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大玉龙

曲长60cm,直径2.2-2.4cm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

玉龙形『0114』 商

高2.3cm,长6.5cm,宽2.5cm

长按识别二维码欣赏更多美玉

『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

龙纹玉璜 西周

长1.8cm,宽1.9cm,厚0.5cm

玉为青色,泛淡黄色。器呈半环形片状。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 西周

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

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体扁平,玉料边缘有残缺口,呈不规则圆形,但在纹饰设计时巧妙避开。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有一宽边,内饰阴刻线及大斜刀阴线刻出的两只虎纹。虎呈侧面行走状,眼为“臣”字眼,出较长眼梢,口吐长舌,身饰羽形斑纹,长卷尾。

此璧边缘有缺,可能玉料使然。为此,玉工巧妙地安排了两只虎纹,在卷尾处避开缺憾,匠心独运。

玉龙凤纹柄形器 西周

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两面雕刻,纹饰相同。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四、春秋、战国玉龙纹

玉虺龙纹冲牙 春秋

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龙纹璜 春秋晚期

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镂雕龙形佩 战国

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青玉龙 战国

长16.4cm,16.2cm,宽11cm,11.2cm,厚0.5cm

玉色偏绿,内含褐色、墨色斑点及絮斑。作扁平龙形,龙身弯曲,阴线勾勒轮廓。表面减地浅浮雕谷纹。龙身钻一孔以供系挂。

两周时期,伴随比德于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礼制用玉获得空前发展。玉器也因此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神灵祖先的祭、享礼器,发展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相对固定组合形式的节步速、别尊卑的组佩饰。其长短、结构的繁简、玉质的好坏、碾琢的粗精,往往与使用者的身份相关。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组佩的形制、结构不尽相同,但多以各种形状的玉片饰,或辅以其他材质的珠饰,穿连、组合而成。这些生前佩带的玉组佩,通常质美工精。

在中国古代,玉被认为具有保护死者尸身不朽的功能,因此往往在墓葬中随葬玉器。这些玉器通常可分两类:一类是生前使用、死后随葬,称葬玉;一类是专为殓尸而制,称殓玉。

本品为战国时期典型的玉龙形佩造型,但材质不精,碾琢粗糙,应是比照生前玉组佩制作的、专门用于随葬的玉组佩的一部分,属于殓玉。类似的青玉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仍有所见。

玉镂雕螭龙合璧 战国

直径11cm

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玉镂雕双龙首佩 战国晚期

长13.5cm,高7cm,厚0.3cm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

这件玉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五、汉代龙纹

玉龙螭纹洗 汉

长16.8cm,宽14cm,高2.8cm

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六、宋代玉龙纹

玉云龙纹炉 宋

高7.9cm,口径12.8cm

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

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七、元代玉龙纹

青玉莲托蹲龙 元

高13cm,底径6.4cm

青玉有绺裂、墨斑,局部有黄褐色沁。圆雕坐龙居于莲花座之上。龙昂首,一爪抓握火焰珠。双角,眉目细长,向后延伸。背起脊,关节处阴刻后扬之肘毛。刀法刚劲、粗犷,透雕处留下明显的掏挖痕迹。底部中心一大孔,边一小孔,据此推测本品原应固定于他物之上。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其出现与农业社会对雨的需求相关,因此传说中的龙往往能布雨,与能唤风的凤并称。龙、凤后来分别成为帝、后的象征。目前最早的龙的形象见于8000年前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由红褐色石摆放而成。龙及与龙相关的螭、夔等形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题材。宋、辽时期,龙的形象颇为丰富,有升龙、行龙、坐龙,各具情态,且多穿行于云海之间。辽代遗址曾出土一件玉坐龙,但为片雕,且较小。

印度佛经中的八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本品将龙、莲花组合,体现了佛教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白玉镂雕蟠龙炉顶 元

