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历时15年,清华大学女教授将圆明园复活!

作者:匠心之城

来源:公众号-匠心之城

再现历史,是为了使历史,不再现。

...

“复活”圆明园

1860年10月,一场大火在北京,烧了三天三夜。

这场大火烧毁的,不仅仅是北京的这处角落,更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无比的一页记录。

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就像它不散的阴魂。

绝望,恐惧漫布整个中华大地,控诉着双双贪婪蛮横的手。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完全没有一丝抵抗之力,只能躺于病榻之上,看着联兵,夺走珠宝,砸破瓷瓶,砍倒大树,最后再点一根火把,把祖宗之像也烧了。

宝物远渡重洋,零散地重组了各自的生命,点缀着他人的家园。而作为它们故乡的圆明园,从此在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圆明园就像个无法痊愈的伤疤,始终留在中国人的心头上。隐隐作痛,却不知如何治疗。

人们对于这座万园之园的了解,只能从历史档案上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的记录,所有的语言,在它曾经的辉煌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即使用尽一切华丽富贵之词,也无法形容它的价值。

公众对于它的好奇心与日俱增,修与不修的争论,持续了30年,从未停歇。

这时,一位教授出现在公众眼前,她带领着80多位学者和专家,穿梭于圆明园遗址等各处相关地点中。15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圆明园的虚拟复原。

10000余件历史档案,80位专业人员。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120组时空单元,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重现圆明园灿烂的历史。

圆明园,始于康熙年间修建,由于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视,它汇聚了世界上最伟大建造技艺,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异宝,被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荒芜黯淡了一个多世纪,得幸于现代科技发展,和热心人士的参与,这座“世界奇迹”建筑,再次出现在眼前。

而这背后团队的总负责人,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在她50年的学术生涯中,目光从未脱离过圆明园。

就是因为郭黛姮多年来的努力,带领着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积累,才使得圆明园数字技术,到2010年,仅仅开启一年时间,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经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使用了重现圆明园技术,然而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项目都未能有足够的准确度。

“国内做得最认真最科学的一次”,每一项工作,都是综合了各种史料信息,横跨建筑、历史、园林等学科技术,再使用网络工程和视觉艺术等众多领域的浩大工程,为的就是,呈现一座最真实的“圆明园”。

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蜿蜒的桥梁,一望千里的湖泊,精致华丽的内室,让人仿似有穿越之感,也做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阁藏书丰富

复原一个景区就有十多道程序: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风景,真实度极高。

即使同一个景区,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一些景点也会随着变化。因此,郭黛姮团队根据历史分期的不同,呈现了每个景区不同年代的样子。

每一个景区建筑的材料,颜色,室内装饰,搭配布景,周围的植物景观,都需要结合历史资料,严格的论证。

而历史档案浩如烟海,不仅要从国内寻找,有些还要远赴异国他乡。

半亩园室内古代文献的记载,也会出现错误和残缺,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序,环环紧扣,丝毫不得出现差错。经过确定景观的所有要素之后,根据实地考察,精确模型,再使用数字技术,让遗址重新复活起来。

这样的复原,在郭黛姮看来,也是圆明园的另外一种重生,“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走进”圆明园,当一座座建筑出现在眼前,我们已经跨越时空,看到这曾经震撼世界的园林,是怎样的一种辉煌景象。

当封建王朝走向末年,帝国迎来了最后一道强光,康乾盛世的繁华,让统治者有足够的财富,去建造一座这样的园林。

这里成为皇室的第二座离宫,皇帝长时间在此工作,生活;200多座宫殿,3000多亩面积,成为帝国的心脏。

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传说中东海的蓬莱小岛,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都凝结成了道道风光。

万方安和。这座形态似“卍”字的建筑,四面环水,冬暖夏凉,带有浓厚的政治含义,象征大清江山的永久传承,是雍正皇帝的最爱场所。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的建造,灵感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临水而建的白玉台阶,平水而立的宫阙亭台,如梦似幻,宛若仙境。

☝西洋楼

历时150余年,六位皇帝的精心营造,圆明园见证了帝国最后的旖旎风景,也同它一起,化作一滴清露,消失在寂寥无色的清晨。

时间无法逆流,岁月不可轮转。这座历史遗迹,一直在向我们诉说着,那道由血泪凝成的过去。

虚拟复原圆明园技术,

拨开了历史的重重迷雾,

让我们看到了,如真实一般的圆明园。

曾辉煌,曾败落,

只是一份华夏情,不曾凐灭。

☟了解

郭黛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雷峰塔”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

(0)

相关推荐

  • 清代北京离宫别苑 圆明园

    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记忆和国耻的见证. 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

  • 圆明园并非清帝“夏宫”

    清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西洋楼建筑之一谐奇趣的铜版画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后经几位皇帝150余年的营造,成为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园林建造史上的奇迹.19世纪法国大文豪 ...

  • 数字化“孪生”赋能文化遗产

    明迁都北京后,北京城较元大都整体南移:明清时期中轴线上的建筑.景观的规模.气势.规整程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供图: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 与申遗同步 开始进行价值传播 2月14日起,基于数字化技 ...

  • 北京篇:冬探圆明园(三)

    冬探圆明园(三) 我从南侧路往回返,再到西部"圆明园"景区看看.我一直往西走,几分钟后,我来到了"方壶胜境".方壶胜境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 ...

  • 广东门票0元的4A景区,耗资6亿建成,乌烟瘴气让人不愿去!

    说到皇家园林,位于北京的圆明园可谓家喻户晓.但在珠海,也有一个以北京圆明园焚烧前的建筑为原稿,按1:1比例修建而成的圆明新园,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园林景区. 据资料记载,建造圆明新园时,一度耗资6亿人 ...

  • 圆明园罹难159周年纪念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圆明园罹难159周年纪念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 《圆明园》复活视频,为清华大学女教授点赞,美到极致!

    《圆明园》复活视频,为清华大学女教授点赞,美到极致!

  • 圆明园不应该重建为好‖文/又又

    圆明园不应该重建为好 每当提及到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的争议,相信每个人心中都很纠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自己实锤的答案是什么,心之所向是什么?思考过后从容的审视自己对"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 ...

  • 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教授:今天,我们怎样读懂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在圆明园罹难160周年之际,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以<重返圆明园>为题,带领观众走进 ...

  • 圆明园的记忆

    记得是恋爱的季节我曾拜访过圆明园,在大水法的大石头上坐过,悲怆的想着八国联军的掠夺烧毁!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了!你依然屹立在那,无言地诉说百年前的屈辱!只是拉上了线,让我观望!耳边传来的一个一个旅 ...

  • 圆明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生肖马首在这儿回家。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北京是一座旅游城市,也是5A级景区最多的城市(之一),一共拥有九个国家5A级景区,圆明园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到圆明园游览,可能都会觉得"没什么可看的",除了福海这 ...

  • 圆明园原本有多壮观?英国人曾拍下一张照片,如今价值已超百万

    大道至财经 圆明园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瑰宝,然而我们如今再也看不到它的美丽.只有那些断壁颓垣在诉说着一百多年前,它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劫难:也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才能抵抗外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