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史:李德裕治蜀,入相的“敲门砖”
关键词:南诏、吐蕃进犯西川、西川和平
前因:南诏、吐蕃进犯西川
829年,南诏联合吐蕃入侵西川,前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不加防御,致使成都告破。
▲南诏、吐蕃入侵唐朝
后果:西川和平
830年,李德裕抵达成都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巩固边防并训练士兵,西川迎来和平。
▲唐代西川地区
过程始末
一、李德裕被排挤
830年,唐廷任命李德裕为剑南川西节度使,防御吐蕃和南诏的联手入侵。
李德裕来到西川,是被政敌排挤所致。不久之前,他被皇帝唐文宗从浙西调回朝中,准备任命为宰相,但时任宰相李宗闵向皇帝引荐同党牛僧孺,一起排挤李德裕,凡是和李德裕亲善的官员,都被排挤出朝廷,李德裕失去支援,只能无奈离开长安,到四川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李德裕画像
二、李德裕奉命来到四川
此时的四川刚刚遭受南诏、吐蕃入侵,尸横遍野一片狼藉,前几任蜀地的治理者也大都是碌碌无为之辈,李德裕奉命来到四川,其实是被调来收拾前任留下的烂摊子。
虽然是被排挤来到西川,但李德裕准备在西川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对唐朝和吐蕃、南诏的斗争局势看的很透彻。
▲南诏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与吐蕃军事冲突频繁,每次战争开始,四川都是首当其冲,要使大唐不受侵扰,就必须治理好西川,军事自然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到任之后,李德裕进行了地形勘察,随后下令在西川边境的薛城筑造起一个楼阁。李德裕给这个楼取名为筹边楼,意思是筹备边防的阁楼。筹边楼建城后,西川边境的地理形势被尽收眼底,李德裕几乎每天都会到这里来进行地形勘测,并和麾下的文武官员商讨军事进展。
▲薛城遗址
三、李德裕对吐蕃示好
但筹边楼并非只是一个军事会议场所,目光长远的李德裕深知,要解决西川问题,并不能完全依靠军事,搞好外交也很重要。
李德裕也将筹边楼作为外交场所,用来联络和吐蕃各部落的感情,他请各部头领来筹边楼,请他们喝酒聊天,或者开个运动会性质的比武大会。
新的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对吐蕃示好,西川边境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没有大规模战事的时候,李德裕开始加紧在重要地区筑城设防。李德裕最先选中的战略防御要地是邛崃关。
邛崃关山岩阻峻,绵延百里,南诏入侵四川时,就是在此处伏击唐军的。李德裕不想让这种事发生第二遍,于是重修邛峡关城抵御南诏,他也不忘提防以抗吐蕃,同时还修筑了柔远城,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分据边境各个险要关口。
鉴于蜀地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李德裕还改进了军粮运输的方式。他将原本需要途径瘴气、毒气之地陆地粮道改为漕运,不仅提升了运输速度,也使得运粮更加方便。
▲现在的邛崃关
四、李德裕被调回长安
南诏、吐蕃见西川在李德裕的治理下井井有条,不敢贸然前来侵犯。南诏主动向唐朝示好,南诏将之前掳掠的四千多名成都百姓归还,吐蕃甚至有高级将领归降李德裕。
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南诏和吐蕃两大边患,李德裕的出色功绩被唐文宗看在眼里,但是同时也被政敌宰相牛僧孺所嫉恨。不久之后,牛僧孺打压李德裕的机会来了。
李德裕在西川的一系列治理措施,都是为了发动对吐蕃最终的致命打击,以彻底消除边患。完成充分准备的李德裕向朝廷请示,希望朝廷允许自己出兵,对吐蕃展开军事进攻。
但宰相牛僧孺害怕李德裕再立大功,趁机上书唐文宗说,西川距离长安太近,一旦战事失利,长安就会收到威胁,此时是和吐蕃修好的好时机,应该裁撤边防戍守的兵力。
唐文宗觉得牛僧孺的话言之有理,怕李德裕和吐蕃起冲突,便将李德裕调回长安。这样一来,李德裕离开了西川,但他的政策在西川维持了多年,为唐朝边境迎来了和平和稳定。
▲唐文宗
结论:
李德裕治蜀,巩固了蜀地边防,保障了唐朝西川边境不受吐蕃和南诏的侵扰,进而实现了唐朝外交局面的稳定与和平,为唐廷把治国重点转向内部,提供了条件和契机。
【参考资料】《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九》《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