底径3.7cmX5.3cm,高4.8cm

青玉炙镂雕龙穿牡丹炉顶 元

长6.8cm,宽5.8cm,高7.2cm

八、明代玉龙纹

白玉龙首觽 明早期

长16.6cm,宽1.7cm,最高2cm

觽白玉质,玉质温润,有黄色的丝绺玉沁。玉觽呈锥形,龙首,身体为九节螺旋纹,尾光素,尾尖稍弯。龙口内有一竖穿孔,口内上唇处打一横孔,用以系挂。

觽最早是从解结之兽牙演变而来。《说文解字》曰:“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说明觿是用来解绳的,主要特征就是一端呈尖角。最早古人以兽骨或兽牙制作,佩带于身用于解结。以玉制觿,逐渐丧失了其原始功能,成为象征性佩饰件。《说苑·修文篇》曰:“能治烦决乱者佩觿。”可知觿在古人眼里有治烦决乱之意。

此玉觽收购于1960年,以龙为首,十分少见,工艺亦十分精致,可能原为皇家用玉。

白玉蟠龙环佩 明早期

宽6.8cm,高6.7cm,最厚4.5cm

清宫旧藏

佩玉质洁白温润。器以蟠龙为环状。龙双角,龙发向后及左右两侧飘拂,发丝细而规整。龙首须眉上挑,左右长须,龇牙裂嘴。龙身盘卷,五爪,秃尾,四周缭绕卷草云纹。环佩背后一侧凸起方拱形穿,上高浮雕云纹。整器附紫檀木座,雕云纹,木座反面阴刻填金“丙”字,为清代宫中文物定级字样。

这件环佩龙纹饰威严苍劲,其镂雕工艺亦有宋元遗风,为明早期宫廷玉雕的代表。此物造型少见,从其背后扁穿看,可能为带饰,原藏紫禁城永寿宫。

玉人物龙纹磬 明中期

长20.4cm,宽20.1cm,厚0.9cm

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玉兽纽夔龙纹樽 明

通高11.2cm,口径6.2cm

清宫旧藏

长按识别二维码欣赏更多美玉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青玉鸳鸯卧莲云龙柄执壶 明

口径9.7cm,底径7.6cm,高15.6cm

九、清代玉龙纹

白玉龙凤灵芝如意 清

长38.8cm,头最宽10cm,头最高5.5cm

青白玉质,有絮斑。如意头浮雕一大二小三朵灵芝,以及蝙蝠、火焰珠。柄身高浮雕游龙及凤衔牡丹,间饰小朵灵芝。龙背起脊,管钻双目,周身满布阴刻龙鳞。凤眼阴刻,眼线细长、柔美。柄端穿孔,系明黄回头穗,穗缀红色珊瑚珠二。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由古之挠痒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发展而来。头多作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赏玩。其材质多样,有骨、角、竹、木、铜、铁、玉、石、珊瑚、琥珀等。所谓“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译。六朝时期,如意是佐清谈、助舞兴、示高逸乃至防身之物,为文人、逸士所钟爱,不可须臾离手。文献记载三国时孙和于月下执水晶如意而舞;南朝梁武帝时期名将韦叡,即使在两军交战之时,也是手持如意指挥军队进退;两晋时期石刻竹林七贤图像中的王戎,亦作手持如意之形象。云头如意最早见于唐墓出土。到宋代,发展成为室内之陈设,明晚期更成为文房不可或缺之物。有清一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是大臣祝贺皇室寿辰的首选,常居礼单之首。宫寝之中常见以如意装点,帝王肖像画亦往往见有手执如意者。清代如意云头式、灵芝式兼而有之,且多以玉、金、珊瑚、金、水晶等珍贵材质制作,木柄三镶玉石如意亦多见。

青玉双龙纹水丞 清

高6.9cm,长13.1cm,宽11.7cm,口径4.1cm

水丞青玉质,圆形,口内空。器腹外浮雕云纹和双龙戏珠,二龙首皆伏于器口外沿。器外底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攻肖周人雅,形摹韩氏辞。云疑旉叆叇,龙亦作之而。

