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60岁退位,当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在中国古代,寒门出贵子的例子很多,但从整体上来看,出身贫寒之人,成功的概率远低于名门望族,听起来非常扎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除了个人能力突出,身边文臣武将给力,几个儿子比较优秀,还有一个原因相当重要,那就是他过硬的背景。李渊,陇西成纪人,祖辈就是北周的贵族,这一身份足以令人羡慕。七岁那年,李渊就承袭唐国公之爵位,因母亲与杨坚的妻子是亲姐妹,北周被隋朝取代之后,李氏家族依旧屹立不倒,而且比以前更加显赫,杨坚先后历任刺史、太守之职,并于大业十三年晋升为太原留守,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
假如生活在歌舞升平的朝代,李渊不会有异心,做个本分的太原留守,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表弟杨广不让人省心,开凿大运河,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百姓怨言四起,又穷兵黩武,接连三次征高丽,亲征吐谷浑,导致天下大乱。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眼见隋朝快不行了,虽然跟杨广是表兄弟关系,李渊也顾不了那么多,决定分一杯羹。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不久,李渊便起兵于晋阳,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这一刻开始,他只能一条路走到底,等待他的只有两个结局,一是兵败惨死,二是荣登帝位。关于李渊起兵的原因,一直备受争议,《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也就是说,在儿子李世民极力劝说下,李渊才决定起兵,李世民的作用最大。《新唐书》的记载,跟《旧唐书》一样,《资治通鉴》等史书也认同。但是,有些史学家持有怀疑态度,毕竟当时李世民只有十八岁,即使有勇有谋,但还是太年轻,在起兵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应该由李渊主导。且不纠结是李渊被动起兵,还是准备已久,并不影响历史发展。
历史数据告诉世人,想要取代一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是非常困难之事。刘邦打天下用了七年,朱元璋耗时更久,从投奔起义军,到建立明朝,总共用了十六年。再看李渊同学,简直刷新三观,仅用四个月就攻克长安城,并于次年登基称帝。古人常说“多子多福”,但对于皇帝来说,儿子多了未必是好事,李渊深有体会。前四个儿子,都是窦皇后所生,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李玄霸很早就去世了,四子李元吉封齐王。身为父亲的李渊,希望儿子们和睦相处,但事与愿违,太子与齐王抱团,与秦王明争暗斗,李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公元626年,发生了改变唐朝历史的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自古成王败寇,太子和齐王被杀,秦王李世民成为胜利者,紧接着让心腹将领控制了皇宫。得知儿子们互相残杀的消息,李渊心如刀割,最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瞬间苍老许多,没有心思处理朝政,况且文臣武将基本都站在儿子李世民那边,于是李渊宣布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不仅于此,李渊还下了一道诏书:“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也就是说,此时的李渊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太子负责处理所有朝廷事务。两个多月后,60岁的李渊退位,而后当了9年的太上皇,于贞观九年去世。禅位后的李渊,晚年生活怎么样呢?对于李渊退居二线后的生活,《新唐书》一语带过:“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九年五月,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谥曰大武,庙号高祖。”但是,翻阅其他史料文献,不难发现李渊过得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比较悲哀,居住在不算大的地方,没有多少自由,群臣不允许探望,其实就是被软禁了。皇帝多疑无可厚非,为稳固皇位,唐太宗时刻提防父亲李渊,后来还把他从太极宫迁到大安宫。除非唐太宗邀请父亲李渊参加宴会,否则李渊连大安宫都出不去,连服侍李渊的宫女,也被唐太宗找个理由裁减不少。另外,李渊在位时期的一些措施,只被被否定,甚至还被指责:“武德之政,间或弛紊。”
裴寂作为昔日李渊的宠臣,被免官削邑,流放到千里之外的静州,相当于打李渊的脸。不得不说,李渊退位后的生活太凄凉,还不如普通人过得舒坦。另外,在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中,李渊堪称最没有存在感的帝王之一,难道他真是史书记载的那样平庸吗?《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在你看来,李渊的能力如何?如果满分为10分的话,你会给他打几分?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剑桥中国隋唐史》