(今白水江$ 为桓水关于白水,《汉志》《水经注》已经叙述清楚,后代又和桓水混为一谈。如宋·夏莢《尚书详解》卷七“桓水,一名白水,一名垫江水”;清·徐文靖《禹贡会笺》卷八“桓水出强台山南,垫江之上源也,一名白水”;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漾水》篇和清胡渭《禹贡锥指·九州贡道图》借云“桓水一名白水”,《锥指》卷九又说,“白水自洮州卫流经文县、平武、剑州至昭化县东,入西汉水。此即《禹贡》之桓水,西倾之戎所因以来者”;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三十六则认为,“释桓水者,当以郦《注》所叙之白水为正”。杨守敬发现了前人的谬误,又不能细究原委,只好另生别解,疏《漾水篇》云:“考白水有二,自西倾山东流行徼外者,《羌水篇》之白水也。东南流行檄外者,此篇之白水,《一统志》所谓白水江也。”据《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白龙江支流岷江)出羌中参狼谷,经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又东南经武阶城西南,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今人熊会贞按云:“此即《漾水注》所谓白水,又东北经桥头与羌水合者也。”杨守敬不知《羌水》《漾水》之白水实为一条水,即白水江,故有是论。又清·齐召南《水道提纲》曰:“白水江即古桓水,亦曰垫江,源出边外洮源东南之西倾山,源曰裴杂塔拉,泉泽十数,泓涌成渠”,又东流“入陕西边,经武都关南,又东经西固所南,又东南与白龙江(岷江)汇,水势始盛”。武都关,今舟曲县城西#$ 里处武都关村。西固所,治今舟曲县,清代阶州州同驻地。清张严笃《洮州厅志》载:“白水江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藏族,东流经废迭州,又东入岷州境。《方舆纪要》云:西倾山绵亘深远,接番境,白水江出其阳,即《禹贡》之桓水。”《清史稿》卷六十四《地理志》也于洮州厅下注曰:“白水江,即《禹贡》桓水,一曰垫江,西自四川松藩厅入,径厅城西南,东南入阶州。”诸书皆误将白水江当成了《禹贡》之桓水,即今白龙江。另清代蒋廷锡《地理今释·禹贡·川泽》、王顼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又将羌水(岷江),当成了桓水和白水,皆曰“桓水一名白水,出陕西岷州卫东南分水岭”。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亦云“羌水出临洮,一名白水,即指为桓水”。岷州卫,明代置,属陕西都司,治今岷县,出分水岭之水实为《水经》羌水,系桓水支流,严格地说,既非白水,亦非桓水。孙星衍所说临洮,当为秦置临洮县今岷县。

其四,以白龙江为垫江桓水、白水、西汉水汇合后,流经垫江县% 今四川合江县& ,名曰垫江。也就是说桓水、白水都可称为垫江源,如《水经注》卷二《河水》、《初学记》卷八《陇右道》、四库本《尚书说》等引《沙州记》,《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五引文都以为西倾山南之水为垫江源。但若称桓水、白龙江为垫江或西汉水,那就错了。如上文《水道提纲》,不仅将白龙江错成了白水江,而且还错成了垫江。又如《魏书·吐谷浑传》:“阿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与为强国。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臣曰:'此水东流,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号垫江,至巴郡入江,度广陵会于海。’”西强山,即西倾山。仇池山,在成县西百里处,位于西汉水北岸。晋寿,汉之葭萌县,三国蜀改名汉寿,西晋名晋寿,故城在今四川省昭化县南。宕渠,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四川省渠到东北,隋名渠州。阿豺本问群臣西倾山垫江源水系桓水,而长史曾和妄为附会,错将西汉水当成了桓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以讹传讹,谓垫江水由洮州(今临潭)径达西和、成县、阶州(治今武都)、略阳(今陕西略阳)、宁羌(今陕西宁强县)、文县界而后入蜀境。其实西汉水不出洮州,亦未经文县界和宕渠。西汉水在阶州与汉中府交界处入蜀,在昭化与垫江水相会,至合州(汉置垫江,今四川合州)与宕渠水汇合,于巴郡(今重庆市)入江。过宕渠者,宕渠水,非西汉水,更非垫江。《甘肃通志》尤其荒谬,在卷五《山川》洮州卫下曰:“垫江一名羌水,一名白水江,源出西倾山。”其意以为垫江、羌水、白水江、桓水是一条河,皆源于西倾山,但在西固城下曰:“白水江,在城南自岷州卫东南流入阶州,亦名羌水。”白水江、羌水又和岷江成了一条水,源于岷州东南分水岭。又卷六《山川》文县下,先说白水江过城南,又引《方舆纪要》说白水江即《禹贡》桓水,过西和、成县、阶州、略阳、宁羌,入文县界而后至蜀境,又认为白水江、白龙江、西汉水为同一条水,可谓混乱不堪。中国典籍浩瀚如烟,钱大昕曾说读书要两眼明如月,罅漏靡不照。古代学者虽学富五车,因交通、经济所限,很难对偏远地区的山川河流进行实地勘访,只根据手头资料或依据传闻考辨地理水系,势必张冠李戴。后人在阅读征引古籍时,不可不慎察,要树立不唯古、不薄古、只唯实的治学精神,视野开阔,才能古为今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