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还如应真钵,祝可现莲蕤。

款署:乾隆甲子仲春,御题。后附阴刻篆书“古香”、阳刻篆书“太朴”二闲章。

此水丞为宫中书案上专用以盛水的器皿,因研墨用水量小,故器体也小巧玲珑。水丞的玉质纯净光润,云龙的雕琢生动传神,皆与盈盈水意相应合。

青玉寿字蕉叶螭龙纹花觚,清,花觚高28.8cm,口径16cm,底径9.7cm(左)

青玉寿字勾云夔龙纹烛台,清,玉台高39cm,盘最大径16.2cm,底足径12.7cm(右)

烛台和阗青玉质,玉质温润,由底足、两截柱、两盘及铜钎连接而成。顶端小盘外浮雕仰莲瓣纹,上截柱浮雕覆莲瓣及如意云头纹四组。中间大盘内减地浮雕四组云纹,外盘腹浮雕两组夔龙纹,夔龙面部凸出,椭圆形大眼,云形大鼻,身体向两侧卷曲延伸。下截柱带鼓腹,鼓腹上雕琢四组双螭团“寿”字。底足为倒置铃形,浮雕覆莲瓣、如意云及两组夔龙纹,龙首凸出而夸张,身体向两侧勾回卷曲。烛台置于铜胎掐丝珐琅器座上。珐琅座饰回纹、覆莲纹及兽面纹,风格与玉烛台一致,可见当时为统一设计。

烛台为一对,是一组供器中的一种。供器一般一组五件,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称“五供”。五供又称“五献”,是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香插于炉中,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花插于花觚,奉献诸天异境奇花。烛台点灯,使天界、地狱、我身俱光彻。水为奉献诸天之宝浆,涤炼阴魂,恢复真形。果为奉献诸天的琼林珍果,并有结果而收之意。包括此对烛台在内的这套五供原陈设在慈宁宫,为皇太后所用。

花觚和阗青玉质,玉质温润,为三节粘接而成,喇叭口,圈足,圆鼓形束腰。器身上下两段浅浮雕大小蕉叶纹,刀锋犀利。中间束腰鼓腹上雕琢四组螭龙捧团“寿”字,螭龙两两相对,身体成几何形弯曲。花觚膛内配铜胆、铜盖,铜盖中央为圆形方孔钱纹,四周在细密的珍珠地上錾刻五蝠穿云纹。

花觚为一对,均有原配铜胎掐丝珐琅座,装饰回纹、覆莲瓣及兽面纹饰。

此花觚造型仿青铜觚,内衬铜胆可用来插花。这对花觚与一对烛台及鼎式炉为一组,合称“五供”。五供供于佛、道祖先,又称“五献”,是将五种献祭品“香、花、灯、水、果”献于神坛之上。五供除作各种实物解释外,道教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朱权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称,五供代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以表天地造化,相生相克之治,并暗合神明之德。五供作为瑞器,多在祭祀仪礼中使用。包括此对烛台在内的这套五供原陈设在慈宁宫,为皇太后所用。

碧玉镂雕云龙香筒 清

高76.4cm,径12.8×12.9cm

香筒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铜质镀金亭阁式顶盖,中间为碧玉圆筒,上镂雕云纹和龙纹,下部为铜胎须弥式底座。香筒为一对,置于宝座前左右两侧。每当皇帝升座时,香筒内点燃檀香木,香烟从香筒的孔洞中冒出,造成香烟燎饶、香气宜人的神秘气氛,座下群臣闻到香气,借喻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清代档案及文献中多称此器为“垂恩香筒”。

白玉镂雕仿古夔龙佩 清

长7.1cm,宽5.1cm,厚0.6cm

白玉龙凤云螭纹杯 清

通长13.3cm,最宽9cm,通高7.2cm

白玉龙凤纹鸡心佩 清

通长7.9cm,最宽6.1cm,最厚0.6cm

白玉夔龙纹蟠螭觥 清中期

高14.2cm,口径9.6×5.2cm

觥白玉质,有微瑕。敞口大腹,体形粗壮。器身以夔龙纹为主体纹饰,器口、主体纹饰的上下边缘各有回纹一周。流下饰一凤头,头下套活环,蟠螭形柄。器配紫檀木座。

兕觥是商周青铜酒器的一种。清宫玉器中仿兕觥的造型者很多,体态不一。此器因螭形柄故名蟠螭觥,其造型线条流畅,纹饰规整,与青铜觥相比虽在器形和纹饰上多有差异,但古意尚存。

