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十大名门姓氏,看看你是不是名门望族之后?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閔”,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流。共同传播閔氏文化!
据最新长沙市民姓氏统计,
目前长沙居民姓氏共622个,
其中单姓595个,复姓27个,
姓氏最多的人是李姓,全市约有48.39万人。
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
李、刘、张、陈、周、王、黄、杨、彭、罗。
罕见姓氏有禾、碧、公冶、海、皇、仁、首、希等。
长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带着大家看看
▼▼▼
闵
闵氏家族,源自“闵都君印”金印的诉说。“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出土于长沙市复兴街,“闵都君印”金印的主人闵都君大概也是女性贵族,而早在1949年之前,在离闵都君墓所在的复兴街不远处的柳家大山,古董商们都在纷纷流传,柳家大山古墓发现了“翁主”赤金印。
“闵都君印”金印
到1959年,柳家大山古墓被清理发掘时,还出土了多件刻有“闵翁主家”铭文的铜奁、铜灯等,故被称为闵翁主墓,且闵都君墓与闵翁主墓相距不远,属同一家族墓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翁主为诸侯王女儿的尊称,那么闵氏家族,就是刘氏长沙国王室的姻亲。
吴
吴芮家族在长沙为王共传5代历46年,吴芮曾修筑临湘故城和吴王宫,成为历代长沙王驻跸的城池和宫殿。现如今长沙王陵公园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坟垸等地,都发现了吴氏长沙王的陵墓,是吴氏家族的地下宫殿所在。而沅陵侯吴阳亦是吴氏家族分封的王子侯。
长沙陡壁山王室墓当年的发掘现场。
长沙王太傅贾谊,孝文帝时被谗外放,来长沙应在孝文帝三年,恰好是长沙王吴著嗣位之年,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
刘
定王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庶兄,公元前155年受封为长沙王,时年约12岁。刘发子孙众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孙受封为王子侯,封地遍布今湖南省境内和江西等地,其中以风篷岭一号墓最为引人注目,风篷岭汉墓位于长沙市城郊的望城县风蓬岭,2005年12月被发现。古墓已经确认为一名刘姓长沙王王后的墓葬。
长沙风篷岭一号汉墓发掘现场。
定王台今为街名,长沙市图书馆系古定王台旧址,其台基尚能觅到一片痕迹。定王台即为汉景帝之子刘发所建。由于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
马
后唐天成二年(927),后唐朝廷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以长沙为国都,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史称“马楚”。楚王宫就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而小瀛洲、碧湘街、明月池、会春园、马王塘等都是马氏宫廷园林留下的地名。
不过马王堆这个地方会被世人熟知都是因为长沙国丞相利苍和他的夫人辛追的墓地在这,三座墓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真实再现了候家族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同时也反应了农业、手工业的卓越成就和领先的科学技术与灿烂的文化艺术。
张
