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罗森的《钢琴笔记》是书架不能少的一本音乐书丨但中文翻译有“硬伤”
作者: [美] 查尔斯·罗森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副标题: 钢琴家的世界
译者: 史国强
出版年: 2010-6
页数: 162
定价: 25.00元
作者罗森也是一位钢琴家
简介:在世界上的乐器里,钢琴是其中最有才能最有力量被人误解最深的——总是弹钢琴的那些人对钢琴也有误解。在《钢琴笔记》里,2003年国家图书批评奖候选人,世界上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之一,查尔斯·罗森以其一生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带我们走入钢琴演奏的未知世界,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你在这里将要了解音符是如何演绎出来的,和弦为什么能打动我们,钢琴——调性的英雄和“恶汉”——如何塑造出西方音乐的走向,钢琴为什么又要面对强烈的挑战。罗森还要为我们解释贝多芬如何用大脑作曲,但莫扎特对此连想都没想过,为什么在拉威尔的音乐里没有极强音,为什么琴手的动作能造成重要的戏剧效果但仅止于此。
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美国钢琴家,作家。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钢琴家罗森塔尔(Moriz Rosenthal,1862—1946)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频频在欧美各重要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亮相,并留下为数甚多的唱片录音。傅聪先生曾经用“音乐中的钱钟书”来定位罗森。
朱贤杰丨《钢琴笔记》中文翻译有“硬伤”
初春时节回沪探亲,拿到了朋友帮我买的新书《钢琴笔记钢琴家的世界》。作者查尔斯·罗森是美国钢琴家与音乐评论家。无论是他的唱片还是书籍,我都喜欢搜罗。他的著作《古典音乐风格》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这本《钢琴笔记》于2002年由纽约自由书局出版,我曾于2004年在《钢琴艺术》杂志上作专题介绍。罗森7岁入朱利亚音乐学院,11岁时自作主张离开这所音乐名校,私下跟罗森塔尔上课(后者是李斯特的弟子、20世纪名闻全球的钢琴大师)。以后大概嫌单修音乐太过轻松,罗森又去普林斯顿大学修学并获法国文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去欧洲深造获剑桥和都柏林三一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回美国后任芝加哥大学音乐与社会思想教授,同时为《纽约书评》杂志写乐评。他于1995年出版的《浪漫主义一代》一书长达700页,探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广受好评并被知识界认为必读书目。
从技巧精湛的钢琴家到顶级学府的学者教授,及著述丰硕的作家和乐评家,身兼数职且均获出色成就,如此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时代”式的人物在当代音乐界中并不多见。不仅如此,罗森的兴趣还延伸到诸如数学、哲学、视觉艺术等方面。
在这本书中,罗森重新返回到他最心爱的题材钢琴。书中以七个章节论述了钢琴家、音乐、乐器、演奏、录音、学院教学及比赛等一系列话题。罗森积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讨论和分析了所有这些令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当我看到此书的中文版翻译发行之后,当然有兴趣再读一遍。何况原版的英文较为深奥,在我读来毕竟不太容易,而中译本的行文相当流畅,读来更爽。
可惜读到第17页,这种“爽”的感觉就开始卡壳了。中译本写道:“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开始有个跳跃……”
贝多芬写过32首钢琴奏鸣曲,这里的《钢琴》是指哪一首?查英文原著,原文是Hammerklavier Sonata,通常指贝多芬的第29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作品106。有些中译文为《槌子键钢琴奏鸣曲》,也有干脆音译为《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如果说,这一奏鸣曲的译法因比较复杂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将《热情奏鸣曲》译成《激情》(66页),或者将《月光奏鸣曲》译为《夜光》(97页),就让人莫名其妙了。须知贝多芬这两首家喻户晓的钢琴奏鸣曲,早已有约定俗成的译名。除非是完全的音乐门外汉,否则,只要稍微读过哪怕一本最浅显的音乐通俗读本或贝多芬的传记,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两首钢琴名曲。此外,肖邦从来没有写过晨曲,而他的《夜曲》则译成了《G大调晨曲》(76页)。
