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 比自律更决定人生的,是我们的结构力
在生活中,判断"轻重缓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均用力"的:
通常我们会面临两种选择:
两种选择
一些选择是轻飘飘的:
晚饭吃麦当劳还是肯德基?
出差坐飞机还是高铁?
国庆是去清迈还是吉隆坡?
一些选择是沉甸甸的:
买房结婚还是卖房出国?
去移动联通还是腾讯阿里?
婚后定居是上海还是北京?
对于“人生大事”,他们却是轻率的、随缘的、漫不经心的:
买一套数百万的房子,赌上十几年的收入,
准备调研,做出决策,不过十分钟;
交易的时候,急吼吼的,心里还惦记着下午的周例会...
平时去菜场买菜,你还要东挑西选,
结果到了股市里,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冲了进去,可能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成有败。赢家和输家,差距数以千倍,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差距那么多——决定人生基本走向的,不过是那么几个关键的选择而已。
人生进程,同样适用"二八定律":
巴列特定律:“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中的20%所形成的。”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事务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的基础上。
举例说明:
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
80%的电话是来自20%的朋友;
80%的总产量来自20%的产品;
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80%资源和时间用在20%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
如何把握人生的关键选项,便引出一个关键的概念:
在人生的历程中,做出决策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结构力。
一个概念
2000年,比尔·盖茨卸去了微软CEO 的职务,仅担任公司的首席架构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没错,叫“首席架构师”,而不是“首席代码师”——到了这个程度,某句代码是否简洁优美,已经不重要了;编程语言是用 C#、C++ 还是 Java,已经不重要了。
进入职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缺少的,其实往往就是一种做事情的基本底层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里有一种很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进行更清晰的思考和更有力的表达,就是:结构思考力。
努力决定细节,结构左右大局。
结构力的核心即是结构思考力,是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的强调“先总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强调要先总后分,运用金字塔工具和横向以及纵向的思维进行思考。
结构思考力具有以下4个特点: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前两个让我们学会从纵向思考问题,后面两个特点就是横向的思考问题,总结来说,就是用论证类比的方式思考问题。
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技术层面。
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都在学习这一层的东西:别人告诉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争取把事情做好。
第二层次,是方法层面。
显然后者更有价值:方向正确是前提。方法正确,勤奋才更有意义。
你在做哪个层的事情,决定了你的能力,也决定了你的收入。看看社会分工就知道了:常常是,搞方法的人,领导搞技术的人;第一层者的收入,依赖于第二层者。
两种智慧
一种是执行力。
这是执行落地的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极度灵活,极度泼辣,总能把事情搞定。
一种是结构力。
这是宏观框架的能力。框架比努力更重要。
一种递进
结构力是资源分配,是抓大放小,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结构力的难,不是在“有所为”和“抓大”,而是在“有所不为”、“放小"和"说不"。
结构力不是个容易清晰界定的概念,它的应用太广:写文章、做演讲、带项目、开公司、职业规划、人生选择……几乎无处不在。
努力是弥足珍贵、极端重要的品质。它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身体力行、孜孜追求的东西,你再怎么强调它都不过分。
而在努力之上,有一件更高维度的事:结构。
努力决定了细节,结构决定了大局。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性格,选择合适的人生结构。永远不要以己所短,攻人所长,战略比战术更重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了这个就要放弃那个。成年人的标志是,明白一切事情皆有代价。如一本书中所说,“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勤奋努力固然是极端重要的品质,但比他更高阶的,是“结构设计”。后者之于前者,即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本期编辑 |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