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旅行5年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前天,一位粉丝发来一张截图,是我2017年在同济大学做讲座的视频。

我望着图片里那个骨瘦形销的身影出神了很久,理智告诉我:这的确是我,可还是忍不住发出心灵的拷问──我当时为什么那么瘦???

好啦,玩笑结束,言归正传。回想起那时的我,把旅行作为人生的主题尚未满一年。因此能分享的,也自然只有短暂时间中粗浅的感悟。

那时甚至不曾想过,4年之后的现在,我依旧可以把每年中的大多数时间用来旅行,即便在深受疫情冲击的去年也是一样。

那么,在整整5年旅行之后,我除去胖了一圈之外又有哪些新的感悟呢?

「衣食住行的档次」

唔……如果一定要给“变胖”找出原因来,那一定是旅行的“档次”提高了

刚开始旅行时,我曾经特别喜欢用这张图说明旅行条件的艰苦。直到后来才发现,这种「艰苦」其实并不是必须的。

拜之前一整年“随心飞”所赐,我终于可以(暂时)告别廉价航空和红眼航班,无论新疆西藏还是海南,全国各地想飞就飞,甚至可以任性到只停留一天(喂个鸽子?)就走。自由职业者“时间和工作地点自由”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飞到丹东,看一眼鸭绿江对岸的朝鲜就走?就是这么任性

而靠着某些信用卡无限次机场贵宾厅的福利(他们一定没猜到有我这种持卡人吧!),即便是“随心飞”,我也可以照样享受吃喝不愁的贵宾厅,永远不用排队的专属安检通道,和“考斯特专车直接送到机门前”的“绝对VIP待遇”。

比起“专车待遇”,常常在贵宾厅阅览的杂志里看到自己的文章,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而借着各种酒店集团的会员玩法,我旅行时的日常住宿标准,也从“青旅+快捷酒店”直接升级成了“4-5星豪华酒店”,而成本竟然没有比之前增加多少!

住进这样的酒店套房,躺在浴缸里惬意地吃披萨,这才是我如今的旅行日常

比如今年的五一假期,为了给我爸过生日,我在烟台的希尔顿酒店订了间180度全海景房,连带3人在酒店行政酒廊的自助晚餐早餐,猜猜多少钱?折合人民币400块!这还没算酒店赠送的水果鲜奶蛋糕呢。

事实上,即便在如此“放肆”之下,我在旅行中的花费,也远没有想象中高。例如在我那场前后历时一年的“自驾穿越亚欧非美四大洲50余国”旅行中,花费其实只有区区8万块人民币

「对钱的态度」

也许正因为发现对钱的需求其实没那么大,我对钱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旅行时,跟很多刚上路的新人一样,我也曾把大多数精力都花在“怎么赚到更多钱”上。

说实话,在现在的自媒体大潮与“网红经济”中,想靠旅行赚到一些钱并不算太难。这些年,无数人建议我去写一些能快速吸引眼球的“爆款内容”,或者索性去做更时兴也更容易获得流量的(短)视频。

选个角度,凹个造型,当个网红……这应该是时下最容易的“靠旅行养活自己”方式

对“爆款内容”,我也尝试过(我曾在知乎等平台写出过十几篇阅读“百万+”内容,至于“10万+”更是不计其数),但很快就发现,为了“最大限度吸引流量”而打造的那些文章,充满着满满的套路,却几乎都不是我写作的本意。

至于视频,我的确是旅行纪录片的狂热爱好者,可我也深知,靠我一己之力,尽管也许可以做出在如今的混乱市场上能收获流量的vlog(或短视频),但那绝不会是一部会让我自己满意的作品。每一部可称作经典的纪录片,背后无不是一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可那样,我就成了“换了一份工作”,而与最初“享受旅行”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以上,基本可以总结为一句:

对“钱”的需求降低了,而更加愿意去追寻心灵的本源。

「广度or深度的抉择」

而另一心态上的主要变化就是:

