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浪子琴心的飞舞(一)
中国古代有一位丞相,姓张,酷爱草书,尤喜挥毫泼墨之间的洒脱与豪爽。当时很多同僚都在背后嘲笑他:字迹潦草不说,还难以辨识。张丞相心知肚明,但”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故而也坦然自若地接受。
这一日外出,他看到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佳句迭出。张丞相赞叹不已,欣喜非常。回到府邸之后,迫不及待地来到书房,笔走龙蛇,顷刻之间已经写满了一张。过了一会儿,他把侄子叫到近前,让侄子将这些句子誊抄下来,以供家中后辈学习赏玩。
侄子恭恭敬敬地接受了任务,认认真真地抄录着。可不一会儿,就遇到了拦路虎:几个连在一起的字实在太难辨认了;他看了半天,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得拿着张丞相的“墨宝”前去请教。
张丞相顺手接过来,认真地看了半天,尴尬地发现:自己也不认识了。看着身边的侄子,他挥手就拍了一巴掌,抱怨地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儿问我!以至于我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字了!”
千万别以为是个笑话,这个故事千真万确地记录在了宋代一位僧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而这位张丞相也确有其人,他就是北宋后期宋徽宗时的宰相张商英。
这个笑话有点儿冷,也令“草书”蒙上了不白之冤:很多人据此认为,草书,大概就是写得有些潦草的字体。但显然不能这么理解啊!草书虽然一直在夹缝中求发展,但毕竟最终也是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草书的萌芽
我们常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草书更是不在话下。旁的不说,字迹潦草我们都能做到,但你能能把自己潦草的文字卖出艺术品的天价吗?显然不能——草书,虽然在我们现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作为主要的书写字体,但却称得上是实打实的艺术品,绝非“潦草”二字能够概括。更何况,其最初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的。
草书发展史,源远流长。查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汉初期。《说文解字》中,许慎就已明确指出:
汉兴有草书。
意思很明确:汉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已经有草书了。其实关于草书的起源,历来就有两种书法,源自汉代是其中之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草书源于秦代。我更倾向于后者,源自秦代,理由有二:
一是古代文献,以东汉为例:
东汉有一位著名文人,名叫赵壹。他在《非草书》中写出了自己对草书起源的看法:
盖秦之末,
刑峻网密,官书烦冗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
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很显然,他认为,在秦朝末年,因为严刑峻法,官府中需要办理的文书十分繁杂;再加上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的叛乱,军队文书也是来往频繁,战斗檄文满天飞。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隶草,目的很简单:快!
二是出土文物,这自然是更为关键而重要的原因。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及实物资料证明:
草书的源头
并不是汉朝广为流行的隶草
而当是在秦朝就大行其道的篆草
草书的成因
隶书也好,篆书也罢,其实从篆书到隶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简约表达了,为什么还会有草书这种脱胎于二者的形体出现?道理很简单,社会需要,人之常情。
在当时,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衙门里的官吏,相较于篆书的端庄典雅、隶书的大气磅礴,以及二者的中规中矩,他们更需要一种简简单单却方便书写的文字。“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真是不假;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他们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书写方式,并约定俗成了下来。这种书写方式,最初只广泛流行于中下层民众官吏群体;当使用者越来越多时,即便是上层统治者,恐怕也不能免俗了。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吗: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些看似潦草的写法,不仅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了来自统治阶级的肯定;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潦草”的写法逐渐被固定下来。这些“潦草”的字体,大致有着以下的特点:
保存文字形体的主要部分
折损一些隶书的标准规范
书写时纵情任意恣肆奔放
仓促间匆匆成就略显潦草
由此我们更可以得出:无论是篆草还是隶草,都是对篆书与隶书的改造;当然是有规律的改造,否则就是错字别字,而不能自成一家了。
草书终于有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与隶书、楷书、行书等相并称的一种文字字体。
草书对隶书的改造
目前已知最早的草书,是对战国末期篆书的改造,我们称之为篆草;但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对秦末汉初隶书的改造,我们称之为隶草。这或许也就是很多人认为草书源自汉朝的原因吧。草书是如何对已有字体进行改造的呢?我们以隶书为例,谈其一二。
严格说起来,草书对隶书的改造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化繁为简,省略掉字形的某一部分。
如:时间的“时”,繁体字是这样写的:時;
即便是书写成隶书也是必须这样写的。
但是草书就不同了,它迅速的省去一些书写者认为不必须的部分,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时”。
第二种:从形象到抽象,只保留大致轮廓。
如:长短的长,众所周知繁体字应为:長。
草书为了书写的便捷,快速地将其省略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长”。
第三种:从“一笔一画”到“连笔”,一气呵成。
草书对隶书的改造之三,就是相邻笔画的大量简写与连写。很多时候,就会有张商英丞相那样不认识自己写的字的现象发生。
草书的发展历程
在不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草书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久远。或许按照我们的认识,草书的形成大致应是在唐朝那个富饶而开放的时代;可事实上,在战国中后期它便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从最初篆书的草化,到随之而来的隶书的草化,以及更为世人所熟知的章草、今草、狂草,草书也有着跌宕起伏的历程,也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阶段:
草篆与草隶
可以视作草书的萌芽期;
章草
则可视为草书的形成期;
今草与狂草
无疑当属于草书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