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四方
上次写了《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方,今天再写其他四个方,都是在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基础加味而来,有苓甘五味姜辛方,其原文云: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诠释】水饮冲气已平,而咳嗽胸满之症更重,此支饮犯肺,肺气不宣,胸阳不展之故。服苓甘五味姜辛汤,散寒泄满,蠲饮平喘。
苓甘五味姜辛夏方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以细辛干姜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反渴止,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已去其水。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黄某,女,38岁。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日。干咳咽痒1个月多。始服止嗽散加减,后服桑杏汤、麦门冬汤等加减,咳不但不减反而愈来愈重。近干咳,咽痒,口干,不思饮,嗳气,胸闷,大便溏稀日1~2行,舌苔白厚腻,脉滑细。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减:茯苓12g,细辛6g,五味子12g,半夏15g,炙甘草6g,陈皮15g,生姜9g,杏仁9g,苦桔梗9g,炙枇杷叶9g。上药服1剂咳减,3剂咳即止。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方,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第十二39)。
【方解】杏仁宣利肺气,利水消肿;半夏、细辛、干姜温化水饮;茯苓健脾渗湿;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调和诸药。
【方论】水在胃者,为冒,为呕;水在肺者,为喘,为肿。呕止而形肿者,胃气和而肺壅未通也,是惟麻黄可以通之。而血虚之人,阳气无偶,发之最易厥脱,麻黄不可用矣,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金匮要略心典》)。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仁大黄汤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第十二40)。
【方解】苓甘五味加姜辛杏汤温肺化饮,宣利肺气;大黄苦寒泄热,降胃气。
【方论】水饮有挟阴之寒者,亦有挟阳之热者,若面热如醉,则为胃热随经上冲之证,胃之脉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饮药中,加大黄以下其热。与冲气上逆,其面翕热如醉者不同,冲气上行者,病属下焦阴中之阳,故以酸温止之,此属中焦阳明之阳,故以苦寒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五方,是为患支饮而又体虚者,服用辛温发散之小青龙汤后变证迭出的治疗方。
临床鉴别:
桂苓五味甘草汤证属支饮上盛而下焦阳虚,服小青龙汤温散后,发越阳气而引动冲气,虚阳上浮,属虚。以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醉,小便难,时时眩晕,无呕吐为主症。苓甘五味姜辛汤证为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已平但支饮又发,以咳嗽胸满加剧为特征。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姜辛夏汤证属饮邪内盛,水气有余而逆,以呕吐、口不渴、头晕目眩为主症。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为水饮迫于肺,肺卫之气壅滞不通,以头面肢体浮肿,胸闷气喘为主症。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证为水饮内停,胃热随经上冲于面,以面赤口干,咳嗽胸满呕吐为主症,依其加大黄推之,尚应有大便干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