去的国家越多,对“去更多国家”的兴趣就越少。

旅行5年后的我,按照TCC(Travelers’ Century Club)的标准,已经到达了地球上95个国家和地区。若不是因为疫情,现在应该已经超过了100个。

当初,跟很多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一样,我也曾把“踏足更多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也因而浅尝辄止,匆匆而过许多地方。当我最终意识到“深入一个国家,比走马观花10个国家更有意思”,却是在塞浦路斯。

2016年冬天,我第一次前往塞浦路斯,5天的匆忙行程,已然让我深深震撼于这座“被民族纷争和战火一分为二”的国家。2020年春天,我又专程回到那里,拿出半个月时间,想要把上一次未曾搞明白的疑惑通通弄清楚。

在这个面积只相当于2/3个北京的地中海小岛上,你既能亲临恐怖的停火前线,也能享受和野趣零距离接触的美妙。

「旅行与写作的目的」

两次“深入”旅行过后,我自觉已算是对塞浦路斯的一切都了然于胸。可当我意外读到旅行文学泰斗施伯龙(Colin Thubron)老先生,花了足足三个月时间,用双脚丈量完岛上每个角落后,写成的那本厚厚的《爱神的国度:深入塞浦路斯》,我才惊觉:我对塞浦路斯的真实了解,甚至不及老先生的十分之一!

可讽刺的是,那本书却是我从一间专营滞销书的打折网站上买到的。如此市场反馈下,类似的作品,我猜今后也都很难有机会得以付梓。毕竟,入口即化的“快餐文化”才是大众的最爱,那些钻进细节之中的深度记录,注定只会是一朵孤芳自赏的奇葩。

然而,“钻进细节之中”,却是唯一让我感受到内心激荡的旅行方式。正因如此,我开始“不为讨好读者而写作”“不为取悦观众而旅行”。

在罗马尼亚,我专门跑进首都布加勒斯特郊区那座人人避之不及的贫民窟,去寻访那里与命运抗争的孩子们(点击图片可进入我的游记)

「准备旅行的方式」

为了去意大利看古罗马建筑,我曾花几个月时间啃完十几本相关书籍,一字一句听完耶鲁“古罗马建筑”公开课,总共记下了几百页的笔记。

笔记的一小部分

尽管那场期待已久的旅行,最终因“出发前三天意大利突然爆发疫情”戛然而止,但“古罗马”和“欧洲建筑”的种子,却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过去的一年多,没法出国的日子里,我开始了一项特别的专题旅行:寻访中国的欧式建筑

从东北小镇上几乎被尘土淹没的的俄式“木刻楞”,到澳门老城里信众至今络绎不绝的葡萄牙教堂。一年时间里,我先后走访了十几座大小城市,记录下每一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欧式建筑。

东北小镇遗存的中东铁路附属建筑

每每邂逅一座新建筑,那些繁复的柱式,或是精确的比例关系,我不再像之前那样只会感叹“好美”“好复杂”,而总能默谙它的来龙去脉,甚至是揣摩出建筑师的用意。这才是旅行让我感受到最大幸福的瞬间。

「承载旅行的方式」

而我承载旅行的方式,也先后经历了从“非自驾”,到“自驾”,再到“选择性自驾”的蜕变。起初,因为没有驾照,我在旅途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因如此,当我终于可以熟练驾驶,终于可以轻易去到那些靠公共交通绝无可能到达的地方,我感觉世界都变得更宽广了。

只有自驾,才能让我轻易穿梭在纳卡这样危机四伏的战火前沿(点击图片可进入我的游记)

然而当开车走过的路程越远,我就越发感到,虽然离景点“更近”了,却离真实的人间更远了

缅甸通勤火车上,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这是只有搭乘公共交通才能遇见的美好。

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车身,成了隔离车里的我与外部世界的天然屏障。“点对点”式的高效旅行,却让我错失了太多路上的故事。