译者对音乐的“露怯”,不仅表现在乐曲的译名上,还把钢琴曲谱译作“总谱”(66页),把小提琴的“揉弦”译作“颤音”,这是两种不同的奏法。而更让人一头雾水的是这样一句:“演奏霍洛维茨和施纳贝尔很少使用这种弹性速度,演奏亚瑟·鲁宾斯坦、鲁道夫·塞尔金及他们同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弹性速度几乎是不用的。”而原文的意思应该是“这种弹性速度在霍洛维茨和施纳贝尔的演奏中很少使用,而在亚瑟·鲁宾斯坦、鲁道夫·塞尔金及他们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的演奏中,几乎是不用的。”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上网搜索了一下译者与其“现代出版社”。发现译者在该出版社出版过好多翻译小说,其中包括侦探及魔幻题材。看来翻译这样一本音乐书,是有些勉为其难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论述音乐演奏,本身就具很强的专业性,其翻译更充满陷阱。但如果说音乐专业知识的欠缺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一些翻译或编辑上的疏忽就让人很难接受了。比如同一个人名,第3页上的钢琴家里赫特,在第66页再次出现时,则变成了李希特;李斯特的《钟》,在第28页译成《小铃》,后来则是《铃》……如此前后不一的译法,不胜枚举。其粗糙匆忙,可见一斑。
在众多有关钢琴演奏方面的出版物中,《钢琴笔记》是近年来值得一读的好书。《纽约书评》杂志推荐此书时这样写:“如果你的书架上还能再放得下一册关于钢琴是如何从辉煌走向衰落的书,那么《钢琴笔记》是正确的选择。”可是,由于中文版的翻译有这么些“硬伤”,让人读来犹如面对一碗掺了沙石的米饭,令人难以下咽。实在太可惜。如果有可能再版,很希望出版社能请专家作一次校注。这样才对得起罗森这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大师。
本文作者简介
朱贤杰 ,男, 1962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72年起任上海乐团演奏员。78年在全国招考中,以总分第一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第一届研究生,先后随李名强、卡尔-弗莱 须曼等教授学习。81年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在钢琴系任教六年,86年移居北美。
朱贤杰曾经在80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且与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乐团数次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他积极参与室内乐演出,与其他音乐家一起应邀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举行音乐会,曾经参加过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出,并且应前苏联文化部之邀,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里加等地巡回演出。获得《苏维埃文化报》等各界的好评。他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波士顿、克里夫兰与夏威夷等地的演出也很成功,《旧金山观察家报》称他的演奏“激动人心,风格准确,并且充满了对艺术的敏锐感受。”1986年《美国名人传记协会》(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推荐朱贤杰入选为“国际杰出人物”。90年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之后,在Euromusic 等音乐学校任教,并且担任多伦多华人钢琴教师协会会长。他有几十名学生在加 拿大各类钢琴比赛中获奖。
近年来,朱贤杰在教学演奏之余,还关注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次应邀在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作钢琴专题讲座与大师班,应邀担任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与第五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特约评论员及第六届评委会秘书长,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与第三届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的特约评论员。他发表的钢琴音乐评论文字与译著已达百万多字,在钢琴界反响热烈。所翻译的《生活在音乐中》一书2009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以来,广受好评,多次再版。他的钢琴音乐评论集《琴苑走笔》与翻译的《当代俄罗斯著名钢琴家访谈实录》201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他目前任国内钢琴专业杂志《钢琴艺术》的副主编。
2015年,本书出了新版,不知是否有译文修订。作者是一位哲学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于2012年故去,近些年已被高等院校师生所熟悉。《钢琴笔记:钢琴家的世界》重装上市,更会引起专业人士的关注。在世界上的乐器里,钢琴是其中最有才能最有力量被人误解最深的——总是弹钢琴的那些人对钢琴也有误解。在《钢琴笔记》里,2003年国家图书批评奖候选人,世界上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之一,查尔斯·罗森以其一生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带我们走入钢琴演奏的未知世界,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罗森作品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 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朱贤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