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马慧元就像有巴赫
2009-08-17 13:24:39 来自: sweetspirit
生日的早上没有巴赫听。
空空的办公室,上午9点,我的面前只有一本马慧元的<管风琴看听读>。
在我心里马慧元是个神奇的人,又做科学又懂音乐,科学是艰涩的计算机,音乐是艰涩的管风琴。似乎她做什么都要做得到位,抓住自己独有的点发散下去。高三大一的时候一度抓着马慧元的第一本书<北方人的巴赫>爱不释手,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生活化又专门说巴赫的书,就算为了感她所感,也要再多听一点巴赫。我十分羡慕马慧元的深度,想来任何爱好不都是像谈恋爱一样的么,如果对于所爱不能说上个十天八天点点滴滴天天相伴,又怎么算得上是资深呢?听古典也许不算孤寂,但"玩"古典就必然孤寂了,如果"玩"的是古典中也算得上冷门的管风琴、古乐、羽管键琴,那么这群人如马慧元所说,就是和蜘蛛一样孤独了。深度就是孤独,这一点放之四海皆准吧。
然而马慧元的语调又是亲切的。说起西蒙这样的钢琴大师就如同说起邻居家的大爷,说起他慢热,受过伤的手弹琴让人心中无限怜惜伤感,说起他渐入佳境,简直是成仙成精,马慧元的文字也忽然激动轻飘起来了。说起弹管风琴的经验,娓娓道来,连未入门者都能弄得明白。说起幸运地看见一个大师,有些花痴的腔调也毫不突兀。有时候简直怀疑这样充满了音乐的生活是否真的存在,被突如其来的一段旋律或是一个版本的演奏方式触动的时候我也是有的,但若如马慧元这样的感动法,应该是超越我辈敏感程度许多的吧。她是否也会偶尔担心感动的能力忽然消失不见呢?
没有巴赫的时候看马慧元也是好的。生日的早上某个瞬间也被她感动了,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就如同听到了一段震感人心的音乐一样。这样验证了她在前言中说的话,文字和音乐一样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那么好的文字描述音乐,应该也能和音乐本身一样,直抵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