张氏家族的发现,最先源自张端君其人。1963年,在长沙市区汤家岭发现了一座西汉后期的墓葬,墓室内残留有墓主骨架,陪葬的铜器和漆器上大多墨写或阴刻“张端君”之类的铭文,所以考证墓主人为名叫“张端君”的女性,是与刘氏长沙王有关的贵族人物。
“张姬”漆盘
2006年在望城风篷岭一号墓中,又发现了一件铭文漆盘。因为该墓葬使用了黄肠题凑葬制,又发现了金饼、金缕玉衣残片等等,推测风篷岭墓葬的主人是某一代长沙王的王后,姓张氏,此张氏王后即可能与前者张端君来自同一个家族,且有研究表明,他们来自大汉中央朝廷的心腹重臣张汤、张安世家族的可能性非常大。
桓
西汉桓氏家族,史书上缺乏相关记载,目前所知,秦朝统一六国前夕,秦始皇有大将桓,攻赵失利,畏罪潜逃,下落不明。而长沙国境内,1959年,在长沙市区左家塘,发掘了一座西汉大墓,出土了一枚“桓启”玉印,还陪葬有兵器,且桓启其人,不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表明桓启墓的年代在汉初。
桓启玉印
到1990年,在毗邻左家塘的长岭橡胶厂汉代墓葬中,又发现了一枚“桓驾”玉印,与“桓启”玉印的形制、材质、字体等基本相同,推测“桓启”与“桓驾”当属同一家族。
桓驾玉印
廖
廖氏家族的发现,同样源自家族墓地的发掘。2010-2011年间,在南坪,考古工作者清理了3座带有封土堆的西汉土墩墓。墓葬中出土了滑石双面“长沙郎中令印”、青铜“廖福私印”和“廖宏”玉印等印章,表明南坪一地是廖氏家族墓地,且廖福其人还担任过长沙国的郎中令。长沙国郎中令廖福是长沙王身边的亲近重臣,地位非同寻常,廖氏家族当属长沙国的豪门世家。
滑石双面“长沙郎中令印”
廖氏家族墓地埋葬延续近百年,表明了这一家族在当时武陵郡的兴旺发达和显赫地位。甚至到东汉末年,刘备与孙权争夺长沙时,刘备曾任命当地人廖立为长沙太守,而廖立出身于“武陵望族”,则可以推测廖氏家族可能贯穿于两汉时代,世代为长沙国豪强贵族。
西汉土墩墓
罗
家族始祖弘信公,长沙人,唐魏博节度使,工部尚书,追封北平王,长沙王。儿子绍威公的长子应隆,放弃藩封,隐居在湖南宁乡长冲,因为幼卿公以后仕宦济济,累代贵显,后世把幼卿公发迹地称为“罗宦冲”。
罗氏族谱
罗仲孺,字幼卿。举宋绍熙元年进士,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翰林院。罗氏宗祠原建于宁乡县城内西街,清乾隆31年迁到西门外街,同治3年迁到龙潭湾。
何
何氏始祖太一公(又称太乙公、尚一公),传到德明公(又称念祖)这一辈,迁到沩宁造钟。德明公子孙分为仁、义二房。仁公有七个儿子:鸾、凤、麒、麟、玺、祥、辅,义公生四个儿子:道、义、玑、濬,共十一房,散居于宁乡黄材、造钟各地。
宗祠在宁乡三都九区白竹冲之四亩冲,族人分布在大沩、造钟、黄材、石筍、沙田、麻山、洋泉等地方,何氏出了个何叔衡,中共革命先烈,留有故居。
陈
“陈家”系长沙善化陈氏一族。善化陈氏为长沙大族,唐五代时自江西迁居湖南,代有闻人,晚清著名方志学家和地理学家陈运溶(1858—1918)即为其一。陈运溶毕生致力于著书、辑书和刻书,尤以辑录古佚方志著称,系辑录大量有关湖南及长沙的古代文献而成,对于研究湖南及一长沙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国时期,陈氏家族中不少人投资工商业,又堪称为商业世家,八角亭著名的介昌绸布庄即为陈氏所创。
长沙市戥子桥陈氏宗祠系陈先枢祖上宗族祠堂。德国建筑师柏石曼于1906年至1909年间为陈氏宗祠拍摄了一张照片。柏氏在图片说明中写道:“背景显赫的陈家在长沙城里拥有一家最美丽的祖宗祠堂。”1935年《长沙市指南》载,陈家祠堂在戥子桥。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每当外出工作的时候遇到同一姓氏的朋友时,
总会不自觉的想,
我们有可能几百年前也是兄弟姐妹呢。
回家探亲的时候
有幸参观了族谱,
即使不是最大的姓氏,
但也有厚厚的一沓本子,
上面也印有自己的名字时
真的很感谢我们生在了一个血缘文化浓厚的中国~~
团结世界闵氏宗亲 凝聚中华闵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