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远方》:远方的代名词,是青春和梦想
如果说只有一种姿态最能够代表青春,那么应当就是眺望。踮起脚尖,将脖子微微伸长,就连眉毛都忍不住上扬,朝着无边无际的地平线眺望。地平线的另一端是什么呢,无人知晓,但正是这种未知激发了少年源自心底的强烈好奇与憧憬。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或许是更好的山水,或许有更好的人正在以同样的眺望姿势翘首以待。电影《我要去远方》以青年杨凯(何为饰)阴差阳错的远方之旅,讲述了他在龙潭镇桑古村经历经历蜕变与成长,最终成功自我实现的动人青春故事。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回忆和未来都进行高度美化,而对当下的现世人生却习惯性贬损。《我要去远方》中的年轻人杨凯同样陷入了这种心态的桎梏,因此当他在命运的安排下来到龙潭镇桑古村这个偏远山区的时候,也遭遇了这种“图片与实物不符”的窘境。对于血气正旺的杨凯来说,这片贫瘠的土地俨然就是一个最恐怖的噩梦,但更可怕的是身为实习生的他,就算现在后悔想要马上逃离也已经为时已晚,不管他愿不愿意,都要在这里暂时安身立命。毕竟,他最初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了逃避母亲和女友的“纠缠不休”,当下的处境也许是他命中注定要付出的代价吧。
日复一日,尽管杨凯自己可能都不愿意承认,但龙潭镇桑古村这个地方确实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杨凯起初浮躁不驯的心态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在此地坚持奋斗的其他人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使得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着这个问题,杨凯也开始了自己的劳作修行。在这里,他看到台长老安一天一天从未间断记录数据,只为了通过这些珍贵材料避免地震悲剧的重演。而和他年龄相仿,却已然是个资深地震勘测员的廖星,竟然有着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尽管还是不太明白这些“地震人”为何选择默默无闻的坚守,但杨凯在冥冥之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信念感:不论如何,既然是于他人有益的好事,那就继续干下去吧。
远方的风景一定会比当下更加美好吗?其实未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只要抵达了足够远的地方,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重新开始的全新机会。长天大地,尽管去闯荡吧。杨凯从桀骜不驯的城里青年最终成长为“地震人”的一员,这种不小的转变仅仅是源自于多年以前的一次起心动念。《我要去远方》通过描述一群地震监测者们不辞辛苦、日夜兼程的艰辛工作经历,不仅向观众们科普了鲜有人知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而且还以男主角杨凯的视角,客观真实地表现出防震减灾行业工作者们默默奉献的崇高信念与不求回报的人格追求。
抛弃那些自以为是的矫揉造作与自恋自怨自艾吧。只有当一个人将自己全部身心奉献于某一事业时,才会明白,情感不是人生存的意义,劳作才是。电影《我要去远方》给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的年轻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