青玉云龙纹瓮 清乾隆

高70cm,宽119cm。重约2500kg

俗称“福海”。玉山原料来自新疆和阗,由扬州玉工经四年时间精心雕琢,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瓮雕九龙,底镌乾隆皇帝书《玉瓮记》。瓮下配海水纹铜座。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

此瓮玉料重大,雕琢精细,代表着乾隆时期扬州玉器的工艺水平。

现陈列于乐寿堂。

碧玉镂雕夔龙璜 清

长14.8cm,宽5.2cm,捐献自章乃器

白玉夔龙纹佩 清

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

青玉龙凤纹渣斗 清

高7.1cm,最大口径11.5cm

白玉夔龙纹唾盂 清

通高7cm,最大口径10cm

白玉镂雕螭龙纹佩 清

最长7.5cm,最宽6.3cm,厚1.8cm

墨玉嵌白玉蟠龙如意 清

通长40.5cm,通高8.8cm,如意头最宽9.8cm

青玉龙首鳌鱼花插 清

高18cm,宽17.7cm,厚7.6cm

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 清乾隆

长13.2cm,宽5.7cm,0.7cm

碧玉兽耳夔龙纹簋 清乾隆

高17.6cm,口径23.1cm

碧玉龙耳带托杯 清乾隆

杯高3.8cm,口径6.3cm,足径3.3cm

盘高2.5cm,口径11.9×17cm,足径9×13.9cm

(0)

相关推荐

  • 鲁国故城遗址出土战国玉器赏析

    "曲阜是神农故都.黄帝生地.周汉鲁都.孔子故里,素有东方圣城之美誉.曲阜文化源远流长,从始祖文化到夏商文化,从鲁国文化到儒家文化,一脉相传,生生不息."[[1]]鲁国故城是西周初期 ...

  • 国宝玉器虚拟展厅二

    一共 11块: 1,神灵崇拜与礼仪用玉 2,佩戴玉 3,葬玉 4,装饰玉 5,玉龙 6,肖生玉 7,春山秋水玉 8,花鸟玉 9,佛教玉 10,陈设玉 11,明清玉 (每张图片都有水印,没办法,这是国家 ...

  • 古玉纹饰,叹为观止!

    在中国玉文化的氛围中,古玉器上的纹饰代表了玉文化的延伸,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蒲纹.重环纹.涡纹 ...

  •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鱼形玉器的演变

    鱼在上古时期,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很多神话故事都有鱼化龙,或龙化鱼的传说.两者可以互变的属性,也使得鱼和龙一样,是具有超凡神力的图腾. 商周时期,玉鱼即为应用广泛的玉饰.早期的玉鱼,多为长形的扁平薄 ...

  • 从故宫馆藏看清乾隆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这时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 ...

  • 从故宫馆藏看蓝釉

    荀子在著名的<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蓝"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草本植物--染草:<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 ...

  • 从故宫馆藏看清乾隆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彩瓷篇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这时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 ...

  • 从故宫馆藏看清乾隆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彩瓷篇】

    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这时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 ...

  • 钧瓷一片,黄金万两:看完这些故宫馆藏精品,我信了!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这种釉自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 ...

  • 玩瓷不看底,到老一场空——故宫馆藏高古瓷底足

    北宋钧窑底足简单形容:满釉,带护胎釉,有部分支烧! 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南宋修改内司官 ...

  • 一定要知道的瓷器上历代龙纹演变

    华夏第一收藏|ID:BCB10086 一份趣味.认真和涨姿势的品牌文化读物 美好的事一直在这里 欢迎持续关注和分享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统一的标志,因此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上下数千年,龙已渗 ...

  • 故宫馆藏乾隆瓷器底足“乾隆”款(60件瓷器)|看鉴

    由于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乾隆时期的瓷器存世量也较多,一般性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