土耳其偶遇的路人,把我带到了她学Ney(中东斜吹笛)的班上,临走前居然还被老师硬塞给了一支Ney!如果当时在开车,应该肯定就与这样的奇遇擦肩而过了吧。

因此如今,很多时候我都会特意选择“回到过去”,回到依靠公共交通的旅行方式,去真切感知一路上遇见的一切。

「从“游客”到“亲历者”」

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景点”的兴趣大不如前了。就在几天前,得知喀纳斯不再允许徒步,已身在景区大门前的我毅然掉头返回,因为我对景区里那些早已被游客拍过千万遍的“官方风景”没有任何兴趣。

辛苦来一趟北疆,却不去喀萨斯也不去禾木?这在大多游客都难以想象的情形,却是我旅行中的日常。

而那些能让我感兴趣的“景点”,一定是能给我带来“超乎游客”体验的。就比如布达佩斯的国会大厦,在这座几乎成为匈牙利名片的世界遗产,我并没有跟随游客的长队买门票沿官方路线游览。而是从旁边一座不起眼的小门,直接进入了国会大厦的图书馆

没错,游客不知道的是,这里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富丽堂皇的图书馆大厅,似乎依旧可以瞥见百年前兴建时的王室遗风。馆里几乎没人,与隔壁游客区的拥挤嘈杂大相径庭。我特意挑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来工作。累了抬起头来,窗外就是正平静流淌着的多瑙河。这一刻,我似乎不再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是真正成为了这座大厦的使用者,和多瑙河畔那沉甸甸历史的亲历者

「记录旅行的方式」

刚开始旅行时,我总爱不停拍照,生怕会错过哪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可当很久之后再翻出那些曾经的照片,我却发现自己对照片背后的故事乃至心境,常常已经遗忘了大半,直到我也开始使用几乎每个深度旅行者都会用的,看似“笨”却永远有效方式:随手记录

无论是写过《在中国大地上》的保罗・索鲁(Paul Theroux),还是《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曾不止一次强调过笔记的重要性。

只有在旅行中即时记录下的笔记,才能最准确地反映出旅行中的真实经历,才能最大限度还原旅行时的真实心境。感谢科技的发展,如今记录旅行,再也不用背着一摞厚重的笔记本,只要轻点手机,所有内容就会瞬间同步到云端,再也不用担心遗失笔记本。

比如,这是我在最近的新疆旅行笔记中的两个片段。前者是透过飞机舷窗看到的景色,后者则是在博物馆、车站等各处的随机记录。

尽管笔记的内容,也许其中90%未来都不会出现在我的文章中。但假若没有这些笔记,我绝无可能在之后还能准确还原最真实的旅行经历。

「旅行的意义」

讲了这么多“方法论”,那么旅行本身,对我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必须承认,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期许过,旅行或许可以给我带来某些意义。然而正如我去年在这篇文章中写到的,很快我就发现,旅行对我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因为在旅行的过程中,在不断重复“求知”与“感知”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真实的快乐,这就足够了。

旅行让我从此远离了“稳定”的生活,也让我不得不与曾经的挚友们渐行渐远。但它却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结识了更多,同样甘愿将短暂人生倾注在“求知”与“感知”中的同好。

想起来曾经跟一位朋友讨论过“人生幸福的窍门”。后来总结出三句话来,就以此作为文章的收尾吧:

不以功利为目的交友,才能感受友情珍贵。

不以婚姻为目的恋爱,才能拥有爱情甜蜜。

不以赚钱为目的生活,才能领悟人生美妙。

*这里“不以……为目的”,并不是说朋友间不能谈功利,恋爱不能走向婚姻,或是生活中不能赚钱。而是说不要本末倒置,把这些本应水到渠成的“果”作为“因”去对待。

最后,附上这些年不同时间里写下的旅行感悟,或许你们可以从中一窥我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侃叔

曾经是复旦理工男,现在是走过95国的职业旅行者。

格鲁吉亚2万块买了辆旧车,开着它走过了亚、欧、非、北美四大洲,正在前往南美的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