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的功绩,我们依旧铭记在心

在1895年爆发于黄海大东沟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出现了一个让后代中国人景仰的英雄——邓世昌。

邓世昌出生于1894年,是晚清时期最为著名的几个爱国将领之一,在与日本展开的甲午战争之中,率领自己的"致远"号军舰,在炮弹打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向日军军舰冲撞,虽然最终因为中弹过多而沉入海底,但这仍然不妨碍邓世昌在一个世纪之中,被国人们长久的怀念和敬仰。

很多人就会问,致远舰为何不撤退,反而要去撞击日本军舰?

从较客观的角度上来看的第一个原因是,当时邓世昌想要保存实力选择撤退,但是已经无法脱身了,日舰在穿的先进性还是炮火的猛烈程度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各方面都比北洋水师强大。

可能在邓大人看来 可能在邓大人的眼中,与其做一个逃兵,不如率领将士与敌人来一场殊死拼搏,尽管可能会死去,但是也有可能将日舰击沉,根据后来对于北洋水师军舰的打捞考古工作,也证明了当年邓世昌并不是单纯的希望能够撞击到日本的军舰,致远号上还有一发鱼雷,很有可能是打算最大程度的靠近日本军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击沉或者是击伤。

至于第二个原因,在很多关于邓世昌的历史记载和相关的影视中可以发现,邓世昌对于当时北洋水师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在于日舰的对战之中,北洋水师的武器相比起来已经非常的落后了,装备弹药的数量也非常的低下,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即便是命中日舰的频率很高,也仍然不能带来有效的战果。

以邓世昌的为人我们可以想的得到,面对以这样的情景,内心会有多么巨大的痛苦和无奈,在这场必然以失败为结局的战争中,邓世昌心里非常明白,即使保存实存活了下来,但是这种大窝囊站的局面一定花湖不断的出现。

甲午海战时,邓世昌为何要撞日舰,百年后才知他的意图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邓世昌果断直接的放弃了争取生机的念头,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作战方法来为作为人生生涯的落幕。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虽然距离甲午海战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但是邓世昌的功绩,我们依旧铭记在心,相信邓世昌当时心中的那种痛,即便是今天的人们也能依稀感觉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